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新闻、数字劳动与技能变迁

第七章 自动化新闻、数字劳动与技能变迁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以一种无处不在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自动化新闻就是这一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具体应用。与新闻记者相比,自动化新闻在数据采集和处理、新闻生产速度和总量、降低新闻生产成本、预测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势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受到越来越多新闻机构的青睐,被广泛应用于新闻生产的实践活动中,进而引发了新闻业深层次的变革。(1)

所谓自动化新闻,是指一种建立在算法、人工智能程序平台以及自然语言衍生技术基础上的新型新闻生产模式。(2) 它通过采集各种类型和题材的海量化数据,从中寻找关联性,生成符合不同素材的新闻模式与规则,以此来进行新闻稿件的创作。(3) 因此,在自动化新闻的生产过程中,很少甚至不需要进行人工干预。这种基于自动化技术的新闻生产方式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精确新闻学。精确新闻学强调信息处理技术是新闻客观性、科学方法和科学理想的重要保障,而自动化新闻则是这一理念在当前新闻生产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和最新发展。(4)

2006年3月,跨国商业数据供应商汤姆森金融公司(Thomson Financial)使用计算机程序对大量财经数据进行快速加工、处理与整合,生成完整的经济和金融类新闻报道,这成了全球最早的自动化新闻实践。2010年5月,美国科技创新公司叙事科学(Narrative Science)研发出了一款名为“鹅毛笔”(Quill)的自动化新闻撰写工具(又称“写稿机器人”)。之后,《洛杉矶时报》最早将这一技术引入实际的新闻生产中,成为自动化新闻发展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随着自动化新闻实践的日常化与普遍化,涌现出了一大批与自动化新闻生产密切相关且实用性很强的应用系统,如美国《纽约时报》的Blossomblot新闻筛选与推送系统、《洛杉矶时报》的Quakebot地震新闻生成系统、《华盛顿邮报》的Heliograf实时体育赛事新闻生成系统、英国路透社的Lynx Insights数据挖掘与分析系统、英国新闻联合社(Press Association)的Radar社区新闻生成系统、俄罗斯Yandex公司研发的Meteum气象预测系统,等等。截至2018年初,欧美几乎所有主流新闻机构都已经搭建起一定程度的自动化新闻生产平台,自动化新闻报道的数量呈现遍地开花式增长的态势。(5)

中国自动化新闻的研发与使用起步较晚,但从2015年9月中国首篇由写稿机器人创作的新闻稿件《8月CPI同比上涨2.0%创12个月新高》发布以来,自动化新闻发展迅猛,尤其是在财经、体育、自然灾害、健康、气象等领域。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写稿机器人有:腾讯的“梦幻写手”(2015年9月上线)、新华社的“快笔小新”(2015年11月上线)、光明网的“光明机器人”(2016年4月上线)、阿里巴巴集团与第一财经合作研发的“DT稿王”(2016年5月上线)、今日头条的“张小明”(2016年8月上线)、百度的“写作机器人”(2016年12月上线)、《南方都市报》的“小南”(2017年1月上线)、封面新闻的“小封”(2017年11月上线),等等。(6) 不少学者认为,与欧美国家大型新闻机构中使用较为成熟的写稿机器人相比,自动化新闻在中国的发展还处在相对初级阶段,但同时,技术的快速更迭与应用场景的多元化为本土自动化新闻的发展提供了十分广阔的成长空间,使其接近世界前沿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7)

在全球范围内,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完善,自动化新闻在整个新闻报道中的比重持续增大,稿件质量稳步提升,报道领域愈发丰富,报道内容日益个性化,不断满足人们对于新闻报道多元化的需求。这引发了国内外一大批学者对自动化新闻发展的关切与思考,相关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研究从自动化新闻工作模式与特征、新闻生产流程的优化、传统新闻传播思维的变革、新闻业未来的技术融合等多样化的视角切入,展现了自动化新闻作为加速传媒产业发展愈发重要的推动力量,极大提升了新闻生产与传播各环节的效率,全面推动了传统新闻业的创新。此外,自动化新闻更是作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变革力量,在改造新闻生产和传播的全流程、颠覆已有新闻业的组织架构、重塑新闻业的面貌等不同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8) 如喻国明所言,自动化新闻带给传媒产业的是“全方位、全环节”的变革,是对行业格局和业务操作流程、新闻理念乃至传媒生态的系统性再造。(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