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文化建设

第三节 区域文化建设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领域之一。文化现代化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保证,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区域层面来说,加强区域文化建设,加快实现区域文化现代化,充分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是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28)

一、 文化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文化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是向传统文化体系中不断注入文化现代性,促使其向现代文化体系持续转型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传统文化要素比例不断下降,现代文化要素比例不断上升,最终实现文化结构的变迁,现代文化要素占据主导地位。从世界文化现代化的历程和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实践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区域文化现代化建设的一些基本原理。

1. 文化现代化是一种自觉的文化选择

文化作为人类的生存方式最初都是自在的,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一些知识分子开始自觉反思和检讨自身的文化,逐渐形成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29)。因此,文化自觉的意义在于反思和重估自身的文化,自觉推动文化转型,重新确立自身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合理位置。

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应该审慎地进行文化选择。文化选择是人类的一项根本权利。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选择文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的权利。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选择,都不应以损害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选择为代价。虽然从文化相对主义的角度而言,每一种文化都是平等的,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和价值,没有高下优劣之分,都享有平等的生存、发展权利,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的角度而言,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文化生产力、竞争力和影响力,不同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的文化发展水平,其人民享有不同的文化生活品质,因而不同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传统与现代之别。

因此,立足于本区域文化发展的实际,积极实施文化现代化战略,加快推进现代文化的构建,就能增强区域文化生产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就有可能追赶和达到世界文化发展先进水平;而没有选择文化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就会停留在原始文化或传统文化阶段,与世界文化发展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有可能进一步拉大。所有国家和地区,都需要承担自己文化选择的后果。

2. 文化现代化是一种深刻的文化变迁

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最终表现为文化的变迁。一般说来,文化变迁是指文化从内容到形式的全方位变革。文化变迁具有多种形式,如文化的进步、倒退、转向和停滞等。文化现代化是文化变迁与现代化的一个交集。这种文化变迁有利于文化生产力的提高,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因而是一种文化进步。

文化变迁的原因非常复杂,大体说来,一种是内因,它来源于社会内部的文化创新,包括新发现、新发明、新观念、新思维等;另一种是外因,它来源于异质文化的接触、传播和浸透。其中,作为文化创新的内因是文化变迁的根本动力。

文化变迁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随着区域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开展,会引起文化构成要素及其比例关系的全面变革。如以价值观为例,传统文化强调国家和家庭的重要性,将国家和家庭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提倡尊重权威,强调社会顺从,倡导安分守己而不是个人主义的奋斗;而现代文化强调独立自主、民主、平等、自我表现、追求生活质量等现代观念,这些观念将逐渐取代传统文化占据文化主导地位。

3. 文化现代化的本质是获取文化现代性

现代性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相对于传统社会而言,它能为人类带来更大的福祉,因此就有了为获取现代性而开展的现代化运动。文化现代化的本质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向传统文化注入现代理念,使现代文化要素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由于文化现代性自身的复杂性以及学界研究视角的不同,不同的学者对文化现代性的内涵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例如,俞吾金认为,“作为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系,‘现代性’体现为以下的主导性价值:独立、自由、民主、平等、正义、个人本位、主体意识、总体性、认同感、中心主义、崇尚理性、追求真理、征服自然等”(30)。李翔海把文化现代性的基本内容归结为理性精神的突显、个人主义的兴起与进步历史观的出现等三个方面。(31)

总的来说,文化现代性的核心内容包括理性、主体性、自由、平等、民主、公平等价值追求,它们是文化现代化过程中不可动摇的追求目标,规约着文化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当然,文化现代性也存在悖论,例如,在追求理性的过程中,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会导致价值理性的消解,从而造成人与物、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因此,应采取有效手段避免其消极后果,增强驾驭文化现代性的能力。

4. 文化现代化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

文化现代化与世界上所有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都存在进程的非同步性与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性。由于不同区域的历史文化条件和现代化发展水平不同,因此区域文化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必然是多种多样的。

