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现代化的概念分析

第一节 区域现代化的概念分析

一、 现代化的历史及其理论渊源

日本学者富永健一从广义现代化视角来考察现代化与现代化理论的历史关联性。在他看来,现代化的演进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从洛克的古典市民社会理论开始,经斯密的古典经济学和孔多塞的人类精神进步史观,到圣西门、孔德、斯宾塞的实证主义工业社会理论这一系列的理论体系。这一期的现代化理论是与帕森斯所说的在“西北欧”(英国、法国、荷兰)进行的第一波现代化(以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的英国的产业革命和法国的民主革命为代表)相适应的。第二期现代化理论是滕尼斯将亚当·斯密开始的古典经济学同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结合起来,根据马克思社会学的商品分析所建立起来的“从礼俗社会到法理社会”的发展模式,以及被马克斯·韦伯归结为合理化和科层制化的现代社会认识论。这是与帕森斯所说的在“东北欧”(德国)的第二波现代化(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相适应的又一“现代化理论”。20世纪60年代美国首先开始的“现代化理论”,则是以战后成为世界最先进国家的美国为主导、与远远超出第一波和第二波现代化的第三波现代化相适应而产生的理论。(1)可以看出,虽然现代化和现代化理论概念产生比较晚,系统的、有意识的现代化理论研究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但是,对现代化进程的理解、判断和研究起源很早,可以说,从现代化启动以来,现代化理论就随之诞生了。

表1.1 现代化与现代化理论之关联(2)

续 表

相对广义现代化理论而言,战后的现代化理论往往被称为狭义现代化理论。就历史演变而言,狭义现代化理论自诞生至今,其发展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现代化理论的产生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罗荣渠称之为“‘发展’和‘现代化’热”阶段,这是被正式称作现代化理论的学术领域问世并迅速发展的时期。第二,现代化理论的修正阶段(20世纪60、70年代),罗荣渠称之为“批判与反思”阶段。现代化理论受到新马克思主义、新左派和自由派的挑战,也受到研究现代工业社会经济增长限度和前景的许多学者的挑战。其中依附理论的挑战最为激烈,这也是现代化理论接受批判并经过自我反思而不断修正更新的时期。第三,现代化理论的晚近探索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罗荣渠称为“理论的修正与自我变革”阶段,也是现代化理论在面对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状况所提出的问题而做出最新探索的时期。经过“批判与反思”之后的现代化理论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第一,反共意识受到彻底的批判与检讨;第二,发展与现代化问题在第三世界越来越受到重视,发展中国家成为开拓和创新现代化理论的新兴力量;第三,现代化研究不仅扩充了原有的阵地,还带动了相关的新理论和新学科的兴起。这前两个阶段理论关注的重点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进程,或者说是一种研究准备或正在进行现代化世界状况的理论,而第三个阶段理论关注的重点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实现了现代化目标之后的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或者说是研究已实现现代化世界状况的理论。(3)

二、 现代化的经验标准

1. 箱根标准

最早对现代化进行大规模跨学科讨论的国际学术会议是1960 年在日本举行的“箱根会议”。来自世界各国的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等领域的学者在这次会议上第一次认真而有系统地讨论了有关现代化的问题,并为现代化概念立下了八条标准:① 人口相对高度地集中于城市和整个社会不断上升的城市向心趋势;② 较高程度的无生命动力能源的利用,商品流通和服务设施的增长;③ 社会成员大范围的相互交流,以及这些成员对经济和政治事务的广泛参与;④ 公社性和世袭性集团的普遍瓦解,以及通过这一瓦解在社会中造成更大程度的个人社会流动性和更加多样化的个人活动领域;⑤ 通过个人对其环境的世俗性和日益科学性的选择,广泛地普及文化和知识;⑥ 一个延展和渗透的大众传播系统;⑦ 存在大规模的诸如政府、商业、工业等社会制度,以及成长中的这些制度的官僚管理组织;⑧ 在一个单元(如国家)扩展之下大量人口不断趋向统一性和在一些单元(如国际关系)扩展之下日益增长的相互影响。(4)“箱根模式”反映了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历程,尤其是代表了日本的现代化历程。“箱根模式”完全可以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分析模型去分析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既可以迫使现代化研究人员,通过对其他国家的个案研究,关注现代化的特殊方面,从而摆脱狭隘孤陋的思维,也可以对“箱根模式”进行经验性的观察、检验和修正。美国历史学家奈特·毕乃德认为,“现代化”不是“西方化”,“只不过是西方模式起了举世公认的巨大影响而已”。他不同意“箱根模式”(总结发达国家,尤其是日本现代化进程经验)就是现代化的标准范式,但他认为“箱根模式”可以作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分析范式。

