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现代化与区域现代化
在现代化进程中,人既是实践主体,也是价值主体,更是终极目的。现代化的核心在于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在推进区域现代化的实践中,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的需要、主体意识和能力,人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及其作用发挥,既受到区域整体现代化水平的影响,反过来也影响着区域现代化进程。推进区域现代化,不仅包括物的现代化,更应该包括人的现代化。这是因为,现代化实际上是一个具有主体意识的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实践的客观历史过程。因此,人的现代化不仅是区域整体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影响区域整体现代化尤为关键的一环,是区域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动力。
一、 人的现代化相关理论
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现代化的思想
人的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理论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最本质的内涵就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即联合起来的单个人。”(20)人是社会历史的推动者和创造者,现代化的社会同样需要现代化的人来创造,人的现代化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主导力量,正如马克思所说,“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奋斗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21)。此外,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提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22)从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描述可见,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现代化,但他在社会形态更替等理论中却蕴含了现代化的思想、对人的现代化发展趋势的揭示。实现人的现代化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过程。
2. 西方学者关于人的现代化的研究
尽管“现代”(modern)一词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在人文主义者的著作中开始使用,但现代化作为一种理论或学说是在20世纪中叶才出现的。1951年6月,《文化变迁》杂志编辑部在芝加哥举行学术会议,讨论当时有关贫困与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美国对外政策以及有关的各种理论。与会者感到使用“现代化”一词来描述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特征比较合适。伴随着现代化理论研究的深入,关于人的现代化问题的研究也逐步趋于系统化、深入化。
(1) 韦伯关于人的现代化理论的初步探索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描述的新教徒特点,可以看作是他对“现代人”的一种概括。从马克斯·韦伯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人”与“传统人”的不同,即“现代人具有功利主义或现世主义的态度。现代人是工具理性的人,理性地追求现世的物质的和精神的目标”(23)。他将西方社会人内心世界普遍存在的宗教情绪与外在的资本主义工具理性奇妙地结合起来,推衍出现代人的人格特征,为后来现代性人格研究提供了理论启示。
(2) 英格尔斯关于人的现代化特征的研究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社会学家阿历克斯·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通过对孟加拉国、尼日利亚、智利、阿根廷、以色列、印度等六个发展中国家进行大规模的比较性社会调查,从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提供了衡量现代人格的标准与尺度,开创性地探讨了“现代人”的人格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指出人的现代化对社会现代化的决定性作用。英格尔斯归纳出“现代人”的12个方面的人格特征分别是:① 乐于接受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行为方式;② 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③ 思路广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的不同意见、看法;④ 注重现在与未来,守时惜时;⑤ 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对人和社会的能力充满信心,办事讲求效率;⑥ 重视有计划的生活和工作;⑦ 尊重知识;⑧ 可依赖性和信任感;⑨ 重视专门技术;⑩ 对教育的内容和传统智慧敢于提出挑战; 相互了解、尊重和自尊;
了解生产和过程。
(3) 帕森斯关于人的现代化的衡量标准与影响因素
作为结构功能学派的代表,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运用结构功能学的原理,提出了分析一个人的现代化程度的衡量标准,其代表作有《现代社会的结构和过程》《社会行动的结构》《社会的进化》《社会学论文集》。帕森斯认为,社会环境是个人行为的重要参考,社会规范制约和引导着人的理想和目标,为人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了分析框架。但是,帕森斯的社会人理论忽视了人作为主体的创新性价值,这一问题在其后的理论发展中有所改进。
(4) 理斯曼基于社会性格理论对人的现代化的研究
不同于帕森斯的宏观研究,美国社会学家大卫·理斯曼从微观层面对现代化社会中的个人进行了系统研究。在1966年出版的《孤独的人群》一书中,理斯曼通过对人的性格特征的研究,区分出三种不同的社会性格,即“传统导向性格”“内在导向性格”和“他人导向性格”,这三个概念分别代表从传统到现代再到进一步发展的美国社会所呈现出来的人的特征。由此,他认为“内在导向性格”是人的现代化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主张社会主体的人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而且不受任何社会规范、制度等外在因素的束缚。
