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美育对于创新型教育的意义
二、学校美育对于创新型教育的意义
美育即美学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美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的发展。它可以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学生道德情操;它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增进学生智慧;它还可以鼓舞学生热爱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并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所以,学校(包括大中小学)实施美学教育,对于“创新型教育”的构建,是十分重要的措施之一。尤其是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人格修养上的作用,更是所有现有课程所不能够代替的。
“真善美”是全世界所有国家和人民共同的追求,是人类创造性活动和发明创造的激发器和催化剂。没有对“美”的认识和追求,是谈不上有什么创造性的。只有保持追求“更高,更强,更好,更美”的热情和执着之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丰子恺先生亦曾说:“人欲有五:食欲、色欲、知欲、德欲、美欲。”可见,审美的欲求是人的天性,也是生命品质的一部分。
学校美育,是需要有载体的,除了音乐、美术、体操、文艺等课程安排以外,还必须有一系列的美育实践活动相配合。如接触社会美丽风景,参加公益活动,寻访历史遗存,拜谒英气雄伟的纪念圣地等等。更为重要的还是,要在每种课程里,尽情阐发其中“美好”的内容,展示蕴含于知识中的“美”的元素和因素。这在人文课中,比较好做。因为像语文课、历史课、地理课、思想政治课等,其内容“美”的含量较多,内容比较丰富,故事也多,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在数理化课程中,“美”的元素和因素,则需要教师深入发掘。发掘出其中的“科学美”“技术美”和“数学美”来,积累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的素材和实例。
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美育”的措施,有以下一些:
(一)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创新型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而美育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作用,是知识课程所不具有的。因为审美意识中就包含了创新的意识。所谓“新奇”,就是审美的重要标志,是创新精神的内涵。
因为在我们中小学的各种课程教材里的知识,都是以前人类早已知晓和掌握的知识,对于学习过的老师来说,或许已无新奇之处。而对于学生来说,则是从未接触过的新知识。如果教师能够从新颖的角度,用生动而富有诗意的语言,用讲故事的方法,把课程内容讲述出来,就能够收到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的效果。
(二)激励创新兴趣
孔夫子关于学习方法曾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就是说:学习的最好方法,是以快乐的心情学习,把学习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情。通俗地说,即要使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甚至浓厚的兴趣。
人们对于学习,有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之别。学生主动学习,则学习效果显著,而且越学越想学;而被动学习,则学习效果较差,甚至会想放弃学习。前面所说过的“数学天才”刘路,就是因为对数学“情有独钟”,甚至于达到痴迷的程度,才能在两个月里,日夜钻研,终于灵感忽现,找到破解“西塔潘猜想”的钥匙。如果不是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使然,少年刘路,是不可能坚持那么长时间,不间断地深入思考一个孤独的数学难题的。刘路后来自己说,他对于数学的兴趣,起源于初二年级。由于他的禀赋聪慧,其他同学觉得很难的数学题目,他却能很快解决,从而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更加促进对数学的兴趣,形成良性循环。
另一个例子,是反面的警示:如果不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结果可能会使得“天才”成为“废品”。
这个令人痛心的反面典型,就是曾经闻名全国的少年明星——1978年中科大创办的“少年班”首届学生中的“天才神童”——宁铂。据当时媒体的报道,宁铂2岁半时已经能够背诵30多首毛泽东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4岁学会400多个汉字,5岁上学,6岁开始学习《中医学概论》和使用中草药,8岁能下围棋并熟读《水浒传》。
最吸引众人眼光的是,因为与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下过两盘围棋并获全胜,时年13岁的宁铂几乎一夜之间成为路人皆知的“明星”,整个中国的报纸、杂志、电视都在报道这个浑身带着传奇色彩的少年,宁铂的命运从此就被聚焦在媒体那束刺眼的强光之下。宁铂13岁入学中科大后被安排攻读理论物理专业,当时这个专业最为热门。可是宁铂并不喜欢理论物理专业。他对班主任说学校的系他都不喜欢。
班主任据此特地写了份报告给当时的校领导,请求学校按照宁铂的兴趣爱好,把他转到南京大学学习天文专业。
可是命运却给宁铂一记响亮的耳光——中科大不愿意放走这个名人,劝他说:“既来之,则安之。”
宁铂,你实在太有名了,换了谁,谁都不乐意眼睁睁地看着这个香饽饽从自己嘴边溜走。
无法转学的宁铂对理论物理根本没有丝毫兴趣,他很少花时间与精力做物理学科的研究,而是转向了对“星相学”的研究,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在哲学、宗教与围棋上。
本科毕业后,19岁的宁铂拒绝了研究生考试,留在中科大担任一名讲师,是全国最年轻的讲师。
接下来宁铂逐渐沉迷在气功、吃素之中,与现实生活的轨迹渐行渐远。2003年他居然出家为僧。一入佛门深似海,从此,晨钟暮鼓,青灯古卷。
一个“天才神童”就这样在“被兴趣”的驱使下被“捧杀”,而从“神坛”上跌落下来,成为“天才教育”的一个反面教材。
以上关于“天才少年”的故事,告诉人们:兴趣对于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少年学生而言,是多么重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按照学习兴趣选择专业,用合适的培养模式,比非理性的强迫学习,要好很多。而前者,正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创造型教育”的模式。
首先是在各科教学中,把课程讲得精彩,讲出打动学生心灵的趣味。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学习的冲动。
其次,在学生已经确定对某科学习产生兴趣时,要因势利导。引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习内容和专业选择上予以关照和支持。就像宁铂那样,当他对理论物理没有兴趣,而对天文学感兴趣时,如果按照班主任的意见,让他转学到南京大学学习天文学,那么,其结果虽不能有大的预期,至少不会让他对学业彻底放弃。
这从反面教育了教育者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爱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业选择。这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在正确的轨道上,成人,成才,培养出像王小云、刘路那样的优秀人才。
(三)营造创新环境(场景)
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甚至更小的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什么问题,都喜欢问一个“为什么?”,这便是培养和引导孩子爱学习、爱动脑筋的大好时机。作为家长和老师,绝不能拒绝回答,或者漠视他们幼稚的问题。而应该“因势利导”地引领他们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心和敏感性。在回答孩子提出的简单问题,甚至是简单到可笑程度的问题以后,还可以进一步,围绕他们所问的问题,营造出更新奇的气氛,使他们扩大想象的空间,增强提问的信心,改进提问的方式,提高问题的层次和内涵,让孩子学会“问”,善于“问”。
要知道我们中国对“学问”二字的结合使用,是大有讲究的。我们所获得的知识,一半是“学”来的,一半是“问”来的。甚至我们所用到的新知识,大半是“问”来的。“不懂就问”是大多数好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可见,“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的学习习惯,造就了一代科学大师!
