众包与众包新闻
(一) 众包
美国《连线》(Wired)杂志记者杰夫·豪(Jeff Howe)于2006年首次提出了“众包”的概念,即一个公司或机构把过去由员工执行的工作任务,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通常是大型的)大众网络的做法。因此“众包”在本质上是“大众”(crowd)和“外包”(outsourcing)的结合。(2)
在林素芬和林峰看来,众包具有如下特征。第一,众包与开放式创新、开放源、大众生产、用户创造等商业模式相关,并具有参与者范围广泛的特征。第二,众包发包者和参与者既可以是营利性或非营利性的个人(包括专业人员和业余爱好者),也可以是机构。第三,众包平台有商用类和社会网络、论坛等社交平台类两种,前者包括MTurk、猪八戒等,它们根据发包者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并向发包者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后者包括脸书、推特等,发包者通过在社交平台上嵌入自己的应用程序来发布任务。(3) 第四,众包的结果具有互惠互利性,即发包者通常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答案,参与者因完成众包任务而获得物质或精神收益,众包平台(尤其是商用类众包平台)提供服务并收取费用。第五,众包活动的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众包任务是否能够完成、任务完成质量等相关问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4)
(二) 众包新闻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各行业开始探索众包这种新型商业模式在行业内的具体应用,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生产领域内的众包实践应运而生。(5) 所谓众包新闻,是指“依托于新媒体技术,将原本应由专业新闻工作者完成的任务通过平台外包给自愿参与的公众的新闻生产方式”(6) 。在这种方式中,公众通过网络参与线索提供、资料收集、专业剖析,甚至是新闻修改和编辑等工作,与专业记者和编辑协作共同完成新闻的生产。因此,众包新闻是一种协作化的实践,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积极作用。其一,通过组织和资源的合理分配及优化,众包新闻拓宽了公众的表达平台,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个体优势,进而有效降低新闻生产的成本、充分挖掘新闻资源,以及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新闻生产模式中新闻同质化的现象。(7) 其二,众包新闻能够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的质量和加深他们参与的程度,参与者往往承担信息源、文字记者、摄影师、评论员等多种角色,因此它在提高全民媒介素养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其三,众包新闻可以让新闻事件获得更为广泛的关注和影响。当公众成为新闻信息的主要来源时,众包新闻所涉及的问题一般都与公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因此它更容易在公众中产生共鸣,公众在整个新闻生产的过程中更容易获得成就感,继而促使他们更为积极地参与生产众包新闻。其四,在众包新闻中,专业记者和编辑有更多的时间来制作更加专业的选题、冷静思考、不断创新,最终达到人力资源最优配置的目的。(8)
刘居星对实现新闻众包的四个基本前提进行了高度的概括。(9) 首先,随着公众参与意识的提高,他们积极讨论重大公共事件,从“沉默的大多数”转变为“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人。与此同时,一些专业人士在自己的领域就相关事件引导舆论,鼓励公众参与信息共享,因此,众包新闻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其次,互联网技术使得传统媒体较为封闭的新闻生产过程走向开放,微博等自媒体经常由于信源的接近性发布第一手信息,这些都冲击了专业媒体的话语权,模糊了行业边界。(10) 有些学者甚至提出“新闻众包的不断发展使新闻机构已经无法保持其对公共信息‘排他性的管辖’,新闻业因此迈入‘去专业化’进程”的主张。(11) 再次,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新闻生产所需的专业技能平民化,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出现,赋予每一位用户生产新闻的能力。最后,自媒体平台兼具社交功能,可以将关注相同问题(或事件)的人群组织成一个社区,人们在这个网络中共享信息。社交用户、搜索引擎和数据库的不断融合是新闻众包未来的发展趋势,且将猛烈和持续冲击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12)