从普遍性来说,各个区域的文化现代化所追求的应该是现代性的核心内容,即理性、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价值目标。这种追求不会因为区域文化现实条件的不同而不同。所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32),现代性就是文化现代化所追求的“道”,如果离开了这个“道”,文化现代化难免误入歧途。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文化现代化的实现载体和人民的文化生活出现了一定的趋同性,如不同区域的文化设施、文化产业等具有一定的趋同性,人民的文化生活方式具有部分的趋同性等。

从特殊性来看,由于不同区域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拥有不同的区域文化条件,所以文化现代性的发展层次和表现形式会展现出鲜明的区域特性。“小到一种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例如昆曲、评弹,大到一种地域性格描述——例如精致都市、温文尔雅等概念的运用,都充分表达了某种地方文化属性。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内核清晰、界限模糊的文化模式具有极高的识别性和整合功能,是社会整体区域自我认同的基础,更是获得世界认同的标签和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动因’。”(33)

二、 文化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文化现代化虽然没有统一定义,但我们可以从文化现代化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中概括出文化建设的一些基本要素,如文化观念、文化供给、文化生活、文化制度等,以此作为文化乃至区域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 文化观念现代化

文化观念包括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心理等内容,其中尤以价值观念最为重要。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无一不是在特定的文化观念指导下进行,所以观念形态的文化是文化要素中最核心的部分,文化观念的现代化自然成为文化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现代化研究专家英格尔斯就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如果国民的心理观念和精神文化被牢固地锁在传统意识之中,就会构成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严重思想障碍。丹尼尔·贝尔也指出文化观念的转变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他说:“每个社会都设法建立一个意义系统,人们通过它们来显示自己与世界的联系。……丧失意义就造成一种茫然困惑的局面,这种局面令人无法忍受,因而也就迫使人们尽快地去追求新的意义,以免剩下的一切都变成一种虚无主义或空虚感。”(34)然而,文化观念的现代化是最艰难、最缓慢的深刻转型,正如金耀基先生所言:“思想行为层次的现代化是最难的,因为它涉及一个文化的信仰系统、价值系统、社会习俗等最内层的质素……是最深刻的,因此也是最不容易的,最缓慢的。”(35)

推进文化观念现代化,就是要推进现代思想意识、现代思维方式、现代价值观念等内容的形成和深化。从现代思想意识来说,要培养人们的公民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法治意识等主体意识。从现代思维方式来说,要培养人们的系统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非线性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方式。从现代价值观念来说,要使自由、平等、民主、正义、理性等观念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现代性的价值观念体系。

2. 文化供给现代化

文化供给是指文化内容的生产与传播。文化供给现代化是指文化内容的生产与传播方式的现代化。文化供给现代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人性化、平等化、均等化、多元化等。

文化供给现代化的载体是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现代化。从经济的角度来说,文化产业是提供文化商品与服务的产业,但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文化产业是一种建构文化的产业。电影、电视、广播、音乐、图书、游戏等这些文化产品在不断地影响着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文化产业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整个经济结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从区域层面来说,文化产业对于增强区域文化竞争力,传承区域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就是说,发展文化产业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产业的现代化包括文化产业结构的现代化、文化企业的现代化和文化市场体系的现代化等。

文化事业的现代化是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的发展与更新。具体表现为:首先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升。包括文化场所种类的增加、数量的扩大和品质的提升等,比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和文化馆的建设等等;文化服务设施及装备的升级,比如新媒体技术和娱乐技术及设施在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应用。其次是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从国家文物、世界遗产、古城古镇遗址,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等。再次是文化组织和文化团体的发展,以及文化活动的日益丰富等。

3. 生活方式现代化

生活方式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大体可以分为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两大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生产和生活作为人类生存的两种基本形式,相辅相成。一方面,人类为了生活,为了满足最基本的衣、食、住、行以及繁衍后代的需要,必须进行生产活动;另一方面,人类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的情况下要进行精神文化创造,建立起有“文化属性”的生活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是生产的目的,生产是生活的手段。而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文化生产的目的或落脚点是人们的文化生活。

根据活动内容和形式的不同,文化生活可以分为很多类型,如哲学、宗教、文学、书法、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电影、电视、广播、摄影、旅游、园艺、阅读、体育、娱乐、写作,等等。当前,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与文化生产之间还存在差距,如公益性文化服务体系的软硬件设施无法满足现代人对学习、休闲、娱乐、健身等多方面的需求;工业化的生产、齐一化的文化商品激发不了人们的审美想象和消费热情;感官享受型文化产品比比皆是、精神愉悦型文化种类相对短缺,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文化生活现代化水平。(36)

