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现代化的动力机制

第六节 区域现代化的动力机制

一、 区域现代化动力机制相关理论

“机制”一词来源于希腊文,原意是指机器内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此后,生物学、医学、经济学等领域逐步引入“机制”一词,借以分析一个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方式。对于区域现代化而言,区域现代化的动力机制是指区域现代化发展系统内部各动力因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根据学者的现有研究成果,区域现代化的动力机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努力—成功”机制与“懈怠—失败”机制

郭定平(1990)通过对现代化的比较研究,把现代化的内在动力归纳为两种:其一是推动力,指的是由于某种外力的压迫、刺激而产生的一种前进力量,不前进就会落后,不努力就会失败,不奋斗就会灭亡。其二是吸引力,也称感召力、号召力、动员力,指的是由于某种理想目标或魅力人物的吸引和召唤而产生的一种动力,这种奋斗力量和努力源泉是自发自愿的,因而是持续不断的。现代化的这两种动力实际上体现了两种机制(24):一种是“努力—成功”机制。如果要获得成功,或者实现自己的理想,或者摆脱目前的危机,都必须付出自己的努力;第二种是“懈怠—失败”机制。如果没有努力热忱,因循懈怠,就必然贫困落后,被动挨打,甚至亡国灭种。这两种机制的实际操作和应用并非千篇一律,在具体情况和不同环境下会出现诸多变化。

由此,郭定平得出了对于构造我国现代化的内在动力机制的三点启示:(1) 实际目标。在一个正在走向现代化的社会,提出的目标一定要符合实际,通过努力可以达到,具有可行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吸引力、感召力,成功之后,人们又会感到极大的鼓舞,信心倍增。如果目标过高,过于空洞,人们一方面不会有很大的兴趣,另一方面,经过努力倘若不能实现目标,就会产生挫折感,失去信心。(2) 政府的威信。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得到中国人民的积极响应和自觉执行,才能顺利进行,现代化目标才能早日实现。因此,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显得至关重要。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关键在于政府的威信。政府的威信则来源于正确的政策制定和率先垂范的政策执行,以及高效的政府管理工作。(3) 参与的意识。现代化则是全民族的事业,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积极参与。要进一步增强人们的参与意识,使得人们以主人翁姿态投入到各自的工作岗位,积极创造,努力奉献。

2. 客体动力与主体动力机制

付建民根据已有经验和国内学者的研究,把我国现代化的动力归结为三个基本的层次系统:一是体制改革——发挥优势;二是对外开放——吸取成果;三是社会动员——大众参与。这三个层次或子系统,构成一个完整的动力大系统,推动我国现代化迅速发展。其中,第一、第二层次属于客体动力(内部的和外部的),第三层次则属于主体动力。(25)

对于第一动力系统(体制改革——发挥优势)而言,我国的现代化发展首先必须从社会内部寻求动力资源。而通过体制改革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正是中国现代化最基本的内部动力因素。马克思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是通过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来实现的。社会现代化就其本身的含义而言,是一个变革旧有传统、发展现代文明的过程。因此,确认改革为现代化发展的内部动力,尚需对社会文明的系统结构及其内部诸因素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对社会文明系统结构的分析,人们可以有不同的视角。但一般来说,社会文明的整体系统是由以下三个基本层次(子系统)构成的:一是物质文明系统,它反映人类生产力和物质生活方面的进化程度;二是制度文明系统,反映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方面的进化程度;三是精神文明系统,主要反映人们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进化程度。

对于第二动力系统(对外开放——吸取成果)而言,中国是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后来者,实行对外开放更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中国作为现代化的后发展国家,在其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借鉴国外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以及其他现代文明成果,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立足于人类文明发展已有的基础上,利用外资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资金,以弥补我国现代化建设资金短缺的不足。这样,就能在很好地利用外部动力因素的基础上,使我国可能用比西方国家更短的时间或更快的速度建成现代化,最终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水平。

