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胡炳生

本书为阐发数学文化,尤其是数学美之专书,作为配合国家推行创新型教育的参考之用。由于编著者研究数学文化十多年来,已经积累了许多有关数学文化和数学美的心得体会,因此在这次编写的过程中,我们吸收和采纳了不少以前的研究成果。同时,近年来,有关数学文化和数学美的论著不断涌现,有许多值得称颂的材料,编者也有所吸收和融汇,并将所参考的著作附在书后。除在章节中特别注明外,谨向这些参考书的作者表示衷心感谢。

我和尚强同志,虽然年龄悬殊,但是在数学教育的轨道上,是亦师亦友,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在尚强少年时期,在他艰难地在求学的泥泞小道上跋涉时,我们就已经认识了。他那对数学的执着追求,尤其是对几何难题求解的迫切心情和坚持不懈的精神,经常令我感动不已。他家住在当涂县与芜湖县交界的黄池村,距离芜湖有五十多里路,而且没有大路,不通汽车。如来芜湖,要先到当涂县城,再坐火车到芜湖老火车站。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对于所需的路费,当时的他连1元钱也拿不出来,所以他来芜湖,经常是步行一整天。

那时每周六天上课,只有周日休息。他就利用这一天休息日,天不亮就起身,怀揣几张小纸片,其上写几个几何问题,步行五十多里路,于中午赶到师大我家,问几个问题,有时扒几口饭,就急急忙忙往回赶,不然就赶不回家。等他赶回家时,一定是满天星斗了。即使这样艰苦,这样困难,他也从来没有说过一个“难”字,没有叫过一声“苦”。他对数学学习的渴望,和对学习执着的精神不仅感动了我,也感动着我身边的其他老师。如他经常提到的王忠汉老师、李梦樵老师等人。不少热心人都给他想过各种办法,想成全他的大学梦想,成就他的数学之梦。虽然工作没有做成功,但是苍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他的不懈坚持下,在他对学习的努力追求下,也在一些有识之士的帮助下,他走出了贫困农村,打出了属于他自己的一片几何新天地——成为中国国家数学竞赛集训队的教练,并受到国家表彰,进而被调到深圳中学,先后担任过深圳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深圳市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深圳科学高中校长,为深圳教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晋升为教授级特级教师,获得多项荣誉。

我和尚强教授在数学教育上的交流,一直未断。我们共同合作编写过多部数学教育方面的著作,共同撰写过多篇数学教育方面的论文。在我们合作的过程中,我感到尚强同志,不仅仅是一位数学专家,尤其是几何专家,而且是一位善于做事、善于做人的好干部。他每到一处,工作都必有成就,单位同仁都一致称赞其品行和学识。他学习努力,办事认真,对人宽厚,对己严格;于国于家都尽心竭力,克己奉公,为别人着想,为学生考虑;对待教育事业,具有开拓创新精神,是学生的好老师,是同事的好领导、好朋友,是国家的好干部。我能与这位品学兼优的好朋友,一同走过40多年,也是今生一大幸事。

我今年已八十有五,还能够和尚强教授再次合作,写出这样一本对中学生、青少年有益的书稿,很是高兴。故不嫌啰唆,写了上述一些也许是多余的话。敬请读者原谅。

由于本书编写时间仓促,编者水平有限,又加年高、事忙,在编写中,难免有欠妥和错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2021年2月

写于安徽师范大学赭山西麓古月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