3. 我国学者关于人的现代化的探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人的现代化问题给予了极大关注,主要是围绕人的现代化内涵和特征等方面展开研究。关于人的现代化内涵,国内学者观点不一,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
观点一:人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体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既包括人的物质生活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又包括人的素质、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它是适应现代实践发展需要的人的主体能力的现代化。该观点主要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出发,认为人的现代化就是主体“客体化”的过程,是人通过自身主体能动性的发挥,进而改造社会,使之实现个体的现代化。
观点二:人的现代化是人的观念意识和思维方式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要求人的观念意识和思维方式跟上甚至超越现代化步伐,人的行为方式要符合现代化要求,人的素质和能力应得到充分提高。这里着重强调的是人的精神境界的现代化,注重的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以适应现代社会之需求。
观点三:人的现代化是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人的现代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人的全面发展则是人的现代化的最终目的和必然结果。这种观点侧重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如何推动传统社会的人向真正现代社会的人转变。
二、 人的现代化是区域现代化的主体动力
现代化是由人来推动和完成的,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按照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由“人”和“环境”这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组成,前者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后者是社会历史活动的客体。一方面,人的素质、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全面提高,必然会推动生产力提升、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提升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人推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同时也改造了人的本身。因此,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中心问题,和国家现代化一样,区域现代化的主体动力是人的现代化。
1. 人的现代化是区域现代化的先决条件
西方社会学家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的研究成果表明,“后发型”现代化国家普遍存在着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素质低下的矛盾。研究中,他们发现这些国家传统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支配着人们的生活,使人们不习惯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生活,难以接受现代化的组织管理原则,安于现状的心理和封闭性的狭隘视野使他们在生存竞争中缺少动力。因此,正如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法国社会学家让·莫内也认为:“实现现代化,必须先化人后化物。”不仅对于某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对于一个地区的现代化发展而言,其首要条件仍然是实现人的现代化,要尽快推动“传统人”向与现代社会文化相适应的“现代人”的转变。
2. 人的现代化是区域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社会现代化不仅是“物”的现代化,同时也是人的现代化,并最终取决于“人”的现代化。在社会发展中,无论是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还是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只有通过“人”才能实现。优越的自然资源如果没有人的现代化,它就不能转化为现代化的生产力。比如一些国家虽然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它们并未成为现代化国家。反之,一些国家虽然自然条件较差,但却步入了现代化的国家之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不同国家对人的现代化重视程度不一。对于推进一个区域的现代化进程而言,在设计其现代化发展模式与基本路径时,也必须将人的现代化囊括进来,并且放在足够重要的位置上,甚至应该放在先行发展的位置上。否则,该地区将因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以致大大延迟本地的现代化进程。
3. 社会发展和历史变革是由人推动的
按照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个是“人”,另一个是“环境”,前者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后者是社会历史活动的客体。社会现代化进程体现为社会客体的现代化,体现为社会发展和历史变革。但是,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从来不是脱离人的活动的无主体的过程。马克思曾经指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尽的丰富性,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因此,对于区域而言,要推进区域现代化进程,必须首先改变人的主体条件。只有改变主体条件,才能引起并推动社会客体条件的变化。更进一步分析,人是主客体的统一,既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而存在,也作为社会历史的客体而存在。作为客体,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人的现代化是总体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主体,社会现代化的一切变革,都是由人推动的。人在改造自然界和社会的同时,也改造着人本身。因此,人既是区域现代化的推动力,也是区域现代化的终极目标,现代化的最终成果体现为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
