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阿力克斯 ·英克尔斯. 人的现代化素质探索[M].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

2. 安虎森,肖欢.我国区域经济理论形成与演进[J]. 南京社会科学,2015(9).

3. 白春礼.未来世界科技创新十大趋势[N].人民日报,2017-01-22.

4. 白永秀,任保平.区域经济理论的演化及其发展趋势[J].经济评论,2007(1).

5. 蔡之兵,张可云.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 60 年历程回顾(1953—2013)[J].甘肃社会科学,2015(2).

6. 茶洪旺.区域竞争与合作的经济学新视角解读[J].区域经济评论,2013(2).

7. 常永智.经济区域竞争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8. 陈波.人的现代化及有效控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9. 陈立旭.浙江经济发展的历史和文化底蕴[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2(3).

10. 程玉鸿,许学强,薛德升.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演变与城镇发展的时空差异分析——兼论广州与深圳区域地位的变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3).

11. 程臻宇.中国同级地方政府间的政绩性竞争[J].上海经济研究,2003(12).

12. 大卫·理斯曼,等.孤独的人群[M].王崑,朱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3. 戴维斯·诺思.制度变迁的理论[M]//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经济学派文集.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14. 戴园晨.迂回曲折的民营经济发展之路——“红帽子”企业[J].南方经济,2005(7).

15. 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6. 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17. 丁晋清.中国改革开放的精彩缩影——广东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成就、发展模式、独特贡献与经验启示[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6).

18. 杜栋,庞金鑫,顾继光.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特色、动力机制与途径[J].科学发展,2013(6).

19. 杜金亮,李慧萍.论人的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J].齐鲁学刊,2000(5).

20. 杜宁,赵民.发达地区乡镇产业集群与小城镇互动发展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11(1).

21. 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2. 范玮.改革开放30年——江苏外向型经济发展历程与展望[J].江苏商论,2009(1).

23. 费孝通.小城镇 大问题[J].瞭望周刊,1984(3)、(4)、(5).

24. 费孝通.小城镇 再探索(之一—之四)[J],瞭望周刊,1984(20)、(21)、(22)、(23).

25. 冯邦彦,叶光毓.从区位理论演变看区域经济理论的逻辑体系构建[J].经济问题探索,2007(4).

26. 佛农·拉坦.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M]//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27. 付建民.中国现代化的动力[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5).

28. 付晓东.中国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区域经济评论,2013(2).

29. 傅勇,张晏.中国式分权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为增长而竞争的代价[J].管理世界,2007(3).

30. 格里芬.后现代精神[M].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31. 郭平.中国现代化的内在动力机制分析[J].社会科学,1990(8).

32.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组.区域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3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东京都市圈的发展模式、治理经验及启示[N].中国经济时报,2016-08-19.

34. 洪银兴.现代化理论和区域率先基本现代化[J].经济学动态,2012(3).

35. 洪银兴.现代化的创新驱动: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江海学刊,2013(6).

36. 姬兆亮.区域政府协同治理研究——以长三角为例[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2.

37. 江苏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N].光明日报,2013-01-28.

38.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组.建设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对策建议[N].新华日报,2012-01-31.

39. 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0. 科技部.中国区域科技进步评价报告2015[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

41. 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42. 匡涛涛,易昌良.我国区域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视野,2015(4).

43. 雷育莲,黄庆丰.人的现代化的历史特征[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44. 李大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动力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6(4).

45. 李剑林.基于发展观演变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及空间格局调整[J].经济地理,2007(6).

46. 李菁怡.当代中国社会现代化动力机制研究[J].兵团党校学报,2013(5).

47. 李军晓.先行一步——广东改革开放初期历史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7.

48. 李仁贵.西方区域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及其演进[J].经济评论,2005(6).

49. 李荣娟.区域公共治理中的行政协调:现实问题与机制创新[J].科学社会主义,2013(6).

50. 李兴山.“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的转型升级[J].甘肃理论学刊,2012(7).

51. 李耀平.现代科技创新的趋势与特点[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52. 李智水.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辩证关系[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53. 李中.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制度创新[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9.

54. 梁灵光.广东改革开放的实践与探索[J].百年潮,2003(9).

55. 梁永福,宋耘,张展生,肖智飞.专业镇、产业结构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关系[J].科技管理研究,2016(21).

56. 廖建祥.学习对外开放理论 加速现代化的进程[J].广东社会科学,1984(1).

57. 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M]//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58. 刘力.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的区域联动机制研究——兼论广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J].国际经贸探索,2009(12).

59. 刘志彪,程俊杰.以指标体系诱导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可行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2(10).

60. 刘志彪,章寿荣,杜宇玮.东部地区开放模式转型与区域现代化[J].学海,2013(4).

61. 刘志彪,陈柳.东部地区基本现代化的政府推动与制度安排[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1).

62. 卢荻.广东改革开放的三个发展阶段及主要成就[J].特区经济,2001(7).

63. 逯进,陈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30年[J].东方论坛,2012(3).

6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5. 马野青.苏南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2(6).