2. 布莱克标准

作为现代化研究的学术带头人,普林斯顿大学国际研究中心的西里尔·E.布莱克教授是一位国际赫赫有名的世界史学家,1966年,他用10项指标分别从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流动水平的角度大体揭示了“前现代化社会”向“高度现代化社会”转变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以表征社会发展的差距。他认为,“现代功能对传统体制的冲击就是现代化进程的核心”(5)。关于现代化和现代性的关系,他指出:“现代性”(modernity),就是“用于描述那些在技术、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最先进国家的共同特征”,而“现代化”(modernization)就是“用于描述这些国家获得这些特征的过程”。(6)“最好把现代化看作是涉及社会各个层面的一种过程”,我们从国际环境、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及经济增长、社会整合、知识和教育这五个方面来考察各种变化,力求绘出一幅完整地描画这种相互关联、多向转变的图像。“这些主题提供了一种框架,它使我们能够以一种宽泛而系统的方式去考察现代化文献所提出的许多重要问题。”(7)为此,他指出,与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有关的现代化指标如下表所示。

表1.2 现代化指标的布莱克标准

续 表

布莱克也把现代化的阶段划分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在他看来,“现代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自身没有界限分明的阶段。但是,为了便于叙述和分析,不妨把它划分成几个阶段”。布莱克进而认为:“我们可以把所有建设现代化的社会所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归于四个阶段:现代性的挑战;现代化领导的强固:经济和社会的转变;社会的整合。”在对日本和俄国这两个“成功的”现代化后来者进行研究之后,布莱克又提出了一个“三阶段模型”:“现代化变革准备阶段”“现代化变革实施阶段”和“高度现代化阶段”。(8)认真分析即可发现,布莱克的上述两种阶段划分是基本对应的,而“现代化领导的强固”不仅作为衡量“现代化变革准备阶段”向“现代化变革实施阶段”的转变标志,而且构成布莱克的比较现代化研究范式的一个重要依据。

3. 英格尔斯标准

国际上比较常用的一组现代化指标体系,是美国社会学家、世界最著名的现代化研究专家之一英格尔斯教授根据世界银行关于世界发展的研究,并结合自己对六个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提出的现代化的11个评价指标和标准。由于他的现代化标准指标具有简明、可测、数据容易获得、度量比较直接等特点,因此受到许多统计工作者的青睐。现代化指标主要包括:(9)

表1.3 英格尔斯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1970年)

  4. 世界银行标准

目前,人们往往以中等收入国家来界定中等发达国家。世界银行在《1982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按1980年人均GNP将世界各国和地区分为三种类型:将低收入国家(地区)的人均GNP确定为410美元或以下,中等收入国家(地区)的人均GNP确定为420—4500美元,高收入国家(地区)的人均GNP确定为4510美元及以上。其中,中等收入国家(地区)又分为中下等收入国家(地区)和中上等收入国家(地区),中下等收入国家(地区)的人均GNP确定为420—1410美元,中上等收入国家(地区)的人均GNP确定为1420—4500美元。但以上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按1989年数据、《2000/2001 年世界发展报告》按1999年数据进行了调整。按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08年的最新收入分组标准为:低于975美元为低收入国家(地区),在976至385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地区),在3856至1190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地区),高于11906美元为高收入国家(地区)。

