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经济、数字劳动与情感关系
在中国,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信息技术的持续更新以及“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逐步推进,(1) 互联网与工业、零售、交通、物流、能源、金融等各个不同领域的融合日益深入,由此引发了平台经济的蓬勃发展,而“虚拟恋人”服务正是一种依托微信、QQ、淘宝、“喃喃”等互联网平台孕育而生的有偿情感体验类服务。在此,服务提供者(即“虚拟恋人”)以文字、语音或视频方式与消费者进行在线“即时交流”,通过在服务时间内提供清晨叫起床、夜间道晚安、陪打游戏、倾听烦恼、排解压力等个性化服务为消费者创造亲密体验,与他们在网络空间中建构亲密关系,获得相应的物质报酬。该服务最早起源于日本,2014年传入中国后,就受到大众(尤其是当代青年人)的喜爱与追捧,一时间成为淘宝店铺竞相售卖的“热品”,随即呈现“野蛮”增长的态势。
就在“虚拟恋人”服务“野蛮”生长期间,部分淘宝店铺因涉嫌提供色情服务被曝光和查封,淘宝网屏蔽了“虚拟恋人”“聊天”等搜索关键词,“虚拟恋人”行业的发展也趋于“地下化”和“隐匿化”。然而,2020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人们面对面的交往被切断或被迫转移到线上,孤独和焦虑成为个体普遍的情绪状态。伴随着这些情绪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持续蔓延,“虚拟恋人”服务再次走红网络,成为年轻人关注且追捧的对象:在哔哩哔哩视频网站上,与“虚拟男友”或“虚拟女友”相关的视频超过千条,大部分发布于2020年3月至今,不少视频的播放量已经超过1万人次,最高播放量达到550万人次。在淘宝网上搜索“陪聊”“连麦”“早安晚安”或“男神女神”,有360多家店铺同时提供“虚拟恋人”服务,销售量最高的一家店铺成交记录已逾2万条。
雪莉·特克尔(Sherry Turkle)指出,现代人时常感到孤独和焦虑,但却又害怕被亲密关系束缚,数字化的生存方式恰恰为人们制造了一种“幻觉”:我们有人陪伴,却无须付出友谊。(2) “虚拟恋人”服务提供的正是这样一种可以“即时享受”,但却无须付出友谊的“陪伴”:任何人只要花上几十元就可以在网络空间中购买到一位随叫随到、称心如意、无条件接受自己的“临时恋人”,获得亲密关系所带来的陪伴体验的同时,不必耗费大量成本(包括精力、体力和财力)进行日常的情感付出与维系。因此,对这部分人来说,“虚拟恋人”服务成为他们驱逐孤独、缓解焦虑和满足内在情感需求的重要选择。那么,“虚拟恋人”在其服务过程中是如何与消费者在网络空间中建构亲密关系的?这种亲密关系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它是否会替代现实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亲密关系呢?本章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回应,以期为情感劳动与网络空间中的亲密关系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视角与经验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