现代的文化生活方式,应该是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合理性、便捷性和可选择性。包括科学的生活态度、健康的生活饮食、环保的消费理念、可持续性的生产、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和感兴趣的工作,即“小康社会”描绘出的文化图景。

三、 区域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文化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最复杂、最深层,也是最艰难的社会转型。“文化的抽象性、深层性、稳定性和保守性又使得它的变迁总是比文明的其他任何层面的变化都更为艰难。”(37)因此,文化现代化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历史已经证明,现代化的过程是多路径的,因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现代化也是多路径的。对于文化现代化的后发国家和地区来说,文化现代化建设有三条基本路径,分别是传承、借鉴和创新。在具体的实践中,由于不同国家、地区处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条件和政治经济环境,因而这三条基本路径的比重也有所不同。

1. 传承

文化现代化不是全盘否定和抛弃传统文化,而是对传统文化的部分传承。传统文化是振奋民族精神、提升民族凝聚力的力量源泉;文化多样性的组成部分;文化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成分;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等。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有些国家领导人有时企图抛弃本国的文化遗产,使自己国家的认同从一种文明转向另一种文明,然而迄今为止,他们非但没有成功,反而使自己的国家成为精神分裂的无所适从的国家。”(38)因此,文化现代化必须立足于传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文化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不可替代的。

然而,文化现代化的后发国家总要面对格尔兹所说的困境:“必须共同努力向现代化的高地发起冲击,同时也必须共同坚持传统的精髓;而在另一层面上,又存在着越来越大的分歧,这些分歧是,应该从哪个方向上向现代化的高地发起冲击,传统的精髓又是什么。”(39)因此,必须理性对待传统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辨别能力和选择能力。首先要心存敬意,因为它是民族或本土的智慧结晶;其次要区别对待,明确区分哪些传统文化需要继承和发展、哪些传统文化需要否定和转向、哪些传统文化需要作为文化遗产进行合理保护等。实际上,选择需要传承的传统文化应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即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公平与进步,有利于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

2. 借鉴

文化现代化没有现成模式可以照搬,但可以借鉴先行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文化现代化要与他国加强文化交流与文化合作,从其他国家和地区吸收文化观念,正如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所说:“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播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40)

中国的区域文化现代化作为一种后发追赶型文化现代化,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文化及其发展经验非常重要。以国际视野主动参与文化交流,吸收世界文化精华,无疑是促进文化现代化的一条合理路径。当然,这种学习和借鉴不是简单地重复先行者的老路,而是客观认识和理性对待。

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借鉴世界文化现代化先行国家的经验。比如,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走上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现代化的道路,但其文化现代化并非全盘西化,而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碰撞、交织,直至融合的复杂历史过程。在此过程中,“有用性”是其核心,只要有利于促进现代化的元素就存之、取之、用之,这样既吸收了外来先进文化,又有利于保存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汲取西方文化现代化过程中的教训,超越西方文化现代性的弊端。比如文化与技术的关系,在哈贝马斯的哲学反思中,他批判科学技术从技术层面跃升到价值层面,行使着相当于意识形态的统治功能,成为社会统治的“带刀护卫”。那么,我们在迈向文化现代化的道路上,是走一条文化听命于技术而使文化成为技术的奴婢之路,还是走一条文化超越于技术进而提升技术的人性化品味之路,这是一个值得深思且颇有争议的问题。

3. 创新

文化创新是文化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之源。文化现代化的每一次革命性进步都伴随重大创新和创新的推广。文化现代化的后发国家可以通过文化创新来实现文化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通往现代化的道路并不是只有一条,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实现文化现代化的路径各不相同。因此,文化创新是文化现代化的根本路径。 

区域文化的创新发展,应当立足于区域的历史文化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本土与世界、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的交流碰撞中激发灵感,建构起具有时代特色和鲜明地域风格的新型文化。

