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教育改革
如前所述,范仲淹认为当时的贡举制度存在严重缺陷,使得国家无法选拔德才兼备的经世致用人才,由此造成严重的“乏人”局面。而这种局面又源于州县的教育不兴和学校教育内容的不合理,因此他主张在振兴学校教育的同时,以科举改革为纽带,以教育内容改革为基础,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
一、 科举制度的改革
众所周知,宋太祖建国初就确立了科举取士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士规模不断扩大,已远超唐朝,到了真宗年间,“三冗”之一的“冗员”问题已经出现,按理来说,北宋不至于“乏人”。但由于宋初贡举与教育脱钩,考试只重视文章词赋和贴经墨义,忽视德行和经义策论,故取士虽多,但经世致用人才并不多。对此,范仲淹指出,士人“虽济济盈庭”,但“求有才有识之士十无一二” (175) ,可见范仲淹所说的“乏人”,是指缺乏为官清廉,擅长国计民生,精通文韬武略的有用之才。
范仲淹认为这种局面如不改变,王道复兴是无从谈起的。如何改变这种局面,他认为除了进行吏治改革之外,还要进行科举制度的改革,使国家的取士标准从注重诗赋墨义转变为注重经义策论、德行道艺,以此来选拔通经达道的经世致用人才,这样就可标本兼治,彻底解决吏治问题。他说:
今来选人壅塞,宜有改革,乃足以劝学,使其知圣人治身之道,则国家得人,百姓受赐。 (176)
范仲淹极力反对只以诗赋取进士和以墨义取诸科的科举考核形式,他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认为朝廷专以词赋墨义取士,专扣声病,结果导致了士人只关注词赋而忽视经义,只粗通墨守经文而不求甚解,这样不利于培养通经达道之士,反而成全了众多末学浅近之辈:
及御试之日,诗赋文论共为一场,既声病所拘,意思不远,或音韵中一字有差,虽平生苦辛,即时摈逐。如音韵不失,虽末学浅近,俯拾科级。 (177)
马端临也有类似的观点,他在《文献通考》中指出:“诗、赋不过工浮词,论、策可以验实学,此正理也。” (178)
王安石于熙宁年间实行的科举改制,主张进士考试“罢诗赋、贴经、墨义” (179) ,只考经术。范仲淹也重经术,反对专以词赋取士,但并不主张取缔诗赋考试。事实上,范公不反对士人工于词赋,他在《赋林衡鉴序》中说:
律体之兴,盛于唐室。贻于代者,雅有存焉。可歌可谣,以条以贯。或祖述王道,或褒赞国风,或研究物情,或规戒人事,焕然可警,锵乎在闻。国家取士之科,缘于此道。 (180)
对于言之有物,文以载道,抒发雅致情怀的律体词赋,范仲淹是非常欣赏的。他所反对的只是言之无物、言不及道的堆砌辞藻,以及专扣声病、无病呻吟的浮艳文风。他认为“风化厚薄,见乎文章” (181) ,如果“修辞者不求大才” (182) ,只会舞文弄墨,吟风弄月,这样的人才上不可安社稷,下不可安百姓。
范仲淹坚持传统儒家的人才观,主张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标准,故他反对“不求履行,惟以词藻墨义取之,加用封弥,不见姓字” (183) 的考核方法,主张对外郡发解举人,要先考其德行,后考其艺业。他说:
外郡解发进士、诸科人,本乡举里选之式,必先考其履行,然后取以艺业。
臣请重定外郡发解条约,须是履行无恶、艺业及等者,方得解荐,更不封弥试卷。 (184)
“封弥”试卷是宋代为维护科举公正而创设的制度,范仲淹认为这项制度只以试卷定去留,存在不利于了解考生品行的弊端,故他主张“不封弥试卷”,但如果州郡对举子已进行过品行考察,进士考试时仍须“封弥试卷”。这表明范仲淹极为重视德行问题,也表明他对科考制度的设计安排是非常周到细致的。
关于进士考试的具体程序和内容,范仲淹认为:
先策论以观其大要,次诗赋以观其全才。以大要定其去留,以全才升其等级。 (185)
关于制科考试的具体程序和内容,范仲淹认为:
先之以六经,次之以正史,该之以方略,济之以时务,使天下贤俊翕然修经济之业,以教化为心,趋圣人之门,成王佐之器。 (186)
范仲淹科举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把经义和策论的考核放在首位并作为决定考生去留的标准,而把诗赋放在其次并作为衡量考生综合素质、决定其名次等级的依据。这便改变了专以诗赋墨义取士的做法,有利于培养王佐之才。
