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变迁:由去技能化向再技能化的转型

三、 技能变迁:由去技能化向再技能化的转型

在检视自动化新闻与新闻记者技能变迁的动态关系之前,我们必须厘清一个重要的问题:当下新闻记者需要掌握哪些专业技能呢?这是探究自动化新闻背景下新闻劳动去技能化和再技能化的前提与基础。在与两家媒体机构新闻记者的访谈中,受访者小顾和小吴分别说道:

在我看来,选题能力、采访能力和写作能力应该是记者最核心的专业技能……所以具有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而且能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就很重要,因为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会涉及很多来自西方媒体的财经报道和信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活力不断被激发,现在的记者还需要掌握大量数字化技能,比如说信息可视化能力、数据统计与分析能力、计算机编程能力,以及对关键数据和信息的核查能力。(小顾,A机构)

我觉得对于记者来说,价值判断和与用户的互动能力是最关键的……一方面,我会在写稿子的时候,不断发掘普通人的故事,尽量使自己的报道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更好地了解读者的需求和兴趣,这变得越来越重要……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不停地思考怎么将新闻信息以一种更为直接和好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我们会通过社交媒体与读者互动,因此八面玲珑的人际沟通能力与敏捷灵活的反应能力也成为我们作为记者必备的基本能力。(小吴,B机构)

经过比对,两位受访者所谈及的新闻记者必备的专业技能,与《2014—2015年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认证》(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s Accreditation 2014-2015)报告中提出的获得新闻记者职业认证所必备的专业技能基本相同。(19) 在中国,2004年8月正式实施的《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管理暂行规定》对新闻记者“努力钻研业务、更新知识、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做出了相应的要求。部分学者从新闻采编能力、信息分析和整合能力、价值判断能力、与用户的互动能力等维度出发,对此规定中涉及的新闻记者的专业技能进行了全方位和专业化的解读和阐释。这些专业技能与《2014—2015年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认证》报告中的规定和访谈中的发现大致相仿。(20)

(一) 自动化新闻与新闻劳动的去技能化

在既有研究中,去技能化是分析和阐述技术和劳动之间动态关系的核心概念。所谓去技能化或劳动降格,是指劳动者的专业技能被自动化技术替代,或他们的工作被“降格”为“无需繁复思考或特殊技巧的低技能工作”。(21) 通过访谈发现:在自动化新闻的生产过程中,大量专业技能低、重复性高和常规化的任务已经转由写稿机器人负责。这些任务主要集中在数据采集和处理、线索识别、信息核查等方面,具体包括:获取有关新闻事件的基本事实和翔实的背景材料、对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精细化切割与结构化处理、对关键数据和信息进行快速提取与精准匹配、快速识别新闻线索,以及对新闻中的事实性陈述进行自动化核查,等等。一方面,写稿机器人因其在计算精准度和生产效率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这些任务快速且高效的执行者;另一方面,新闻记者所掌握的与此相关的技能不断面临着去技能化的威胁。

有了写稿机器人,我们就能从专业技能低、重复性高和常规化的任务中解放出来了……现在写稿机器人可以独立完成我们频道每日午盘和收市、股价异动的资讯或快讯。这类资讯或快讯通常不需要太多创新,只要处理从上市公司的公告、财务报表、业绩报告、证券行情中采集到的数据就可以了。在这方面,写稿机器人每日的阅读量可以达到3000万字,写稿速度每秒可以达到几十字,不仅生产速度快、效率高、准度高,而且还能用相同的数据以多种语言和不同角度来进行报道,从而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小金,A机构)

概言之,当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渗透到新闻记者的劳动过程中时,两者不同的劳动分工导致其在任务和职能上的差异也愈发明显。史安斌等学者认为,当前写稿机器人更多扮演着初级采编的角色,为新闻记者释放出更多的潜力与空间,使他们能够将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涉及深度分析、情感表达等体现社会智能的任务上。(22) 如在A机构,相较于写稿机器人主要负责生成每日午盘和收市、股价异动的资讯或快讯,新闻记者的主要任务是对每日股市进行“轻解读”或对上市公司进行深度报道。把机器或程序能做的交给机器和程序,从而把人力解放出来,从事创新性工作,这是自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以来每一次技术革命的核心理念,从这点上来看,当代新闻业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也概莫能外。(23)