66. 孟祥云,等.科技进步统计与监测[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67. 明洁,姜静.加快江苏外向型经济转型的路径探索[J].江苏商论,2009(12).

68. 芮国强.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积极探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1-29.

69. 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需求结构升级转换背景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3).

70. 邵安菊.产能过剩的成因与对策研究[J].企业经济,2016(12).

71. 斯蒂格利茨.政府经济学[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8.

72. 孙海鸣,刘乃全.区域经济理论的历史回顾及其在 20 世纪中叶的发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8).

73. 孙久文.现代区域经济学主要流派和区域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J].经济问题,2003(3).

74. 陶然,陆曦,苏福兵,汪晖.地区竞争格局演变下的中国转轨:财政激励和发展模式反思[J].经济研究,2009(7).

75. 田伯平. 区域现代化与区域制度变迁[J].江海学刊,2003(2).

76. 田伯平.江苏开放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体制、政策和环境的视角[J].江苏社会科学,2011(3).

77. 王海平.江苏外向型经济下一步:创新导向[J].江苏企业管理,2015(4).

78. 王雷.中国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评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79. 王雷.我国产业集群的区域特征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4(7).

80. 王琦.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耦合机理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81. 王琦.现代性的内在矛盾与现代化发展的动力和困境[J].齐鲁学刊,2010(4).

82. 王苏全,张津.浅析外国对华非关税贸易壁垒增多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科技博览,2017(19).

83. 魏后凯.当前优化区域竞争中的几个理论误区[J].中州学刊,2005(3).

84. 魏晓锋.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研究:回顾与评价[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85. 吴福象.江苏模式和浙江模式:路径选择与成功经验[J].中国经济报告,2014(8).

86. 吴建平.论人的现代化[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6).

87. 吴唐生.广东对外开放三十年进程及其经验启示[J].广东经济,2009(1).

88. 西里尔·E.布莱克.比较现代化[M].杨豫,陈祖洲,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89. 萧鸣政,宫经理.当前中国地方政府竞争行为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1(2).

90. 邢媛.试论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91. 徐梅.当代西方区域经济理论评析[J].经济评论,2002(3).

92. 徐云松.区域经济理论:历史回顾与研究评述[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93. 徐长乐,邹毓喆.后危机时代浙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94. 亚历山大·格申克龙. 经济落后的历史透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95. 杨道田.新区域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区域治理:问题与反思[J].当代财经,2010(3).

96. 杨岚.论中国后发型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人的现代化的先导作用[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2).

97. 杨荣.从企业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创新系统研究的演变及其比较[J].科技与产业,2014(2).

98. 姚华松,欧君秀.改革开放30年来江苏和广东经济发展路径对比研究[J].特区经济,2010(9).

99. 叶晖.人的现代化及其实现途径初探[J].前沿,2003(11).

100. 尹来盛,冯邦彦.中美大都市区治理的比较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

101. 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M].殷陆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102. 于文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历史考察[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5(6).

103. 翟功利.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5.

104. 张爱珠,苏明君. 中国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及理论模型探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8(10).

105. 张凤,何传启. 2013年中国34个地区的现代化指数[J].科学与现代化,2016(2).

106. 张莉.我国创新环境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人民论坛,2015(29).

107. 张文健,孙绍荣.制度研究综述及新进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0).

108. 张艳辉,李宗伟,陈林.研发资金投入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11).

109. 张燕.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综述[J].当代财经,2003(12).

110. 张永伟.深度利用国际创新资源的路径与政策[EB/OL].http://cafiec.mofcom.gov.cn/ article/tongjipeixun/201702/20170202523565.shtml.

111. 张幼文.开放的理论依据和现代化道路的选择[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2).

112. 周黎安. 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7(7).

113. 周天勇,张弥.现代化的动力:对外开放推动的经济发展[J].财经问题研究,2009(5).

114. 朱强,俞立平. 中国现代化指标体系评价的实证研究[J]. 求索,2010(6).

115. 邹全胜.开放经济增长与动态要素质量:理论与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7(12).

116. BLANCHARD O,SHLEIFER A. Federalism with and without Political Centralization:China versus Russia [J]. IMF Staff Papers,2001(48).

117. BREZIS E,KRUGMAN P,TSIDDION D. Leapfrogging:A Theory of Cycles in National Technological Leadership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3,83.

118. CHESBROUGH H. Open Innovation: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 [M]. Harvard: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3.

119. JIN H, QIAN Y, WEINGAST BARRY R. Regional Decentralization and Fiscal Incentives: Federalism, Chinese Style [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05, 89(9-10).

120. LEVY M J. Modernization and the Structure of Societies: A Setting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 [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6.

121. MONTINOLA G,QIAN Y, WEINGAST B. Federalism,Chinese Style:The Political Basis for Economic Success in China [J]. World Politics,1995,48(1).

122. NELSON R,PHELPS E. Investment in Humans,Technological Diffusion,and Economic Growth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6,56(2).

123. QIAN Y,ROLAND G,Federalism and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88(5).

124. TIEBOUT. 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