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万物互联
三、万物互联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互联网的应用与普及,我们从4G的人与人互联,逐渐进入5G时代,亦即万物互联的新时代。但是,这种5G技术是怎么实现万物互联的呢?这便要从信息传输的历史说起。
说到信息传递,还要从中国古代的烽火台说起。古代中国在边关要塞建立烽火台,从边关到京都,每隔十里设立一个烽火台。其目的,是用烽火传递边关紧急军情:若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逐台点燃,传递消息。这比其他办法传递都快。但是,这只能够传递两种信号:无烽火,则边关平安;有烽火,则边关军情紧急。如果还想传递其他信息就不行了,需配以“飞鸽传书”或驿站传递等。
电报发明以后,可以改用电信号来传递信息。设想:用电线连接前线与京都,在京都安上一个电灯泡,前线装上一个电路开关。当有敌情时,便按下开关使电线接通,京都的电灯泡点亮;无敌情则不按开关,京都电灯泡不亮。这也是传递两种信息,但所用方法简单多了。如果还想传递更多的信息,那该怎么办呢?例如,除了前方有无敌情外,还想知道前线的天气情况——阴、晴、雨、雪,那么多安装几个电灯泡,多安装几个开关,就可以传递这些信息。方法如下:用数字1表示灯亮,数字0表示不亮,设置以下“暗语”。

按照这种对应关系来按亮或不按亮灯泡,便可以实现信息传递了。如果还要传递更多的信息,只要将0、1的序列加长,就可以实现。而上面所谓的0、1序列,便是二进制数码。于是只要将十进制数码,转换成二进制数码,便可以编出任意长度的编码序列,传递更多的信息。现就我们今天的数码技术,以彩色电视的现场直播为例,做粗略说明。
将现场取景设为长方形,将其横直各分为10000等份,矩形便分成10000×10000个小格子,每个格子就缩成一个小点——一个有颜色的色点。另将可见光的光谱色带也分成100002等份,我们给色带上每个色点编号:从1编到100002号。于是每个色点就对应唯一一个数字,再将这十进制数字改换成二进制数码。于是现场每个色点,都对应唯一一个二进制数码。用电子眼扫描现场,使所有色点都变成一个数码,整个现场便成了一张数字图阵。于是就可以通过电子传输设备,将其传播到远方的观众面前。然后再将数字图阵还原成彩色画面,便完成了远距离现场转播的任务了。
色彩可以分段实现离散化,那么声音的波段,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先进行离散化处理,再进行数字化处理,加上电子传输手段,便可以实现手机远距离传声了。凡是可以进行离散化的事物,均可以运用上述方法,进行数字化处理。
数字传输技术,不仅可以传输文字、图片信息,也可以用来进行人体CT扫描、核磁共振等医学检查,对人体进行检测。
所以,有人这样说过,所谓现代技术,无非数字技术,或者说是数学技术。当然,数学不仅是技术,它还是无所不在的数学理论、数学方法。它支撑着整个科学大厦。这个大厦,包括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也包括艺术等等。
我们作为21世纪的现代人,如果还不知道什么是数学技术,那是要被人笑话的。我们已经处于数字化时代、信息化时代。在今天要是不识数,心中无数,不知道数码技术,离开数码技术的产品(包括手机等),那么,生活起来就太困难了。今天,大多数人,特别是青年人,不带手机,连出行都觉得困难了。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徐宗本,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工程院联合主办的以“大数据与知识服务”为主题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科技知识中心2019国际高端研讨会”上发表演讲时说:“目前人工智能所面临的一些基础问题,其本质是来自数学的挑战。”
2020年,在以“AI与数学:融通共进的时代”为主题的报告讲座上,徐院士问:“数学家眼里的人工智能是什么?”他给出的答案简洁明了:“当下主要指机器学习。”
如果给这个名词赋予一个说明,他认为这是人或者智能体(机器人),通过与环境的交互,来提升自身行为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智能化操作。“机器学习是把这种智能形式化为数学公式,转换成计算机可以操作的算法和软件。”进一步说,人工智能实际上是一个将数学、算法理论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领域。将其扒开来看,就是算法,也就是数学、概率论、统计学等的体现。
而这就需要将我们所要面对的对象进行数据打通,人工智能的很多问题都可归纳为两个领域数据打通的问题。即首先要将两个对象加以离散化、数字化,形成各自庞大的数据库,并且要在满足某一个特定的不变量情况下能够互相转移。可以说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是一对孪生姐妹。而由人工智能产生的大数据,与以前所产生的数据相比,无论是体量上,还是分布规律、因果关系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人工智能产生的数据之多是以前人们难以想象的。过去我们处理的数据以万、百万、千万、亿计,而现在则要面对加倍再加倍的“大数据”。但作为人工智能基石的数学,还存在许多核心问题有待解决。人工智能更多指应用模式,强调与各个领域知识的结合。大数据是最底层的信息技术,强调机器和机器、机器与人之间的内容交换与理解。
以前我们所学过的数学、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都已经过时。例如,分析大数据的统计学基础面临倾覆,应用于复杂大数据分析的极限理论、统计推断方法、真伪判定等数学基础要重新建立起来。新一轮的人工智能多以深度学习为基本模型,但其数学表示理论还没有解决,还需要建立特定约束下如何实现最优传输的数学理论与方法,这些都需要数学家共同努力解决。
总之,万物互联的时代已经到来,而她的“接生婆”,便是数学和数字技术。把万物离散化、数字化、信息化,并将各个领域产生的大数据(信息群)交互转换,使其互相联通,以实现万物互联。就是这么简单!这难道不是数学和数字技术至简之美的最好体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