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_范仲淹》简介
《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_范仲淹》这本书是由创作的,《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_范仲淹》共有49章节
1
绪 论
一、 范仲淹与江苏 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出生于河北正定。青少年时期主要在山东长山度过,后入应...
2
上编 范仲淹的生平和事功
...
3
第一章 西北统兵前的范仲淹
本章大体按历史顺序,简略介绍并评述范仲淹在西北统兵前的生平事迹。全章由“青少年时期”“初入仕途”和“三黜三光”三节构成。因西北御边和“庆历新政”是范仲淹最为重要...
4
第一节 青少年时期
范仲淹先祖世居陕西邠州,自四世祖范隋一支始定居苏州。范仲淹的祖茔及范氏主要亲族都在苏州,其所设“义庄”亦在苏州,故一般认为范仲淹的祖籍为江苏苏州。但范仲淹的青少...
5
第二节 初入仕途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二十七岁的范仲淹以“朱说”之名进士及第,试题为:《置天下如置器赋》《君子以恐惧修省诗》《顺时慎微其用何先论》。这一科的状元是蔡...
6
第三节 “三黜三光”
天圣六年年末,经丞相晏殊的推荐,范仲淹经试后被任命为秘阁校理,开始到京城从事馆职工作。晏殊的这次举荐,也听取了宰相王曾的建议。在天圣五年,范仲淹曾上《上执政书》...
7
第二章 范仲淹的御边生涯
由于元昊的称帝叛宋,自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至自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四月,范仲淹以文臣身份任职军旅,在西北边塞担任军事统帅,领导军民从事抗击西...
8
第一节 宋夏战争的缘起
一、 宋夏关系的演变 在历史上,西夏是由党项人于1038年至1227年间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自唐朝以来,西夏的祖先以世居夏州(今陕西省靖边县北白城...
9
第二节 临危受命
一、 范仲淹任职西北前的宋夏交战形势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十月,原为北宋定难军节度使、夏银绥宥静等州观察处置押蕃落使、袭封“西平王”的西夏首领元昊,在经...
10
第三节 “边境名将”
对于范仲淹的一生,金元之际的大文学家元好问曾给予高度评价。他说:“文正范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在朝廷,则又孔子之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之...
11
第四节 文臣统兵的反思
北宋建国后,宋太祖对五代藩镇割据和武人跋扈的局面深为痛恶,也深有所忌,以至于处处提防、疑忌武人。于是北宋从太祖、太宗开始就重用文人,重视文治,形成了“与士大夫共...
12
第三章 范仲淹与“庆历新政”
随着宋夏战争形势趋于平稳,双方开始议和。朝廷于庆历三年四月甲辰诏“陕西四路马步军都部署、兼经略安抚招讨等使、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韩琦、范仲淹,并为枢密副使” ...
13
第一节 “庆历新政”的背景——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北宋统治者承唐季五代之乱,又重新混一宇内,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但这一次统一与秦、汉、隋、唐的统一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历史上秦、汉、隋、唐的统一,随之而来的是...
14
第二节 “庆历新政”的发生
宋仁宗统治时期,在内忧外患交织相逼、社会严重动荡不安的情势下,出现了改革的潮流,并进行了一些改革的尝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范仲淹领导的“庆历新政”。 一、 改革思...
15
第三节 “庆历新政”的失败及历史影响
一、 “庆历新政”的失败 仁宗庆历年间主张改革的人较多,而由于对社会矛盾形势任务认识不同,所提改革内容及方法途径也有所不同。有不少论者以为范仲淹的方案“更张无渐...
16
第四章 烈士暮年
庆历四年(1044年)六月,正值新政开展的关键时期,因党争的酷烈,关键是因仁宗对范仲淹的信任和支持不足,范仲淹不安于朝,恰值边境有警,于是范仲淹奏乞罢参知政事知...
17
第一节 由邠知邓
范仲淹晚年地方生涯的第一站是任职邠州。邠州是陕西军事重镇,随着战争硝烟的散去,在此任职并握有兵权的范仲淹,依然不能令仁宗和朝中大臣释怀。故受庆历党争的余波影响,...
18
第二节 知杭州
范仲淹与杭州有着深厚渊源。他早年曾两次到过杭州 (35) ,留下与隐居西湖之滨的著名隐士林逋交往的佳话。晚年又在杭州担任了两年知府,其间治理有方、政声卓著,成为...
19
第三节 知青州
一、 “轻重之权” 皇祐三年(1051年),范仲淹接替富弼,以户部侍郎知青州,兼淄潍等州军安抚使。时值河北水灾,大量流民涌入青州,这不仅使青州的治安形势严峻,还...
20
下编 范仲淹的思想和学术
...
21
第一章 范仲淹在北宋儒学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
复兴儒学是宋儒的使命。关于范仲淹在北宋儒学复兴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古人有比较一致的看法,即认为范仲淹在道德节操和政治功业方面具有杰出成就,而在思想和学术领域并无...
22
第一节 兴办学校
在北宋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规模的兴学运动,分别是庆历兴学、熙宁兴学和崇宁兴学。 (4) 其中第一次兴学运动发生在庆历新政期间,是由范仲淹发动和领导的,属于庆历新...
23
第二节 奖掖儒士
据《文献通考》所载,北宋的晁补之曾为张肃的《触鳞集》作序曰:“五季文物荡尽,而鲁儒犹往往抱经伏农野,守死善道,盖五十年不改也。太祖皇帝既定天下,鲁之学者,始稍稍...
24
第三节 义理之学
义理之学是宋初三先生的特质,宋学的各个流派,如洛学、闽学、关学、新学、濂学、蜀学等,都重视对儒家经典的义理阐发。而义理之学的兴起,与范仲淹有密切关系,朱熹尝言:...
25
第二章 范仲淹的哲学思想
范仲淹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其政治实践是以其深厚的学术和思想为基础的。他的人格,体现的是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他通过发掘《周易》《中庸》《孟子》等儒家经典中的本体...
26
第一节 从义理之学到性理之学
对于范仲淹在北宋儒学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历史上的学者们大多从事功的角度进行评说,认为范仲淹在当政时能振作士气、开设学校、发展教育、提挈儒学人才,这些措施都有功于...
27
第二节 “易兼三材、乾坤本体”的本体论
一、 “易兼三材” 《周易》视乾坤大易为宇宙万物的创生主体,并兼立天地人三材之道。但《周易》所表达的主要是天人合一的宇宙生成论世界观,如《彖》对乾坤两卦的解释:...
28
第三节 “性以诚著、德由明发”的心性论
宋儒的使命是复兴儒学,在这个过程中,儒学本体论的建构是关键环节。不过,宋儒的主流——无论是程朱还是陆王二系,继承的都是思孟学派的道统,而思孟学派是以心性论见长的...
29
第四节 “感而遂通、穷神知化”的大化论
作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范仲淹富有变革精神和进取精神,其社会政治改革的理论和方案,需要辨证思维的支撑。《周易》包含丰富的辩证思维,是我国古代辩证法的重要来...
30
第三章 范仲淹的名节观
钱穆先生在评论宋代学术时指出:“北宋学术,不外经术、政事两端”;又说:“宋学精神,厥有两端:一曰革新政令,二曰创通经义,而精神之所寄则在书院。” (1) 钱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