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目标与书目结构安排

第四节 理论目标与书目结构安排

一、 理论目标

现代化,既是一个极其紧迫的现实问题,又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理论问题。作者希望本研究能够给感兴趣的人们提供一个全景式、整体性、具有内在关联的区域现代化知识脉络,让人们不仅对现代化理论的诞生、发展与演变的历史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而且还能在当前的时代情境下,结合我国自身的现代化实践,寻找后发国家现代化道路选择的共性与个性关系,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世界意义,增加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本研究的核心,就是要对区域现代化发展的本质、规律、机理、路径、特征等进行科学的理论探讨,从而为推动区域现代化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二、 结构安排

从内容与结构安排上看,按照逻辑,本研究共有八个部分。前四个部分以定性研究为主。绪论主要指出研究区域现代化问题的缘起、国内外研究现状、本研究采用的理论和方法,以及本研究预期的理论目标与书目结构安排。第一章是对区域现代化的概念界说,在内容上包括:区域现代化的概念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区域现代化的研究性定义;区域现代化的中国实践;区域现代化的中国经验。第二章是对区域现代化的几对关系分析,在内容上包括:国家现代化与区域现代化、区域全面小康与基本现代化、区域基本现代化与全面现代化,以及区域现代化过程中的区域间关系。第三章是区域现代化,主要内容包括区域经济现代化、区域政治现代化、区域文化建设、区域社会建设、区域生态建设。第四章是区域现代化动力,包括:制度创新与区域现代化、开放发展与区域现代化、科技进步与区域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和区域现代化、区域现代化的动力机制。第五章是区域治理现代化,包括:治理与现代化、区域治理现代化的体现构建、区域治理现代化面临的问题、区域治理现代化的地方样本、区域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第六章是区域现代化的主要模式,包括:全球化驱动模式、民营资本驱动模式、地方政府主导模式、顶层直接推动模式。第七章是区域现代化的评价,在内容上包括区域现代化评价的理论依据、区域现代化指标预测。

(执笔:刘旺洪、何 雨)

(1)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2) 刘云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人民日报》2017年11月6日。

(3) 宋林飞:《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最新发展》,载《南京社会科学》2017年第11期。

(4) 辛鸣:《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载《人民日报》2017年11月3日。

(5) 张爱茹:《从“小康”到“全面小康”——邓小平小康社会理论形成和发展述论》,载《新中国60年研究文集(3)》,2009年。

(6)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7页。

(7)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

(8) 参见黄健江《从“中国式的现代化”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载《五十年社会变迁与中国现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9年。

(9)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1—312页。

(10)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17页。

(11)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7页。

(12)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2页。

(13)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1页。

(14) [波兰]米哈尔·多布罗克斯基:《世界经济中的中等发达国家》,载《经济学译丛》1986年第6期。

(15) 参见王凤杰《关于中等发达国家的概念界定》,载《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3期。

(16) 参见莫言《2050年前后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准确含义是什么》,载《瞭望周刊》1988年第10期。

(17) 参见省社科联课题组《关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内涵的研究》,载《江苏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

(18) 参见[罗马尼亚]恩·斯特内斯库《中等发达国家的标准》,载《世界经济译丛》1984年第9期。

(19)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17页。

(20)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1页。

(21)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NY.GDP.PCAP.CD?view=chart&year_high_desc=false。

(22) 参见[美]奈特·毕乃德《现代化与近代初期的中国》(1966),载[美]西里尔·E.布莱克编《比较现代化》,杨豫、陈祖洲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213—214页。

(23) [美]西里尔·E.布莱克:《日本和俄国的现代化》,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8—19页。

(24) 参见罗荣渠《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的初步探索》,载《中国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

(25) 参见[美]塞缪尔·P.亨廷顿《导致变化的变化:现代化,发展和政治》,载[美]西里尔·E.布莱克编《比较现代化》,杨豫、陈祖洲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47—50页。

(26) 参见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50页。

(27) 参见罗荣渠主编《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107页。

(28) 参见塞缪尔·P.亨廷顿《导致变化的变化:现代化,发展和政治》,载[美]西里尔·E.布莱克编《比较现代化》,杨豫、陈祖洲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年版,第44—47页。

(29)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6—7页。

(30) 同上书,第21页。

(31) 参见谢立中、孙立平《20 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48—49页。

(32) 参见肖瑛《从“理性”vs“非(反) 理性” 到“反思”vs“自反”:社会理论中现代性诊断范式的流变》,载《社会》2005年第2期。

(33) 参见W.W.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郭熙保、王松茂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12页。

(34) 参见[美]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2—25页。

(35) 参见钱乘旦、陈意新《走向现代国家之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7—60页。

(36) 参见[美]亨廷顿《变动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37) 参见英格尔斯、史密斯《走向世界》,坎布思奇1974年版,第5页。

(38) 参见詹姆斯·奥康内尔《现代化的概念》,载C.E.布莱克主编《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24—25、32页。

(39) 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5页。

(40) 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页。

(41) 参见牛可《自由国际主义与第三世界——美国现代化理论兴起的历史透视》,载《美国研究》2007年第1期。

(42) Daniel Lerner,The passing of traditional society: modernizing the Middle East,Free Press, 1958.

(43) Gabriel Abraham Almond, The Politics of the Developing Area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0 (edited with James S. Coleman).

(44) 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45) 参见罗荣渠主编《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125页。

(46) 参见[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2页。

(47) 参见[美]艾森斯塔特《现代化:抗拒与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3—17页。

(48) [美]英克尔斯:《人的现代化》,殷陆君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 8页。

(4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3页。

(50) 参见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45—52页。

(51) 参见谢立中、孙立平《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6页。

(52) 参见[巴西]特奥托尼奥·多斯桑托斯《依附论的历史与理论总结》,载弗朗西斯科·洛佩斯·塞格雷拉《全球化与世界体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5—76页。

(53) 参见[埃及]萨米尔·阿明《世界一体化的挑战》,任友谅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54) A. G. Frank and B. K. Gills, The World System: Five Hundred Years or Five Thousand?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1993;Reorient:the Global Economy in the Asian Age,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

(55) 参见张敦福《依附理论的发展里程和新进展》,载《山东师大学报》2000年第1期。

(56) 参见[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7) 参见[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所知世界的终结》,冯炳昆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8—39页。

(58) 参见[美]塞缪尔·P.亨廷顿《导致变化的变化:现代化,发展与政治》,参见[美]西里尔·E.布莱克《比较现代化》,杨豫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51页注。

(59) 参见[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高、王宏周等译,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第8—12页。

(60) 参见宋培军《“后现代化”与福利国家——英格哈特<现代化与后现代化>述评》,载《现代化研究》(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58页。

(61) 参见何传启《中国现代化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前景》,载《理论与现代化》2010 年第6 期。

(62)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7页。

(63) 王淼:《中国现代化必须走自己的新路》,载《科学与现代化》2010年第2期。

(64) 参见黎澍《消灭封建残余影响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条件》,载《历史研究》1979年第1期。

(65) 参见林被甸、董正华《现代化研究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载《历史研究》199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