表1.4 世界银行的人均收入划分标准(单位:美元)

三、 现代化概念的内涵

研究现代化,首先需要明确何为“现代”。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现代”以及“现代化”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现代”即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或者干脆以现代为资本主义(时代)的同义语,从而将现代化等同于资本主义化;有的持完全相反的意见,把“现代”定位为资本主义走向没落腐朽的时代,从而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称得上现代;还有人以“现代”为不定之名,向前向后都可以无限延伸,即“三代为古则汉为今,魏晋为古则唐宋为今”,“现代”与“非现代”的区分完全是相对意义上的。这样一来,“现代化”一词的内涵便无法界定,实际上变得毫无意义,更难以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

罗荣渠在他的两部现代化研究专著中,首先指出了“现代”作为一个具体的历史范畴,具有时间尺度和价值尺度(时代精神与特征)两层含义。他给“现代”的定位是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中心内容或特征是在现代生产力引导下人类社会从农业世界向现代工业世界的过渡。“现代”即“发达的工业文明”这一人类历史上的特定阶段,追寻工业文明是“现代化”作为全球性历史进程的共性特征;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道路,则可以因其传统因素的作用、社会改革和经济技术改造的方式等方面的差别,而有各自的特点。这样按生产力变革定义“现代”和“现代化”,将它们与资本主义剥离开来,不仅打破了把现代西方社会作为超时空的现代化范式的西方现代化理论和其他各种史学观念,而且对于历史与现实中存在的不同现代化道路、现代化模式,都有强大的解释能力。

李怀印在他对中国现代化的论述中,也首先辨析了资本主义与现代化的关系,指出在工业革命到来之前,资本主义曾经历了长达数百年的工场手工业阶段,而工场手工业型资本主义不仅不能引发经济现代化而且甚至自身难保。在现代化过程中扮演“关键变量”角色的,是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在生产领域的应用,而不是其他因素。(10)吴承明则根据“导致中国近代化的经济活动在鸦片战争前已经开始”的史实,从另一个角度指出了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即“一个社会走向近代化的经济条件,诸如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等,并非完全属于资本主义范畴”(11)

面对现代化的多种界定和解释,特别是面对将现代化片面化为经济现代化甚至是经济增长之风日盛,国内社会学界则倾向于从社会结构转型的角度来理解现代化。早在20世纪90 年代初,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社会发展综合研究课题组”就曾作过如下的概括:“我们正在从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社会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转化;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化;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化;从同质的单一性社会向异质的多样化社会转化;从伦理型社会向法理型社会转化。”(12)童星等人把现代化理解为社会转型,主要包括以下由浅入深的五个层面:① 工业化:农业社会→工业社会;② 城市化:乡村社会→都市社会;③ 开放化:封闭社会→开放社会;④ 分工化:同质社会→异质社会;⑤ 平等化:特殊主义社会→普遍主义社会。(13)

在此,概念的核心是“传统”与“现代”。早期现代化理论强调经济的工业化、市场化,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社会生活的都市化、世俗化,文化的个性化等等,体现的都是已经完成现代化的西方国家现代化的经验之谈。正确区分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是迈向现代化的基础。苏顿对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概括涵盖了大部分人们普遍认可的这两种类型的社会所独有的特征。他认为,农业社会的典型特征在于:① 先赋的、特殊主义的、扩散性的模式占据支配地位;② 稳定的地方群体和有限的空间流动;③ 相对简单而稳定的“职业”分化;④ 具有扩散效应的“不得轻易冒犯”的分层系统。现代工业社会的典型特征在于:① 普遍主义的、专门化的、自治性的规范占据支配地位;② 大量的社会流动;③ 发达的职业体系,并独立于其他的社会结构;④ 以抽象的职业成就模式为基础的“平等的”阶级系统;⑤ 专门化团体的广泛存在。(14)显然,尽管现代化是文明发展、文明转型和国际互动的交集,但并非所有的文明变化都属于现代化,只有满足现代化标准的变化才属于现代化。现代化大致有三个判断依据: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和提高,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和进步,有利于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15)