4. 人的现代化对区域现代化具有能动作用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发展并不是一个自发实现的过程,而是通过社会主体有意识、有目的、自觉能动并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去推动的过程。社会主体这种自觉能动的活动过程,也就是他们不断地追求、创造、确证、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对于现代化发展同样如此,一切社会客体领域的现代化,都是由具有人创造出来的。作为社会现代化的主体,人的创造性活动,是社会现代化的内在动力和源泉。没有人的现代化,很难有成功的社会客体的现代化建设。而且,纵观世界历史的现代化进程,从英国工业革命开始,无论现代化变革从社会客体的哪个层面开始,总是由具有现代文化素质的人组织发动和进行。当现代化由一个层面波及另一个社会层面时,也总是通过具有现代文化素质的人的活动才得以实现。对于区域现代化而言同样如此,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与创造力,迅速全面提高每个人的现代化水平,才能加速和保障区域现代化进程的顺利推进。
三、 人的现代化面临的主要困境
从各国或地区推动现代化的实践来看,人的现代化容易陷入物质与精神的冲突、人与自然的对抗、个体与社会的对立等多维社会冲突与发展困境,需要充分重视并着力加以克服。
1. 过分注重物质的满足,而忽视精神层面的需要
人的需要既包括物质层面的需要,也包括精神层面的需要,是以个体物质性需要为内容,以社会精神性需要为形式的统一体。人的物质性需要只有体现出某种精神的性质,才能反映需要的人的性质,才能使人与其他生物区别开来。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进行文化性创造,才能使文化的精神成果得以传承,才能实现人的社会历史发展。从当前国内区域现代化的实践来看,部分地区存在过分注重物质层面现代化而忽视精神层面现代化的现象,使得一味强调经济建设,重视GDP增长,片面以物质利益、物的现代化取代人的现代化需求。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过程,从而导致人的现代化发展的片面与失衡,对人的现代化在区域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产生偏差。
2. 片面强调人的能力价值,而忽视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近代工业革命的发生,使得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主宰自然的能力大为增强,不仅极大地满足了人类日益膨胀的物质欲望,也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人的能力价值,而忽视了自然存在的本源性和合理性。但是,这种以片面强调人的价值、过度强化实践目的的主观性为特征的“人类中心主义”往往会陷入功利主义泥潭。以破坏自然价值而达到人的暂时发展,最后只能以制约人的发展,以人与自然的两败俱伤为结局。同时,“物的占有关系”占统治地位,使人成为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主人,对自然进行掠夺,导致资源短缺、生态失衡、环境恶化,最终将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一些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过分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而忽视生态环境承受能力的发展行为,表面上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实质上却敲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健康持续发展的警钟。
3. 过度追求个人价值,而忽视个体与社会的统一
人,既作为个体的人而存在,也是由许多个体组合而成的集体,是集体存在的人。集体相对于个人而言,就是社会。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是在社会实践中结合成的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社会关系,是个性和共性的矛盾统一体。西方国家自文艺复兴以来,追求个性的解放与自由成为现代性的基本价值目标。然而,这种只强调个人奋斗和个人利益的极端个人主义现代性价值观也使人陷入了发展的误区,使人在创造了巨大物质成就的同时也造成人的社会关系淡漠。美国哲学家大卫·雷·格里芬在《后现代精神》一书中也指出“几乎所有现代性的解释者都强调个人主义的中心地位”,“现代性不是把社会或共同体看成为首要的东西”,“作为一种理想,人们一直强调个人独立于他人的重要性”。当前,我们在推进区域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时,也需要避免个人主义的现代性理念造成的困境,要着力避免割裂个体与社会联系、忽视公共利益和集体事业的行为,要着力避免个人局限于个体性、忽视社会本性的行为。
4. 简单移植西方理论,而忽视历史环境的特殊性
现代化理论起源于西方,且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但人的现代化是由具体的历史环境所决定的,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当前在推进区域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不能简单照搬西方关于人的现代化的理论,把人的现代化西方化、教条化。要着力避免一味崇拜西方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片面强调人的个体性、自主性等,认为只有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才是现代化的标志;要着力避免打着现代化的旗帜宣扬资本主义的价值取向,并因此反对集体主义价值取向,认为人的现代化是“个人”的现代化,过分强调个人利益而忽视集体和社会的利益。应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在现实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人的现代化推进区域现代化的问题,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强化核心价值认同观的自觉性、坚定性。