对于不懂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问老师、问同学、查课本、查课外书籍、查字典、上网搜索等办法,廓清疑虑,“寻根刨底”,直到弄懂弄通问题的真意。
学生在学习中善于思考,是搞好学习的重要条件。所谓“学而不思则殆”,就是要鼓励学生对待问题要善于思考。而“问题是思维的第一动力”,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所以,教师首先要善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好问题、有趣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尤其对课堂提问的设计,既要有趣味,又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这样才能够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
例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在初二年级一个差班上,对躁动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谁能将1, 2, 3, …, 9这九个数字,写成三个三位数a, b, c,使得b=2a, c=3a?问题使得全班同学都从躁动中安静下来,投入积极思考之中,并且有一个学生给出了正确的答案:a=327, b=2a=654, c=3a=981。
为什么这个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积极思考呢?因为这个看起来很简单的问题,其实有一定的难度。看起来简单,同学们才愿意去思考;有一定难度,同学们才愿意去动脑筋。青少年学生的思维有一个特点,越是困难的问题,越是想要试着去解决它。但是题目要适合他们的知识水平,让他们最终能够想出解决的办法来。
(四)培养创新能力
中小学生毕竟知识水平有限,学习能力尚且薄弱,更不要说创新能力了。所以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教师的培养、激发和提升。如何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第一,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角。教学课堂,传统做法是要求学生安静,特别是上课时不能随便交头接耳,更不准大声嚷嚷。但是,以色列的中小学教室里总是闹哄哄的。因为这个国家的中小学在上课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就会要求学生三五个人一组,进行自由讨论。在经过激烈讨论、辩论、争论后,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因此以色列培养出了许多聪明的孩子。
在我们国内也有这样的教学场景出现。这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和营造。例如,在某市郊区一所初中的数学课堂里,上演了一出有趣的无理数教学活报剧。上课之前,老师用塑料泡沫做了个很大的骰子(俗名“色子”)。上课时,老师把大骰子拿到课堂上。他把这个骰子高高举起,大声问学生:“这是什么呀?”学生们哄笑,大声回答:“是骰子!”

图6-2-1 骰子和无理数
课堂上一片哄笑和混乱。等学生们的笑声过去,老师又再次大声地问道:“骰子有什么用呀?”学生们知道打麻将一定要用它,便齐声回答道:“打麻将!”而且笑声更大。眼看课堂就要失去控制。
就在学生们大笑不止时,老师再次大声问学生:除了打麻将,骰子还有什么用处呢?这一问,把哄闹的学生们一下镇住了。因为对于骰子的用处,除了打麻将,学生们根本想不出还有什么别的用处。所以,同学们都被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问住了:骰子难道还有什么别的用处吗?大家都在冥思苦想,把刚才的热闹情绪彻底扭转过来。
老师等了一段时间,看学生们实在没辙了,缓缓地说道:除了打麻将,骰子还可以产生一种新数——无理数。接着在黑板上写下了大大的三个字——无理数,并写上一个“0.”。他请三位学生上来表演:一人在讲台上掷骰子,一人报出点数,另一人则在黑板上的“0.”后面,写下点数。其他学生则在下面看表演。
随着三个同学的掷骰子表演,一个小数在黑板上不断延长:
0.2415632645……
这时老师叫停表演,问道:“大家看,这是一个什么数呀?”学生们答:“是一个小数。”老师又问:“如果这三个同学一直做下去,这个小数应该是什么小数呀?”——同学们沉默了。因为他们以前只知道有限小数和循环小数,而这个小数既不有限,又不循环。
老师再次大声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新数——无限不循环小数,我们给他一个新的名字——无理数。而以前的有限小数和循环小数,合称有理数。无理数和有理数一样都是数,合称为实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听起来多么不顺耳,多么难以理解!但是用以上的表演式方法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掷骰子活动,具体“做”出了一个无理数,是多么地直观和亲切呀!而且这样得到的对无理数的认识,是在快乐的气氛中得到的,所以能够使学生学得生动,且记得牢。这比单纯说教和直接给定义的教学方式,实在高明很多。可以说,这就是快乐的课堂、创造性的教学与创新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