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烈士暮年

第四章 烈士暮年

庆历四年(1044年)六月,正值新政开展的关键时期,因党争的酷烈,关键是因仁宗对范仲淹的信任和支持不足,范仲淹不安于朝,恰值边境有警,于是范仲淹奏乞罢参知政事知边郡,“打算在宦海风波中,扬帆远去” (1) 。朝廷遂任命“参知政事范仲淹为陕西、河东路宣抚使” (2) 。范仲淹出使的具体日期,史无明确记载,但据方健先生考证为“七月初”,其行程先后历经绛州、晋州、汾州、并州、忻州、代州、宪州、岢岚军、保德军、府州、火山军、麟州等地。 (3) 宣抚陕西、河东,是范仲淹被排挤出权力中心的过渡环节。

自范仲淹等出使,朝中谗言益甚,新政受阻,仁宗对范仲淹更感疑惑,范仲淹也“愈不自安”,十一月己巳,范仲淹“上表乞罢政事,知邠州,诏不许” (4) 。庆历五年正月乙酉,“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范仲淹为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枢密副使、右谏议大夫富弼为资政殿学士、京东西路安抚使、知郓州” (5) 。支持新政的其他人物如韩琦和杜衍等也被排挤出中央,新政的主要改革措施被迅速废除,这标志着“庆历新政”的失败。自知邠州起,范仲淹就离开了权力中心,开始了其晚年的地方仕宦生涯,直至逝世。

不过对于以天下为己任的范仲淹来说,政治上的失意并不会击垮他的意志。他在《邠州谢上表》中说“不以毁誉累其心,不以宠辱更其守” (6) ,表达的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道德操守。其实早在景祐四年的《润州谢上表》中,范仲淹就曾坦言:“进则持坚正之方,冒雷霆而不变;退则守恬虚之趣,沦草泽以忘忧。” (7) 故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都始终如一地忧国忧民,不失忠贞之志。范仲淹晚年以老病之躯先后在邠州、邓州、杭州和青州等地任职,不以进退为忧,所到之处皆以民为本,兴利除害,推行善政,深得民心,彰显了一代名臣的卓越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