具体来说,文化创新包括观念的创新、体制机制的创新、生活方式的创新、文化产业业态的创新、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等等。当今的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文化+互联网”“文化+金融”“文化+科技”等等,文化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部门相互渗透、跨界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优势。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文化发展战略,通过全民参与文化创新,形成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这些已经成为区域文化建设的主旋律。

四、 我国区域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历程

如果将18世纪的启蒙运动作为文化现代化的起点,那么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现代化已经走过了三百多年的历程。这其中尽管存在着文化堕距,但文化现代化也伴随现代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即传统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过渡过程中,理性和主体性原则逐步确立;第二阶段为20世纪中叶到现在即工业经济社会向信息时代转换过程中,宗教式微、袪魅和世俗化倾向十分明显。 

由于中国晚清的闭关锁国政策,中国文化现代化比世界文化现代化的先行国家晚了150年左右。我国的文化现代化建设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 第一阶段:文化现代化启蒙阶段(1840—1911)

清朝末年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起步阶段,经历了从物质文化到制度文化再到精神文化现代转向的探索过程。

这一阶段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主要表现在:首先是文化观念的进步。西学东渐风日盛,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的观点,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的文化发展折中论,严复引介“适者生存”的新世界观,孙中山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民族主义立场,等等。其次是文化制度的进步。如废除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文,建立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发展现代文化团体、建立专利制度等。再次是文化供给的进步。建立具备现代意义的文化设施,如1905年张謇在江苏通州建立了中国第一所博物馆——南通博物苑,1908年张之洞在北京建立京师图书馆;成立现代出版机构如现代报社和出版社;完善现代通讯设施如邮局和电报等。

从区域文化发展来说,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是新式学堂在上海、江苏、天津、福建、广东等地纷纷出现,成为传播现代文化的重要阵地。例如,1863年,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在上海设立“上海同文馆”(后改名为上海广方言馆),培养大批外语人才;1866年,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在福州创办福建船政学堂;1876年,时任福建巡抚的丁日昌在福州创办福州电报学堂;1881年,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在天津创办北洋水师学堂,开设英文、地理、数学、化学等科目;1884年,张之洞在广东实学馆的基础上创办“广东水陆师学堂”,聘请外国教师,开设管轮、驾驶、枪炮、营造等专业;1896年,时任两江总督的张之洞又在南京创办南京储才学堂,开设交涉、农政、工艺、商务等科目;江苏南通实业家张謇努力兴办学堂并致力于师范教育,1903年建成我国第一所师范学校,标志着中国师范教育专设机关的开端,等等。这些新式学堂强调学以致用,通过开设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等现代“西学”课程,使西方文化大规模进入中国并迅速传播。

2. 第二阶段:文化现代化雏形确立阶段(1912—1949)

辛亥革命之后的民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初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在传承中华传统、吸收借鉴西学之中形成了鼎足而立的三大派别,即马克思主义派、自由主义西化派与文化保守主义派。虽然在具体的文化主张上有着较大差异,但就其理想目标而言,这三大派别都是力图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如陈独秀、胡适发动了以“打倒孔家店”及呼唤德先生、赛先生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第一次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性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度的剖析和全面的批判,要求对传统文化进行再造。而随后兴起的现代新儒家认为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性优于作为西方现代化先导的理论理性与工具理性,仍坚持认为必须用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作为主导来谋求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这一阶段文化现代化的雏形已经具备,主要表现在:首先是文化观念的进步,如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新思想、新信仰,宣扬民主和科学,各地成立了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团体,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其次是文化制度的进步,如建立现代教育和科技制度,中国艺术、新文化和科学团体发展迅速。再次是文化供给方面,如现代音乐与电影的发展,通讯社、广播电台、现代科研机构的创建和发展等,出版了近10万种图书和无以计数的出版物,其中有不少革故鼎新、出类拔萃之作。(41)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阶段产生了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本土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等。