(二) 自动化新闻与新闻劳动的再技能化

有学者指出,技能导向的技术升级(如互联网)越来越依赖高技能劳动者,故而劳动者会在工作场所内外,通过各种途径培养或习得新的专业技能以适应职场中日新月异的技术变化。(24) 访谈发现,新闻记者的再技能化已经成为自动化新闻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持续对传统的专业技能进行迭代,主要包括选题能力和信息核查能力。其一,在选题能力的迭代方面,写稿机器人通过运用大数据发现新闻线索,以满足最大多数用户的兴趣为其选题标准。但这种选题标准容易导致传播过程中的信息窄化,使用户深陷“信息茧房”的困境,甚至引发群体极化现象。尼尔·瑟曼(Neil Thurman)认为,新闻记者不能仅仅通过算法和用户反馈追踪技术所获得的大量用户需求信息来作为其选题的依据,而是应该发挥其敏锐的新闻触角,从庞大的数据和信息中迅速而准确地发现极具新闻价值的选题,从而体现出新闻记者对社会现实深切的关怀和对公众强烈的感召力。(25) 其二,在信息核查能力的迭代方面,自动化新闻可以从数据来源、内容细节、时间轴等不同方面对新闻事件进行多角度与反复的对比,实现“互相核对、互相补充、互相延伸、互相纠错”的“无影灯效应”——让事实真相越辨越明,让虚假信息无处容身,达到对新闻信息“去伪存真”的目的。(26) 但当相关的数据和信息与政策、伦理、法律等问题密不可分的时候,新闻记者的信息核查就变得不可或缺,尤其是对关键信息的核查成为新闻信息可靠性的重要保障。

其次,强化与写稿机器人形成错位竞争优势的专业技能,主要包括深度分析能力与情感表达能力。当前写稿机器人在这两方面的能力远不及新闻记者,主要是因为它擅长建构以事件为中心的多维关联网络(强调相关性),而弱于对新闻事件进行因果方面的解读与呈现(注重因果性),因此自动化新闻稿件侧重于客观描述或叙述,鲜有新闻评论、社论、新闻特写,等等。(27)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新闻记者一般都具备丰富且扎实的专业知识积累、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高的新闻敏感度和社会责任感,这些独特的能力和品质是实现自动化新闻从“规范化新闻”到“自由化风格新闻”转型的至关重要的力量。(28) 诚如在访谈中,来自B机构的小张这样说道:

与记者相比,自动化新闻在技术方面很有优势,但是它没有办法在新闻的生产过程中像我们一样,进行批判性、创造性和独立性的思考,毕竟记者有着良好的“新闻感”、敏锐的“新闻鼻”和深度阐释力,我觉得,这些才是记者这个职业或说新闻这个行业里最重要和珍贵的品质。(小张,B机构)

因此,不少学者提出,新闻记者的工作重心应该转移到需要挖掘深度、提升高度、拓展广度的内容上,扮演新闻事件深度挖掘者、高度提升者和广度扩展者的角色。(29) 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调查性报道和解释性新闻等“硬核”类新闻信息的生产上,同时他们需要带着个人情感走进新闻现场,挖掘社会的深层问题,展现其深切的人文关怀。(30) 这一观点在对A机构小朱的访谈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写稿机器人更多扮演的是新闻实践记录者的角色。与它比起来,记者的价值和意义主要表现为对新闻背后原因、趋势和规律的分析,以及对新闻真相和价值的挖掘……在很多情况下,写稿机器人所使用的数据把具体和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给简单化了,自动化新闻往往容易忽视数据背后丰富的社会情境。(小朱,A机构)