众包新闻有着不同于传统新闻的生产机制。刘佳提出,众包新闻的生产机制由确定众包事件、搭建众包平台、分配众包任务、鼓励用户参与、完善筛选等不同环节组成。(13) 第一,众包事件既可以由媒体,又可以由公众决定,它往往是在一个地区或全球具有相当关注度、主题明确,且能够引起公众参与热情的事件,包括突发性事件、调查性报道和国际新闻等。尤其是在国际新闻的报道中,新闻众包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媒体在海外常驻的记者人员数量十分有限,特别是一些地方性媒体,因此它们很难在国外获取更多的新闻线索。新闻众包恰恰能够有效利用海外留学生的资源,使他们参与到国际新闻的报道中来,这大大节约了媒体机构生产新闻的成本,使真相不再“迟到”。(14) 第二,众包平台是公众和媒体之间的桥梁,网络的便捷性、即时性和交互性等特征,使信息发布和制作更为高效。其中,手机移动网络平台所具有的操作简单、功能多样的特性使它成为公众参与众包新闻的重要渠道。第三,媒体根据具体的众包事件和众包平台设置不同的众包任务,主要包括分享式任务(既包括公众自发在媒体创建的平台上分享新闻信息,又包括公众分享与众包主题相关的故事、视频等)、分析式任务(公众根据媒体提供的信息,凭借自己的专业技能,对问题进行分析,寻找有效的信息)、回答式任务(公众按照媒体根据众包事件设计出的问题,填写信息和简要地进行回答),以及建言式任务(公众对众包主题提供建议或进行投票选择)四种基本类型。第四,公众参与众包新闻主要由内部和外部两类动因组成,前者包括兴趣爱好、自我肯定、技能习得等,后者包括金钱、物质奖励等。第五,专业记者和编辑需要一边整合公众生产的大量“信息碎片”,一边根据一定的操作规范和筛选标准对公众生产的新闻进行筛选,避免出现虚假信息、理性缺失等问题。(15) 综上所述,从新闻采集、制作到传播的全过程中,公众成为内容的生产者,媒体为公众搭建了新闻生产的平台,成为任务发布者和信息整理者,因此众包新闻是新闻生产模式由传者向受众转变的具体表现。(16) 在上述转变过程中,众包新闻充分展现了其时效性、全面性和创新性的特点。
(三) 众包新闻与用户生成内容
众包新闻作为以用户为新闻制作主体的新闻生产模式,与UGC密切相关——包括用户在Web2.0环境下,修改、集成、原创或发布的图像、文字、视频、动画、音频、游戏、虚拟物品等一切可被创造的客体。(17)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信息经济工作组在2007年发布的《参与式网络:用户生成内容,信息经济的工作党》(Participative Web: User⁃created Content, Working Party on the Information Economy)报告,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信息资源创作与组织模式,UGC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首先,UGC必须是在网络(包括互联网和局域网)上公开发表的。其次,用户必须在公开的内容里包含自己一定程度的创造性努力,无论是对新的内容,还是修改原有的内容。最后,用户创作的内容不应该含有商业因素或受机构的利益驱使,而是他们依据自身的兴趣或类似动机进行生产的产物,是个人价值观的反映。(18)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新闻内容的生产环节,相较于传统的内容生产方式,用户生成内容为专业新闻内容的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19) 许闽枝、廖景芝等学者以“澎湃新闻”为例,描绘了用户生成内容引入新闻生产的现实图景。“澎湃新闻”是上海报业集团的改革成果,于2014年正式上线。在Web2.0 时代,“澎湃新闻”作为传统媒体转型的典范,意识到传统的“你看我写”的信息生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针对现状,“澎湃新闻”通过添加“报料”功能、“追问”功能,开通“问吧”频道,以及鼓励用户在“澎湃新闻”官方微博平台上发表自己的原创内容等多种途径,为用户生产新闻信息提供了便利。(20) “澎湃新闻”努力在新闻专业主义和用户参与的生产模式之间找到平衡点,致力于汇聚来自专业的新闻编辑团队和网民的强大力量对新闻进行完整的报道。
曾祥敏和曹楚的研究发现,用户生成内容受到主流媒体的青睐,主要是因为它能够提升报道的时效性、填补素材空缺、拓展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增强与用户关联的亲近感和真实感,以及提供多元声音的表达以确保新闻的客观性与公正性。(21) 但是,徐晚雪和艾则孜则指出,用户生成内容存在着质量低下、无效信息较多、信息茧房等诸多问题,她们以“今日头条”为案例研究,提出建立质量控制机制来解决上述问题。她们主张:一方面,通过用户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评价和相互审核的机制来强化对用户生成内容质量的管理,并形成良好的用户生成内容的环境;另一方面,媒体机构运用关键字屏蔽技术,在网络上屏蔽用户生成内容中不符合规定的低质量内容。(22) 此外,钟瑛、李苏和方晨分别从新媒体环境下,专业媒体角色的转换、功能的重新定位,以及从业者核心技能的迭代等维度出发,分析了用户生成内容对专业媒体的重要影响和作用。(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