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包新闻中的灵活积累研究

三、 众包新闻中的灵活积累研究

(一) 研究方法

本章对众包新闻中灵活用工的考察以“世界说”为研究对象,它是财新传媒旗下的一款新媒体产品。该产品最初是财新网和今日头条共同发起的全球资讯分享平台,旨在搭建一个全球化的国际新闻网络,帮助中国用户更熟悉世界,深入了解每个国家。成立至今,该产品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主要面向青年的新媒体产品,运用文字、语音、视频、直播等多样化的报道方式,在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微博和知乎等新媒体平台上发布国际资讯。值得关注的是,该产品从创建开始就没有专职记者的参与,而是依靠招募海外新闻专员,组建起覆盖全球,超过60个国家200个城市的新闻专员网络,通过海外新闻专员与北京总部编辑的协作来共同完成全球资讯和突发新闻的报道。

这项研究基于对在巴西当地参与2016年里约奥运会报道的4位海外新闻专员的深度访谈(3位以微信语音的方式、1位以电子邮件的方式)而完成。每位访谈者就其参与的最有代表性的报道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涉及选题、采访、制作和发布等各个具体的操作环节。与此同时,由于访谈对象数量的有限性,笔者同时以“世界说”在2016年8月发布的与里约奥运会主题相关的报道为样本,对14篇报道进行了文本分析,这些报道涉及文字、语音、视频、直播等多种类型,并与其他相关网络资料的收集整理相结合。这些方法旨在探究海外新闻专员在新媒体技术的帮助下进行国际新闻生产的实践,并揭示出媒体机构如何通过采用灵活用工策略为其创造核心价值,同时实现资本积累和增殖的过程。

(二) 国际新闻的传统生产方式

在中国,国际新闻的主要来源有国外媒体(外国通讯社和其他外国媒体)、新华社和国内其他媒体。因此,国际新闻的传统生产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首先,国家级主流媒体和部分地方的大报、大台在部分国家设有记者站(聘用驻外记者),国际新闻的生产以自采和编译稿件为主。(40) 如2008年,中央电视台正式组建完成了欧洲、美洲中心记者站。通过对当地重大、突发事件更多的现场报道,不仅增加了中国电视节目对全球受众的吸引力,而且通过建立全天候专用演播室和传输通道,将中央电视台的电视节目辐射到邻近地区,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41) 其次,除了国家级主流媒体和部分地方的大报、大台,其他媒体需要使用新华社通稿刊发国际新闻。新华社驻外总分社和分社记者采写的稿件在对内播发时,需要由总社国际部、联合国分社欧美编辑部中文编辑室处理;国外采写的体育新闻由体育部处理,少部分稿件由具有发稿权的驻外总分社、编辑部直接编发;国外采集的图片新闻由摄影部处理。(42) 最后,一部分媒体通过派出空降记者的方式进行跨国报道,以生产差异化的国际新闻来应对行业内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与驻外记者不同,空降记者是指:在国际重要新闻事件采访中,媒体临时抽调国内记者“空降”事发地从事新闻记录或报道的人员。如2014年3月,马来西亚MH370航班失联成为全球媒体关注的焦点,中国记者纷纷赶赴事件所涉的越南、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进行报道。(43)

毋庸置疑,“世界说”在国际新闻生产方式方面与上述三种国际新闻的传统生产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它建立在招募海外新闻专员基础之上,带有明显的灵活积累特征,不采用全职雇佣的驻外记者或空降记者,而是将采访任务分包给不确定的、临时的,与用工单位不具有劳动关系(甚至是劳务关系)的个体,但他们承担的却是相同的工作。因此,本章对海外新闻专员的研究聚焦于他们的招募渠道与人员构成、选题策划内容及其过程、工作强度与劳动时间,以及物质与非物质回报等不同面向。

(三) 海外新闻专员的招募渠道与人员构成

研究分析财新传媒发布的全球资讯,可以将其报道来源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占绝大多数的海外新闻专员供稿,第二类是由位于北京财新总部的专业编辑团队制作的总结、分析和评论类稿件,第三类是较为少见的读者供稿。无论从稿件的数量、质量还是阅读数来看,海外新闻专员的供稿无疑是财新传媒新媒体产品的核心,而如何组建并维护一个覆盖全球的、庞大的海外新闻专员网络是本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

就招募渠道而言,海外新闻专员主要来自以下三种途径。首先,来自海外华人网络社区和自媒体。在“世界说”的筹备阶段,其创始团队成员在众多海外华人网络社区投放了财新海外新闻专员的招募帖,如豆瓣网的海外小组、华人和留学生论坛等海外中国人聚集的网络社区。除此之外,创始团队成员还会主动接触以发布当地资讯为主要任务的海外自媒体人员。其次,来自现实社会中的熟人网络。“世界说”的主编在一次网络访谈中提到,一开始团队招募海外新闻专员,多半是通过朋友介绍。而参与本研究的所有受访者均表示,当初他们加入的契机,也都是经朋友介绍后直接与编辑团队取得联系,在此之前并没有特别关注过“世界说”这一新媒体产品。最后,来自读者应征投稿。“世界说”也会定期通过自己的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知乎账号等发布海外新闻专员的招募消息。其网站和微信平台也长期开放投稿入口,随时吸纳新的海外新闻专员以壮大团队。