纵观上述现代化的概念,我们认为,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知识社会转型的持续的世界历史变革过程,是指以科技革命和社会进步为动力,以建设经济高度发达、政治自由民主、社会和谐稳定、文化繁荣发展、生态舒适友好、生活富裕幸福,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高度统一的现代社会为目标的历史发展过程。现代化具有以下概念内涵:

1. 现代化是过程性和目标性相统一的历史发展进程。一方面,现代化是一个以建设现代社会为目标的发展的过程,在现代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往往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在现代化初期时代,往往把实现工业化、城市化作为主要目标;在现代化中后期,除了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外,还把提高信息化水平、竞争力水平、集约化水平、生态化水平、全球化水平、社会公平化水平、社会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等作为现代化的目标。另一方面,现代化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历史进程,是一个从设定目标、实现目标到设定新目标、实现新目标,从而不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过程。

2.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统一的历史发展进程。一方面,现代化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特殊阶段,是人类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历史性跃进过程。它表明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的深刻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连续性的中断,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质变,在这一过程中,传统农业社会的整体系统逐步式微并最终解构,现代工业社会、知识社会的社会体系得以建构并不断完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从近代到现代、后现代,从现代化初步现代化、基本现代化到现代化,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知识社会发展的显明的历史阶段。另一方面,传统向现代的创造性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包蕴了人类思想和行为各个领域巨大变化的多方面的持续的历史进程,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有机环节,是对传统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现代化自身也是一个不间断的进步和提升的过程。

3. 现代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相统一的历史发展进程。一方面,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进程,具有普遍的世界意义。由于人类具有对幸福生活的共同追求,具有相对一致的现代化目标,具有衡量社会现代化程度的共同价值尺度,现代化也具有其内在的共同本质和一般发展规律。因此,现代化必然具有世界性和统一性方面。另一方面,现代化又具有民族性。由于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是不一致的,它们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人口状况、历史发展、文化传统、国家形态、政治体制也不尽相同,全球现代化进程必然呈现出丰富多彩、五彩纷呈的特点。因此,尽管现代化是从西方起步的,但现代化并非西方的独占品,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必然具有其独特品格,因而现代化是一个呈现多样发展形态、具有浓郁民族风格、体现特定民族精神的历史进程,决不能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各国应当独立自主走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探索本国独特的现代化模式。

4. 现代化是整体系统性和发展不平衡性相统一的历史发展进程。一方面,现代化意味着一个社会整体系统的深刻变革和全面进步,意味着社会文明价值体系的巨大创新和社会整体系统结构功能关系的重新构建。在现代化过程中,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形式和价值观念深刻变化,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社会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深刻变动,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交往行动方式深刻嬗变。因此,推进现代化进程必须注重顶层设计、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另一方面,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社会内部要素之间,经济社会、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又具有不平衡性。因此,推进现代化进程又必须根据本国和本区域现代化发展阶段和模式特点,突出重点、先后有序、循序渐进。

四、 区域现代化的概念规定性

在前面,我们从社会历史进程与现实表征维度,把“现代化”定义为:“人类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知识社会转型的持续的世界历史变革过程,是指以科技革命和社会进步为动力,以建设经济高度发达、政治自由民主、社会和谐稳定、文化繁荣发展、生态舒适友好、生活富裕幸福,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高度统一的现代社会为目标的历史发展过程。”