对于第三动力系统(社会动员——大众参与)而言,社会动员贯穿于整个现代化过程中,其手段主要包括教育的发展与普及、大众传媒的导向、现代化领导者有意识的动员和组织活动,等等。就现代化的主客体关系而言,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是一个互动过程。社会动员的作用就在于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尽力加速人的现代化进程,不断提高人民大众对现代化的适应能力、普遍的认同感和参与意识,使社会现代化在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能获得足够强大的主体动力。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主要承担者,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归根到底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从而也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主体力量。

3. “民众参与、民生驱动、群众满意”的动力机制

杜栋、庞金鑫、顾继光解释了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动力机制。(26)他们认为,按动力来划分,可以把近200多年以来东西方的各种现代化类型简单归纳为两大模式:一种是“自上而下”由政府充当现代化主要推动者的模式,另一种是“自下而上”由民众作为主要推动者的模式。以上两种动力模式各有优劣,而且一般不是单独发挥作用。为此,他们突破以往的“客体动力系统”和“主体动力系统”论,创新性地提出“上下结合”的动力模式公式:实现的目标=政府的号召+民众的参与。进一步分析认为,构建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动力机制必须充分反映重视民生幸福、突出群众认可的特点,并以此建立全新的现代化动力机制模型——“民众参与、民生驱动、群众满意”。

图4.1 现代化动力机制模型

二、 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区域现代化动力系统

区域现代化动力系统是指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方式。所谓内在联系,主要是指各部分之间的客观价值关系;所谓相互作用的整体方式,是指各部分在发生相互作用时所呈现的宏观集体构型。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社会现代化动力系统的结构,应该包括原动力、基本动力、根本动力、直接动力和杠杆等层面,且各层面、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随着社会过程的推进而不断发生动态变化,各要素需要为此进行自身调整。(27)

根据当前区域现代化发展环境与发展基础,我国推动区域现代化的动力系统结构可以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建构:

1. 宏观动力系统建构

从宏观层面而言,一般而言,宏观因素包括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国际因素主要包含全球化、国际体系、地位、地理、国际互动等诸多因素;国内影响因素主要包含国内经济形势、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科技、教育、自然环境、创新、竞争、适应、交流和市场需求等。其中,竞争是现代化的激励机制,适应是现代化的自调机制,交流是现代化的促进因素,市场需求是产品创新的主导因素,而创新取代市场拉力成为这一阶段的动力主导性要素,是区域现代化的根本来源。

进一步分析创新因素,我们认为,第一,理论创新是区域现代化的先导动力。就目前而言,即是要顺应时代潮流形成新的思维方式,促使人们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并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第二,制度创新(政策创新)是社会现代化的支撑动力。制度创新包括党和国家根本性制度的完善,市场经济、行政体制、民众、社会的良性互动等重要性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以及在构建过程中具体的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改造、新建与完善。第三,科技创新(科技进步)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动力。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历程已向人们充分证明了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然而,现在的问题是,从认识层面上来看,各地已经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但经济社会发展中却并没有产生出对科技创新的强烈需求。也就是说,目前科技创新的动因主要还是表现为一种先发现代化国家示范效应带动下的外在压力,而不是由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需求所致,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还未成为真正的驱动力,经济发展仍然处于波特所描述的投资驱动阶段甚至是要素驱动阶段,还没有完全向创新驱动转变。当前各地推动区域现代化进程的当务之急,是把这种对科技创新的外在压力转变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需求,使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区域现代化的内生驱动力。

2. 微观动力系统建构

一般而言,微观动力因素包括个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等。首先,从个人的心理因素角度来看,现代化的推进主体是人,而人的行为受到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各种作用于心理因素之上的人的行为和价值取向,最终都会作用于现代化的过程中。其次,从社会因素的角度来看,现代化是人的社会行为,其知识背景、所处社会的制度、意识形态、社会结构、历史传承,甚至掌握的资源资本、市场,以及创新、交流、合作、冲突、竞争等等,都会影响人的社会选择和社会行为,进而影响现代化进程。