就人员构成而言,“世界说”将海外新闻专员的目标群体锁定为当地留学生和在当地居住的、有表达欲望的华人群体,而非专业记者。直接参与里约奥运会报道的海外新闻专员,有在巴西的留学生、有在当地工作的中文教师,还有奥运会期间前往里约的志愿者。虽然没有明确的标准,但“世界说”的海外新闻专员均具备以下特征:在海外生活,对所在国的语言和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关注国际时事政治;对写作、拍摄有浓厚的兴趣;拥有分享自己观点和想法的强烈欲望。这些特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海外新闻专员在第一时间内发回“最新鲜、最真实”的独家消息、完成报道任务,同时降低新闻众包活动中常见的高失败率。

(四) 海外新闻专员的选题策划内容及其过程

据统计,“世界说”共发表14篇与里约奥运会主题相关的报道。除去编辑撰稿和读者供稿外,身处巴西的海外新闻专员共完成其中的9篇稿件。具体包括1篇探访里约贫民窟的直播报道,1篇采访巴西人民对奥运会看法的视频报道,1篇奥运会志愿者的语音播报,1篇采访巴西籍中国女乒运动员视频与文字相结合的深度报道,其他文字稿件主要涉及在里约生活、巴西健身行业等相关话题。

由于海外新闻专员大多既缺乏新闻从业经验,又无法保证时间上的投入,北京的专业编辑团队控制着报道的选题策划过程。一位受访者表示,自己上报的选题内容、采访提纲都与编辑的视角有很大的不同,讨论后最终的结果绝大多数都以编辑的想法为准。此外,因海外新闻专员加入时间与个人背景的不同,他们报道的选题策划过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在受访者中,有一位海外新闻专员在奥运会之前就长期为“世界说”供稿,奥运会期间主要负责女乒运动员的选题。据她介绍,奥运会选题的策划大约是提前半年开始的。海外新闻专员和编辑分别列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再通过微信讨论执行的可能性。其他海外新闻专员均是在奥运会开始前不久加入报道团队,由编辑提前2—3周在微信上与他们进行个人沟通、探讨选题。在确定报道主题和形式后,再根据需要将他们拉入不同的项目微信群,如直播群、运动员专题群进行后续沟通。如果是单人负责的文字稿件,则由海外新闻专员和编辑直接联系。

(五) 海外新闻专员的工作强度与劳动时间

在工作强度与劳动时间的投入方面,海外新闻专员也因个人条件、任务分配不同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一般来说,深度的新闻类稿件会花费海外新闻专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内容偏向见闻、体验、感受类的稿件,操作起来较为便易。有受访者表示,在完成里约贫民窟主题的报道过程中,他们前期会投入很多精力查阅相关资料和反复修改采访提纲。对有些受访者来说,在奥运会期间,他们白天的志愿者工作的强度比预期的要大,晚上还要兼职写稿,因此这份工作并不轻松。另一位负责采访女乒运动员的新闻专员表示,选题从确定到完成前后共持续两个月的时间,在此期间,她曾花费大量时间在巴西当地寻找可供租赁的拍摄器材,同时接受线上简单的摄影培训,独自一人完成了拍摄、采访和写稿的所有工作。而对参与语音和直播报道的海外新闻专员来说,他们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相对少很多。

(六) 海外新闻专员的物质与非物质回报

在物质回报方面,根据最终发表稿件的数量和形式,海外新闻专员能够得到一定数额的薪酬,但这并没有十分明确的标准。海外新闻专员也不会事先签订劳动合同性质(或劳务合同性质)的文件,而只是和编辑在微信上进行口头协商。有受访者表示,编辑全程没有谈论过薪酬的问题,最终也因为自己较少参与而没有计较薪酬。还有受访者表示,自己最终得到的薪酬比心理预期的要低,但他们认为参与奥运会报道的经历与体验比薪酬重要得多。

在非物质回报方面,奥运会前新加入的海外新闻专员均表示这是一段有意义的体验,为自己的奥运会经历增添了有趣的回忆,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而署名稿件的发表也给自己带来了一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之前长期参与“世界说”国际新闻生产的受访者则把参与奥运会报道定位在兴趣与工作之间,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接受业内人士的专业指导、学习专业的媒体知识和新闻操作流程,并有机会参与财新智库等其他项目的筹划工作都非常有意义。更重要的是,这份兼职工作为海外新闻专员的异乡生活带来一种团队的归属感,有益于他们排遣海外生活的孤独。此外,“世界说”的海外新闻专员系统主要是通过大大小小的微信群的形式组织起来的,因此,加入到这样一个虚拟的网络社区,海外新闻专员不仅可以第一时间获取全球新闻资讯,而且还可以作为全球华人社区的一分子和其他优秀、有趣的青年一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