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劳动与工作/后工作世界的未来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硬件设备和算法的快速迭代,作为新一代技术革命的核心驱动力,人工智能从基础研究、技术转化到产业应用都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经济增长的新引擎。(1) 根据中国电子学会的统计,2018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超过555.7亿美元,相较于2017年同比增长50.2%。(2) 德勤在《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中预测,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突破6万亿美元,持续推动传统经济向新兴经济和数字经济的转型。(3) 在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目前已逾1000亿元人民币,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拉动GDP增长0.8%—1.4%。(4)
毋庸置疑,人工智能在加速企业数字化、改善产业链结构、提高信息利用率等各个方面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并在多个领域实现技术落地,涉及数据挖掘、生物识别、机器视觉、远程诊断、基因测序、自然语言处理等十多个领域,(5) 应用场景也愈发丰富:智能分拣包裹、无人驾驶、机器人客服、自动化新闻写作等。这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价值,而且为人类生活带来了无限的可能。与此同时,它正在全面“入侵”人类的工作领域,包括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在内的智能机器的生产能力以“排山倒海”之势威胁着人类的工作,抢夺人类的“饭碗”。(6) 中西方不少学者指出,与前几次技术革命相比,人工智能不再局限于简单替代人类的身体或四肢,它具备了深度学习和模拟人类大脑的能力,所以能以指数级的速度和规模取代人类劳动——这将构成对工作和就业市场的极大冲击。(7) 而另一方面,亦有大量研究逐渐发现,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正在以各种形式降低商品价格、增加需求和“创造”新的工作,如以美国的制造业为例,其未来十年存在240万工人的缺口。(8) 那么,到底哪一种说法更为接近现实呢?19世纪初,在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浪潮中的英国,当资本家运用机器大量取代人力劳作时,大批手工业者破产,工人失业,他们将机器视为贫困的根源,用捣毁机器作为对抗资本家和争取改善劳动的方法。许多失业的英国产业工人以“卢德”的名义破坏工厂织袜机,将此次运动推至高潮,史称“卢德运动”。(9) 那么,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新“卢德运动”会出现吗?即劳动者会大规模地捣毁智能机器,抵制新一代技术革命吗?本章将结合现有研究及其证据,通过检视技术/非技术因素对工作与劳动转型的作用和影响,尝试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并在此基础上,一窥工作/后工作世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