因此,就微观层面而言,现代化的动力因素又可分为客体动力因素(系统)和主体动力因素(系统)。现代化只有具备主体和客体这两大动力系统,才会获得健康的发展。

从主体动力因素的角度分析,历史唯物主义指出,人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是社会发展实践的主体和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此,社会现代化运动的推进必然依靠人来完成,任何离开主体来谈客体的做法都是荒谬的。

图4.2 区域现代化动力系统建构

从客体动力因素的角度分析,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不能离开客体(社会)环境的支撑。没有良好的客体环境,主体的作用至少不会很好发挥,这里所讲的客体即指客体动力。一般来讲,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客体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主要指生产力的发展及制度、体制的选择,外部环境主要指国际间的往来与交流。

三、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动力演变与优化

1.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动力演变

现代化发展动力理论与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相结合,实现我国社会发展动力体系结构的升级与优化。为了对我国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及动力系统的基本情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下面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对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社会发展动力的演进过程进行回顾。按照发展动力系统构成的基本特点,可以将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动力的演进过程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28)

(1) 初步探索阶段

该阶段自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起,至新中国成立为止。在这个阶段,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文化和反帝反封建斗争。由于在我国现代化探索初期,国家面临内部战乱和外部西方殖民压迫与文化冲击的复杂社会情况,因此这一阶段社会发展动因也基本表现为非常规的形式,对社会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极其有限而且很不均衡,完整的发展动力群体系在这一时期也并未形成。

(2) 实践展开阶段

该阶段自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在这个阶段里,中国共产党通过革命夺取政权,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领导者。这一阶段社会发展主要动力是依靠人民群众,通过继续革命的方式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发展,初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在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后期也因为错误地将阶级斗争作为主要发展动力而导致经济社会建设停滞的严重后果。在这一时期里,我国社会发展动力群已初见端倪,但由于对发展核心动力的把握有所欠缺,因此从整体上而言动力群结构尚有待完善。

(3) 科学推进阶段

该阶段以改革开放为起点,通过务实的精神纠正了过去对社会发展动力核心动力定位问题上的错误,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重新走上正轨。在这一阶段中,社会发展动力的整合方式逐渐由社会革命转向社会改革,通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全面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强了理论、体制、科技创新在社会发展动力系统优化中的作用,并提出了一系列切合实际的理论思想作为社会发展动力升级和优化的指导。这一阶段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动力体系结构实现科学化和有序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 全面深化阶段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社会发展动力演进进入全面深化阶段,即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我国发展动力体系在前阶段基础之上,展开了进一步加强各社会发展动力、全面优化社会主义发展动力体系结构的探索。虽然由于该阶段刚刚开始,其各项改革实践的成果尚待时间的检验,但从我国现代化动力群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及改革开放的稳步深化,中国现代化发展动力体系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不合理到科学优化的过程。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动力体系建设必将取得更大的进步与成就,在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目标的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2. 区域现代化进程中动力系统优化

现代化发展动力作为一个复杂多样的整体动力系统结构,能否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发挥应有的推动作用意义重大。在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条件下,如何为区域现代化发展寻求并提供最大程度的动力,是当前现代化新征程中所要面对的首要任务。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如何进一步优化区域现代化动力,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重点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强化:

(1) 抓好区域发展动力的着力点,做好区域现代化动力体系建设

在社会实践中,区域现代化发展动力体系发挥作用的大小往往取决于能否将发展动力与社会现实需要结合,即能否找到推动区域现代化发展恰当的着力点。判断区域发展动力的着力点是否恰当,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判断。一方面,要看发展动力的方向、大小与性质三个指标是否与所作用的实际领域相匹配;另一方面,要看动力的基本特性是否与社会的总体发展目标相一致,是否能够把群众需要的满足与社会运行秩序统一起来。只有在充分重视现代化发展动力体系价值作用的基础上,找准推动区域现代化发展动力的着力点,并切实保证最终形成的动力机制能够给予区域发展恰当适度的推动力,才能真正将区域现代化发展各种动力落到实处。