从区域文化建设来说,虽然这一时期战乱频仍、政局不稳,但地方政府仍然颁布了各种关于区域文化发展的条例、章程或计划,积极推动现代文化的传播和地方社会的现代转型。例如,安徽省于1913年通过了《安徽省费派遣留学欧美、日本学生规程》,明确指出派遣公费留学生的主要目的是为安徽培养现代社会的建设人才。又如,1928年,云南地方当局开始对民族地区的教育管理机构、师资培养、学生资助、教材编订等事宜进行统筹规划,先后颁布了《云南省政府实施边地教育办法纲要》《云南省政府教育厅实施苗民教育计划》《云南省苗民学生待遇细则》《云南省边疆学生升学奖励办法》等文件,推动了现代教育在民族地区的发展。

3. 第三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探索阶段(1949—1978)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的文化现代化事业在反复地探索、实践、再探索、再实践中曲折地发展。早在新中国刚成立时,毛泽东就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42)这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文化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但不幸的是,文化现代化在一段时间内受到了“左”倾思想的干扰,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尝试在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发展水平的客观条件下,借助共产主义的信念力量实现大公无私、绝对平等、无限奉献等文化理想,集体主义至上、个体和私有概念的消失,使国家和人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文化的现代化建设也随即出现了缓慢甚至相对停滞状态。

这一阶段文化现代化主要表现在:首先是文化观念的进步,主张建设“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进步思想深入人心。其次是文化制度的进步,建立和发展新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制度,创立新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推广简体字和普通话,大力发展人民文艺,创建和发展新的文化组织和文化团体。再次是文化供给方面,整顿了旧有的各种文艺事业,创建和发展新的适合群众需要的文艺机构与设施。 “从1949 年至1953 年,艺术表演团体从1000个增加到2267个;文化馆从896个增加到2455个,还新建了4122个文化站;电影放映单位从646个增加到3883个,仅新建的电影放映队就有2439个。”(43)

从区域文化建设来说,这一时期区域文化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明显增强,各地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区域文化建设。以上海为例,面对旧社会留下的丰富文化遗产,上海试图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基础,以城市工人阶级为主体,以集体主义精神为指导,消解消费文化,反对个人主义与享乐主义,贯彻社会主义价值观与道德观,力图走一条社会主义城市文化建设之路。(44)但由于这一时期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要求文化为政治经济服务,导致各地的文化建设基本处在一种单一化、规制化的状态,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贫乏。

4. 第四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全面发展阶段(1978年至今)

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文化现代化全面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后拨乱反正以及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深入探讨,从西方思潮及自由化思想的影响到新儒学的崛起与复兴,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人心,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创新到中国的文化自信,中国文化现代化终于在一个更加理性、宽和的氛围中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契机。

这一阶段文化现代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首先是文化观念即思想意识形态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形成并深入人心。其次是文化制度上制定了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创作、发展群众文化活动、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等许多具体政策和规定,完善了文化管理手段,搞活了文化运行机制,等等。再次是文化供给表现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文化产业增加值和就业比例大幅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等等。

从区域文化建设来说,随着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的兴起,区域文化建设也不断升温。尤其在党的十五大把文化建设提升到“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以来,各地根据中央精神纷纷制定了本区域的文化发展战略,自觉梳理历史文化资源,总结区域文化特征,概括区域文化精神,不断增加财政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等,不断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致力于打造 “文化强市”“文化强省”。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各区域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演化出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多元模式。例如,20世纪80年代,受港台文化影响较早的广东一度成为全国流行文化的领头羊,但在90 年代与北京、上海、湖南等省市的文化竞争中,广东文化的领先优势逐渐丧失。在此背景下,广东调整文化发展战略,打造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45)又如,江苏及浙江同属江南地区,但前者集体经济发达文化观念相对厚重、保守,而后者个体经济发达文化观念趋向创新、进取。

总的来说,“十二五”期间中国文化现代化大体处于初步实现阶段,在世界上处于初等发达水平。(46)从区域文化现代化的总体格局来说,各地的区域文化现代化建设水平明显提升;区域文化现代化类型结构明显改善,空间格局逐步优化;区域文化现代化建设水平梯度明显,东部地区文化现代化的优势比较明显,尤其是北京、上海的率先发展势头强劲,区域率先现象显著。(47)近年广东、湖南、江苏、浙江的赶超势头也较为明显。事实上,区域文化建设与全国的文化现代化建设大致同步,但由于历史文化条件和现代化发展水平的不同,呈现出差序发展格局,文化多样性和不平衡性成为一个突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