最后,兼备硬技能和软技能。专业技能除有高低之外,还可以从硬技能(hard skills)和软技能(soft skills)两个维度来进行划分与区隔。(31) 所谓硬技能,即技术性技能或生产技能,如新闻记者的选题能力、采访能力、写作和表达能力、基本的计算和统计能力,以及通过分析工具了解和满足用户的需求,实现与他们实时和有效的互动。所谓软技能,即非技术性技能,主要是指随着工作任务变化而可迁移的通用技能或素质技能,这些技能往往对劳动者的职业发展更具决定性的影响,如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吃苦能力、应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等。

做记者是很辛苦的。从采集信息到核查信息都需要克服非常多的困难,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肯定是不行的……比如说,当我们在做一些社会新闻的时候,需要天天跑城市的大街小巷,明察暗访,很多表面上看不到的事情只有通过锲而不舍的采访和不厌其烦的调查才可能看到。(小徐,B机构)

需要补充的是,在自动化新闻的生产过程中,新闻记者的思维能力,尤其是计算思维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新闻记者的核心能力。(32) 它与新闻记者需要掌握的数据统计和分析能力、编码能力等密切相关。与此同时,当技术慢慢渗透到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每一处毛细血管时,它已构成了新闻记者的通用技能或素质技能,不但有助于他们拓宽自身的就业前景、丰富其职业选择,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全面认知和精准把握数字世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一般规律。

(三) 由去技能化向再技能化的技能变迁

自动化新闻已经成为当前新闻生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断对新闻劳动进行重构,以去技能化和再技能化两条路径展开:一方面,就专业技能低、重复性高和常规化的任务而言,写稿机器人开始替代新闻记者,这导致新闻记者与数据采集和处理、线索识别、信息核查相关的专业技能处于消亡的边缘,陷入去技能化的困境;另一方面,新闻记者不仅要持续对包括选题能力和信息核查能力在内的传统专业技能进行迭代,而且还亟待强化与写稿机器人形成错位竞争优势的相关专业技能,如深度分析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除这些实用的专业技能或硬技能之外,新闻记者还有必要掌握诸多软技能,尤其是计算思维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在自动化新闻的生产过程中,新闻记者的技能兼具去技能化和再技能化的特征,但去技能化导致的最为直接的结果就是写稿机器人将新闻记者从纷繁复杂的基础性操作中解放出来,有时间和精力从事具有创新性的工作,并通过再技能化来适应新闻编辑室中日新月异的技术变化。换言之,与自动化新闻导致新闻劳动去技能化和再技能化并存的局面相比,它对新闻劳动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引发了新闻劳动的技能变迁过程,即由去技能化向再技能化的转型。上述技能变迁过程挑战了由布雷弗曼提出的工作场所中“概念”与“执行”不断分离的判断:新闻记者并没有被“降格”为体力劳动者——从事“劳力型”的“执行”阶段工作,不断丧失对劳动过程和自身劳动的控制,而是牢牢掌握“劳心型”的“概念”阶段工作,且这样的工作在新闻记者的日常工作中逐渐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新闻劳动因此变得不可替代。(33)

从本质上来说,去技能化反映出的是机器(或技术)和劳动之间的替代性关系,因为它强调通过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水平来减少生产过程对劳动力的依赖。与之相反,再技能化强调的是技术作为劳动者的一部分而存在,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也就是说,机器(或技术)和劳动之间不是简单的主客体的二元对立关系,而是一种互补性的关系,即在自动化新闻的生产过程中,人机关系不是“有你没我”的竞争关系,而是一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共存关系。(34) 写稿机器人和新闻记者通过劳动分工与协作,在组织和业务上不断深度融合,生成海量高质量的新闻稿件,这既实现了技术与劳动的相互渗透与协同共生,更为新闻生产过程和劳动者技能成长的有效结合提供了丰沃的土壤,有利于真正实现“新闻文化”和“技术文化”的兼容。(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