基于此,“区域现代化”概念也就可以呼之欲出。我们不妨把它定义为:“人类社会中的不同区域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知识社会转型的持续的世界历史变革过程,是指以科技革命和社会进步为动力,以建设经济高度发达、政治自由民主、社会和谐稳定、文化繁荣发展、生态舒适友好、生活富裕幸福,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高度统一的现代社会为目标的历史发展过程。”

在此,需要重点理解的是“人类社会中的不同区域”。区域,本是自然现象,是一个空间与区位概念。我们知道,空间与时间共同构成了存在的二维坐标,前者是横向的,拓展存在的宽度,而后者是纵向的,拓展存在的深度,二者互为参照、相互交织,才能向人们呈现出存在的定位性与立体性。正如福柯所言,我们所经历和感觉的世界更可能是一个点与点之间的相互连接、团与团之间相互缠绕的风格。(16)作为实在存在二维坐标的另一维,时间之于人们的意义在于,生活就在时间之中,没有时间,也就没有生活。(17)时间绵延不断,积淀着对过去的感情,又内蕴着对未来的期望。

作为一个标识万物存在的坐标,空间有多重表现形态,既有抽象的空间坐标,如经纬线,又有具象的空间实体,如有形的自然地貌、山川河流等。其中,区域同样是一个极其重要而基本的空间表现形态。如,在地理学中,区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物质内容,有着明确的边界,包括自然、人文、经济区域。显然,在现代科学话语中,区域并非一个纯粹的自然现象,相反,它已经打上了深深的经济社会烙印。其实,区域概念的社会性,也同样体现在汉语中。作为一个独立概念的区域,最早可见于《周礼·地官·序官》中的“廛人”。郑玄为之注释为:“廛,民居区域之称。” 晋代的潘岳在《为贾谧作赠陆机》中曾言:“芒芒九有,区域以分。”清代的陈康祺在《郎潜纪闻》卷三中也指出:“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区域概念的社会性,至少体现在四个层面:

一是区域的空间范围是不确定的。与诸如各种山川河流、行政区划不同,区域没有固定的明确的边界。这就意味着,作为一个空间概念的区域,在空间范围尺度上可大可小:自成一体的五大洲是一个区域,现代民族国家是一个区域,不同国家的省、州是一个区域,甚至最小的自然村也是一个区域。

二是区域的划定有着内在的机理。尽管作为一个空间概念的区域,在尺度范围上充满不确定性,但是,这并非是说区域是任意的,随便在地图上画一下就是一个区域。恰恰相反,作为一个空间单位的区域,有着自身的机理与共性:或是区域内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似,或是历史文化的相近,或是经济发展水平的相近……换言之,即总有一个维系区域内不同族群的最大公约数存在。

三是现代化意义上的区域概念,主要指涉的是后发国家或地区。我们知道,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的现代化,先发国家中已经实现,对于他们来说,不存在区域现代化问题。因此,民族国家层面的区域概念,又是特指的。

四是基于我国实践的区域现代化,区域概念又有中国特色。作为民族国家范围内的下一个层级的空间单位,我国边界内的区域是具体的。特别是,随着近40年的改革开放,现代化意义上的区域概念,基本接近约定俗成,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华北、西南等等。

因此,我们所界定的“区域现代化”概念,既有普遍意义,指的是一般意义上的“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知识社会转型的持续的世界历史变革过程”,又有特殊意义,即在我国的现代化实践中,自成一体的具有同质性的人文地理共性的区域,所展开的以工业化与城市化为核心内容的现代转型过程。作为统一主权大国内部的区域现代化进程,受制于各区域的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天然地存在着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特别是对于后发国家来说,为了推动民族国家的整体现代化,往往会在策略上采取部分地区先行,让其他地区优先支持部分地区发展,而这会进一步放大区域现代化的进程差异。当整体现代化进程达到一定水平后,反过来又会追求区域现代化发展的再平衡,即从区域间的不均衡发展转变为均衡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