四、 人的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做出的庄严承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即将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从世界现代化实践来看,一个国家部分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然后推进全国现代化,是发达国家带有共性的做法。在推进区域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以教育现代化为根本、以文化现代化为支撑、以高素质群体的示范和辐射效应为手段、以集聚外部人力资本为补充,充分发挥人的现代化在区域现代化进程中的先导作用。
1. 以教育现代化为根本
在现代社会,教育对人的现代化起着更为直接的作用,它是推动现代文明进步的原动力和通向现代化的金钥匙。教育除了具有较强的人为性、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等基本特征外,还具有创新性、开放性、终身性等特征,它不仅可以培养和塑造现代人的文化素质、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人的自我意识,提高现代人的自我学习能力,使人在开放化的氛围中不断完善和提升自我。英格尔斯等人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受教育水平与其现代性水平成正相关”,教育对于人的现代化有着“直接的独立的贡献”。在这个角度上我们可以说,如果没有教育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人的现代化。因此,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必须全面贯彻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切实抓好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通过教育的现代化促进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现代化、人的观念意识现代化、人的思维方式现代化,进而全面提升人的现代化水平,并最终实现整个区域的现代化。
2. 以文化现代化为支撑
文化塑造民魂、体现民心,因而文化现代化对于现代化主体的培养和改造,对现代化事业的顺利推进起着非常关键的支撑作用。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是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当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为现代文化观念的形成提供了成长土壤和发展空间。推动文化现代化,必须从“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加快社会文化“硬”环境建设,进一步完善科教中心、博览中心、公共图书馆等基础设施,为居民提升文化水平提供良好的场所和机会,为人们塑造良好的精神文化风貌提供广博空间;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优化文化发展的“软”环境。要引导和支持大众媒介生产和宣传适合广大群众消费水平的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倡导创新进取、民主平等、独立自主的现代文化精神,坚决抨击各种腐朽落后、丑恶堕落的思想文化现象,使人们在文化熏陶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文明程度。
3. 以高素质群体的示范和辐射效应为手段
人的现代化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少数人到多数人再到全体公民的发展过程。充分发挥高素质群体的示范和辐射效应,对于有效提升全体公民的现代化水平具有积极作用,是推进人的现代化的有效手段。在推进区域现代化的过程中,高素质群体主要包括企业家群体、知识分子群体、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群体等,他们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必然成为推进人的现代化的有效手段。其中,企业家群体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产物,他们作为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成功人士本身就具有一种强烈的社会示范效应,人们从他们身上可以彰显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勇于尝试的现代精神,而这些正是作为一个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知识分子群体作为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载体,肩负着把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给社会大众的责任,只有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群体在推进人的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坚作用,才能加速提升人的现代化水平;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群体作为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者,他们本身是否具有“现代人”的素质,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现代化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能否顺利推进。
4. 以集聚外部人力资本为补充
与国家现代化不同,区域现代化可以相对较小的成本(国家现代化在吸引外部人力资本时可能涉及文化、观念、身份和制度规范等问题)吸引区域外部人力资本的集聚,从而加快本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在开放条件下,随着人力资本等要素流动性的增强,可以面向国内外整合人力资本要素,集聚本地短缺的高级人才,迅速提升本地的要素结构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区域对外部人力资本的集聚能力,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提供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对于区域内外人才的付出应当给予充分的激励和在同行业富有竞争力的薪酬回报。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要为人才的价值实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包括提升人才素质的创新环境和培训环境、公正平等的竞争环境、团结奋进的工作环境等,真正实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制度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