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劳动:作为趋势的多技能化
早在21世纪初,马克·德乌兹(Mark Deuze)和史蒂夫·保卢森(Steve Paulussen)就敏锐地洞察到,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不同类型的媒体融合使新闻记者日益成为“复合型人才”。(36) 他们不仅需要专注于在街头巷尾采访和进行新闻报道,而且还必须掌握并熟练使用几种不同的基于数据库内容管理系统的专业技能,而在数字化技术引入新闻编辑室之前,与新闻后期制作相关的任务一般都是由新闻编辑而非新闻记者完成的。
在自动化新闻的生产过程中,新闻劳动的“技多不压身”,即多技能化(multi⁃skilling)已经成为行业的常态。当前对于新闻记者而言,提升自身数据分析(尤其是数据可视化分析)和数据应用能力已然十分紧迫,这就涉及他们需要培养或习得一定的数理逻辑分析能力、计算机编程能力,同时熟悉算法的原理和运行方式。在日常工作中,与新闻机构内负责开发和运维自动化新闻的算法工程师建立积极的交流与合作机制是获得这些专业能力最为重要且有效的途径。
具体来说,新闻记者与算法工程师之间“交流区”的形成有益于新闻记者不停地完善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知识结构,将自动化新闻的长处发挥至最大。更为关键的是,作为自动化新闻算法的设计者和训练者,算法工程师往往因为缺乏新闻从业经验,一来无法判断原始新闻素材和语料的质量,二来无法预测相关算法在实际新闻生产中存在的不足,因此他们既需要新闻记者为他们提供和汇总不同分类报道的素材库及语料库,又需要通过与新闻记者的日常交流,优化已有的算法。那么,新闻记者在自动化新闻生产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不仅仅表现为他们不断培养或习得新的专业技能,与技术进行互动,而且还表现为他们为自动化新闻的算法设计者和训练者提供宝贵的专业建议及意见,不断对写稿机器人进行算法优化。因此毫不夸张地说,新闻记者成为人机关系的“引导者”。质言之,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媒介技术对新闻劳动在专业技能上的重构并不是两者关系的全部,更准确地说,两者之间是一种互构关系,即新闻劳动也反过来影响着新闻编辑室中媒介技术的形成与应用,重塑着技术文化与人机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