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全面小康与基本现代化
全面小康与基本现代化是现代化建设漫长过程中的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两个不同历史阶段,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前后衔接的两个标志性目标。全面小康是初步现代化,是现代化的第一个阶段。基本现代化是中度现代化,是现代化的第二个阶段。基本现代化是在全面小康目标基础上,提出的更新更高更强的奋斗目标,是在全面小康基础上的一次新提升和新跨越。全面小康与基本现代化,两者从内涵上来看是循序渐进、有机统一的。
一、 全面小康的中国特色与现代化的世界谱系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这是“小康”一词最初出现的状态。小康,反映了中国老百姓对于宽裕、殷实、稳定、安宁的社会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小康社会逐步演变为一种理想社会状态,例如孔子就认为,小康社会是人类在追求最高理想社会过程中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退而求其次的一种更为现实的追求,是人类社会向大同社会行进过程中的一种过渡形态。其后,梁启超、孙中山等先贤都曾对小康社会作过相当的阐述与探索。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创造性地活用了“小康社会”,使之成为中国人民跨世纪的理想和行动目标。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先后确认了邓小平有关“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将其作为党和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任务,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九大则指出“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可以看出,小康由一种社会理想逐步变成中国改革开放、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这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强国梦想最实在、最具体的表达,也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
现代化是一个关乎各国前途与命运的世界潮流。经过内外条件的长期积累,西欧的现代化开始起步。以现代化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工业文明逐步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了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的深刻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努力将中国融入这个潮流。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两步走”实现中国现代化: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第一步,用15年的时间,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我国由此开启了“四个现代化”建设战略。在现代化的语境下,邓小平灵活运用了“小康”一词,赋予其以新的科学内涵。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明确提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6)这是邓小平第一次用“小康”代替“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并把“小康”作为现代化的一个阶段。
在此基础上,邓小平把小康与他关于“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联系起来,对小康问题做了进一步论述:“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一九八○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7)1987年,根据邓小平的建议,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三步走”的中国现代化战略。1997年,党的十五大对于“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做出了更具体的规划,提出了中国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 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现代化的“第二个百年目标”进一步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给出了“两步走”的实现路径: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我们可以看到,从“四个现代化”到“三步走”战略,从低水平的总体小康到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改革征程永无止境。以邓小平为代表的领导集体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的“小康”话语与世界洪流的现代化主题相融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的“两个阶段”的现代化学说,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二、 全面小康为基本现代化奠定物质基础
按照邓小平的设计,全面小康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之上,以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是一个吃穿不愁、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它上承温饱社会,下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一个人民丰衣足食、生活较为富裕的历史时期。从20世纪末我国进入小康社会后,将分2010年、2020年、2050年三个阶段,逐步达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这里的第一、第二步,实质是补课,巩固与提高小康社会建设水平。
全面小康是指人民生活比较富裕的小康社会,是不含水分、老百姓认可、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较高水平的小康。全面小康是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解决了温饱问题,总体上达到小康以后,以实现人民生活富裕为主要目标的一个发展阶段,属于全国现代化建设的中期发展阶段。
在全面小康社会阶段,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注重提升综合国力,注重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全面”小康,这个“全”含义深刻,需要完整、准确地把握。“全”首先是指覆盖人群是全面的,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小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质量、高水平地推进全面小康建设,重点关注平均数背后的大多数问题。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价值取向与目标追求。其次,所谓“全面”,从经济发展指标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人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从民主法治指标看,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从文化建设指标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从人民生活指标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从资源环境指标看,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小康社会的概念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逐渐变得越来越准确,越来越清晰。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小康社会。推动“五位一体总布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因此,全面小康社会的主要衡量指标是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的富裕程度,同时兼顾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的协调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较好的物质基础,做好较为充分的准备。
三、 基本现代化是全面小康质的提升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通用的经济社会发展概念。始于20世纪50年代兴于60年代的国外现代化研究出现了众多现代化理论。现代化理论权威亨廷顿认为,现代化涉及人类生活方式根本的和整体的变化。现代化包括工业化、城市化、社会流动、分化、世俗化、传播媒介的扩大、文化和教育的提高、参政范围的扩大等。国际公认的经典现代化包括四个方面,即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生态现代化是20世纪80年代德国学者胡伯提出的,并成为发达国家环境社会学的主要理论。随着信息化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化理论也将现代化进一步发展为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知识社会和信息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可见,现代化作为一个国际概念,同样以提高“人类生活”为最高目标,但要求更高,是“根本的和整体的变化”,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等各个方面,是全方位的发展与提升。
和全面小康社会相比,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对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成果的继续巩固和不断超越,不是简单的量的扩张,而是质的提升,是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描绘了基本现代化的蓝图: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8)基本现代化要求在全面小康的基础上,在经济发展方面,要重构经济发展的动力体系,从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转变,形成创新驱动、消费需求和投资拉动相互协调、彼此互动、互为支撑的经济发展动力体系;在发展全面性、协调性方面,要体现发展水平更高、发展全面性更强、发展协调性更优、发展结果更均衡。因此,全面小康指标与基本现代化指标应当有重大的结构性变化。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应当重点体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体现对全面小康社会的整体提升。除了传统的经济指标外,经济发展方面更加注重自主创新能力、居民消费水平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在政治、文化、社会发展方面,更加注重社会和谐程度、生活便利程度、公共安全程度、公众参政程度、文化繁荣程度、公民文明程度、环境友好程度、人民满意程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