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现代化动力
在现代化发展实践中,一个国家或民族现代化的实现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各种内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推动力量,从而激发社会生产活力,实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飞跃,并在此基础上调整社会关系取得全面进步,现代化发展的动力问题即由此而来。一般认为,所谓现代化发展动力,是指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对经济社会进步起促进作用的各种力量和因素,从广义上说,一切能够对社会现代化进程产生有益影响的因素都可以算作“发展动力”,而狭义的发展动力仅指能对社会产生较大推动效应,实际决定社会发展方向与性质的若干个动力因素。由于现代社会发展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因此实践中现代化发展动力也通常表现为“动力群”的形式,来自多方面的各种积极因素汇聚在一起,按照一定的结构和方式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合力,共同影响整个社会现代化进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表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现代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和非同步性决定了大国的现代化发展路径必然是部分地区率先现代化,从而逐步带动其他地区的现代化。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需要在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全面探索推进区域现代化的各种动力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各种动力因素之间的作用机制。这对于有效推进各地现代化发展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对于一个区域的现代化而言,其动力因素既包含现代化发展的共性动力,也包含体现区域发展阶段特征的个性动力。从现代化的共性动力角度来看,根据现代化先行国家的历史经验和国内外学者的前期研究成果,制度创新、对外开放、科技进步、人的现代化等都是驱动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从区域现代化的个性动力角度看,区域不平衡发展引发的区域性竞争则是驱动区域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即使是现代化的共性动力,在区域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呈现出个性化发展特点。本章的具体内容安排如下:第一节到第五节分别讨论制度创新、开放发展、科技进步、区域竞争、人的现代化等五个影响区域现代化的动力因素,第六节主要讨论区域现代化的动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