(2) 优化动力群内部体系,实现各动力之间的协调配合

区域现代化发展的各种动力因素需要通过相互配合、协调运作,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对区域现代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当前,我国区域现代化发展的动力群系统虽然已经基本确立,但其内部各动力间的协调性仍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区域现代化动力系统中的主导动力和辅助动力之间缺乏有效的配合,导致其无法实现区域现代化动力的“加成效应”;另一方面,部分发展动力无法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反而有可能拖累区域现代化动力群系统整体效果的充分发挥。这就要求在区域现代化的具体实践中,必须贯彻系统化思维,准确把握区域现代化各种动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统筹考虑各发展动力的投入、分配,以有序的安排促进区域现代化动力群体系内部的协调互动,高效发挥其对区域现代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3) 建立发展动力保障机制,为区域现代化发展创造条件

充分有效地发挥现代化动力在区域现代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必须通过制度化的手段将区域现代化发展的各种动力控制在规则和秩序的范围内。一般来说,区域现代化发展的动力保障机制主要包括动力源的开发、新动力的培育与转化、现有动力的协调与分配、动力实施效果的反馈等环节。首先,要从区域现代化发展动力产生的根源入手,推动区域现代化发展动力稳定、持续发挥作用;其次,要按照系统科学的调配方法合理安排区域现代化各种动力因素的投入与组合;最后,要通过严格的制度建设确保区域现代化发展动力落到实处。通过这种促进保障机制的建立,切实调整各种动力的产生发展与结合方式,从而使区域现代化动力能够适应区域现代化发展各阶段的总体目标。

(执笔:王树华、顾丽敏)

(1) 参见张文健、孙绍荣《制度研究综述及新进展》,载《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第10期。

(2) 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39页。

(3) 佛农·拉坦:《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载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4版,第336页。

(4) 参见戴维斯、诺思《制度变迁的理论》,载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经济学派文集》,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5) 参见西里尔·E.布莱克《比较现代化》,杨豫、陈祖洲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6) 参见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7)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8) 参见廖建祥《学习对外开放理论 加速现代化的进程》,载《广东社会科学》1984年第1期。

(9) Levy M.J., Modernization and the Structure of Societies:A Setting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6.

(10) 参见张凤、何传启《2013 年中国34 个地区的现代化指数》,载《科学与现代化》2016年第2期。

(11) 参见白春礼《未来世界科技创新十大趋势》,载《人民日报》2017年1月22日。

(12) Chesbrough H., Open Innovation: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 Harvard: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3.

(13) 参见张莉《我国创新环境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载《人民论坛》2015年第29期。

(14) 参见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载《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15) Qian Y., Roland G.,“Federalism and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 i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8,88(5).

(16) Montinola G., Qian Y. and Weingast B., “Federalism, Chinese Style: The Political Basis for Economic Success in China”, in World Politics, 1995, 48(1).
Jin H., Qian Y., Weingast B., Barry R.,“Regional Decentralization and Fiscal Incentives:Federalism, Chinese Style”, in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05,89(9-10).

(17) Huang Y., Inflation and Investment Controls in China: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enter Local Relations during the Reform Er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Blanchard O., Shleifer A., “Federalism with and without Political Centralization: China versus Russia”, in IMF Staff Papers, 2001(48).

(18) 参见蔡《我国劳动力对GDP的贡献只有8%》,stock.caijing.com.cn/2014-02-22/113944163.html.

(19) 参见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2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3) 陈波:《人的现代化及有效控制》,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24) 参见郭定平《中国现代化的内在动力机制分析》,载《社会科学》1990年第8期。

(25) 参见付建民《中国现代化的动力》,载《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5期。

(26) 参见杜栋、庞金鑫、顾继光《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特色、动力机制与途径》,载《科学发展》2013年第6期。

(27) 参见李菁怡《当代中国社会现代化动力机制研究》,载《兵团党校学报》2013年第5期。

(28) 参见李大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动力研究》,载《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