范仲淹的科举改革思想与其政治改革思想是密切相关的。本着“择吏为先”的原则,他于庆历三年(1043年)发起了“庆历新政”,在其纲领性的新政文件《答手诏条陈十事》中,他提出了十项改革措施作为新政的主要内容,其中的前五项措施——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和均公田都与“择吏”相关。他试图通过振兴纲纪,改革官员的选拔、任用、考核、晋升、待遇等制度安排来整饬吏治,不过范仲淹更深层次的考量,还是希望通过立学校、精贡举来“长育人材”,培养和选拔一批又一批知晓“礼义廉耻”的杰出人才来充实官僚队伍,这样就可从根本上改变官僚士大夫群体的不良状况,最终解决吏治问题。至于范仲淹的这些思想在专制主义政体下能否实现,则属于另外一些问题的讨论了。
二、 教育内容的改革
随着州县立学的逐渐普及,特别是到了仁宗“庆历兴学”之后,北宋已“学校遍天下” (187) ,但国家“乏人”的局面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对此,范仲淹在庆历五年所写的《邠州建学记》中感叹道:
人曷尝而乏哉?天地灵粹,赋于万物,非昔醇而今漓。吾观物有秀于类者,曾不减于古,岂人之秀而贤者独下于古欤?
意思是,为何古圣王时期并不缺乏人才,独于今日缺乏人才,难道是今不如古吗?范仲淹随后指出:
诚教有所未格,器有所未就而然耶! (188)
所谓“教有所未格”,是说州县虽已普遍立学,但教学并不规范,教育质量并不高;所谓“器有所未就”,是说学校的学生并未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尽管学校已遍布天下,但仍培养不出多少国家需要的经世致用人才,加之科举专以诗赋墨义取士,更导致了教学脱离社会的实际需要,于是就出现了范仲淹所说的士人“虽济济盈庭”,但“求有才有识之士十无一二” (189) 的局面。所以他认为,要彻底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除了兴学办教,进行科举改革之外,还必须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改革。
在教学内容上,范仲淹主张以经世致用之学取代专务诗赋墨义的空疏之学,这是范仲淹教学改革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前所述,范仲淹对不根乎经籍、无关教化的空疏文风、学风和教风多有批评,他极力主张以经世致用之学教授学生,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造就国家需要的有用人才。他曾明确地说:
使天下奇士,学经纶之盛业,为邦家之大器,亦策之上也。 (190)
国家劝学育材,必求为我器用,辅我风教。 (191)
经世致用之学的特点是明体达用,内圣外王,即士人要在通经的基础上发挥治国安邦的实际功用,这与胡瑗所创立的“明体达用之学”不谋而合。
作为教育家的胡瑗,以其于天圣末和景祐初在吴中一带讲学时所创立的“苏湖教法”暨“明体达用之学”而闻名当世,备受推崇。据《宋元学案》载:
其教人之法,科条纤悉具备。立“经义”“治事”二斋:经义则选择其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使之讲明《六经》。治事则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如治民以安其生,讲武以御其寇,堰水以利田,算历以明数是也。凡教授二十余年。庆历中,天子诏下苏、湖,取其法,著为令于太学。 (192)
“苏湖教法”实为“分斋”教学法,其特点是将经义及时务作为教学内容,但将其分为“经义斋”和“治事斋”,然后根据学生的特点分别进行教育,前者为“明体”,后者为“达用”。这体现了因材施教和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并与范仲淹的教育理念相吻合,故范公于景祐二年在苏州创立府学时,曾聘请胡瑗为教授,庆历兴学时,范仲淹又将“苏湖教法”引入了太学,后又推荐胡瑗“升之太学” (193) 为教。
对于胡瑗的“明体达用之学”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胡瑗的高足刘彝曾评价说:
臣闻圣人之道,有体、有用、有文。君臣父子,仁义礼乐,历世不可变者,其体也。《诗书》史传子集,垂法后世者,其文也。举而措之天下,能润泽斯民,归于皇极者,其用也。国家累朝取士,不以体用为本,而尚声律浮华之词,是以风俗偷薄。臣师当宝元、明道之间,尤病其失,遂以明体达用之学授诸生。夙夜勤瘁,二十余年,专切学校。始于苏、湖,终于太学,出其门者无虑数千余人。故今学者明夫圣人体用,以为政教之本,皆臣师之功。 (194)
作为教育家的胡瑗,同范仲淹一样,也反对崇尚声律浮华之词的浅薄文风,反对国家以文词取士,故以“明体达用之学”教授诸生,结果成就了一代教育美事,这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但若说学者明夫体用,以政教为本之学风的形成,皆归功于胡瑗一人,则未免夸大其词。事实上,胡瑗的成长与范公的提携奖掖有密切关系,其“明体达用之学”与范仲淹的经世致用之学也有密切联系,故刘彝对乃师的评价,“不仅掩盖了范仲淹的开创者地位,而且对胡瑗教育思想也欠缺更加深入的理解”。 (195)
事实上,早在天圣三年(1025年)的《奏上时务书》中,范仲淹对“体用本末”不明、脱离实际的文风和教风就提出了批评,他指出:
修辞者不求大才,明经者不问大旨。师道既废,文风益浇,诏令虽繁,何以戒劝?士无廉让,职此之由。其源未澄,欲波之清,臣未之信也。 (196)
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他也指出:
欲正其末,必端其本;欲清其流,必澄其源。 (197)
范仲淹所说“本”和“源”,是指经术;“末”和“流”是指文风和吏治,他认为由于为学者不明经术,所以文风日益浇薄,士人无清廉逊让之行,吏治败坏。在此,他虽然还没有明确地将经术和治事联系起来,但用“体用本末”的思维方式来看待教学问题的倾向已很明显。
如前所述,范仲淹认为为学必须“宗经”,必须“根乎经籍”,必须“敦六籍以恢本” (198) ,科举也必须“先之以六经”,这表明他视六经为教学之“本”,虽然他没有使用“体”的概念,但六经为“体”的思想是很明确的。另须注意的是,范仲淹所说的六经为“本”,是指六经作为先王之“道”和形上之“体”,对现实的人伦日“用”具有指导意义,故他说如能“乐古人之道”,则“进可为卿大夫”以治国,“退可为乡先生” (199) 以化民。可见,范仲淹所理解“体”“用”关系,不仅是“明体达用”和“学以致用”,还包括“因用得体”和“体因用明”之意,也就是说,“体”如果不能指导“用”,“体”的存在就是无意义的,这表明范仲淹的经世致用之学更强调经术与治事之间的密切联系。
对于治事教育,范仲淹也很重视,他认为培养和造就“内圣外王”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国家所举之士,必须德才兼备,即士人不仅要“能熟经籍之大义”,“明经籍之旨”,还要“知王霸之要略”,“并练王霸之术”,他认为这才是“朝廷劝学育才之道”,也是“朝廷教育之本意” (200) 。
至于如何培养“王霸兼备”的人才,范仲淹认为学校不能教以“不急之务,杂以非圣之书”,学生也不能“博习非圣,旁攻异端” (201) ,而要教以实学,即“教以经济之业”,国家要“取以经济之才” (202) ,要使“天下贤俊翕然修经济之业,以教化为心,趋圣人之门”,这样就可造就王霸兼备的“王佐之器”。 (203)
(1) 《论语·卫灵公》。
(2) 《孟子·梁惠王上》。
(3) 《范文正公文集》卷十六《代胡侍郎奏乞余杭州学名额表》,《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351页。
(4) 《范文正公文集》卷九《上执政书》,《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90页。
(5) 《范文正公文集》卷八《邠州建学记》,《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169页。
(6) 《范文正公文集》卷九《上执政书》,《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91页。
(7) 《范文正公文集》卷十《上时相议制举书》,《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209页。
(8) 《范文正公文集》卷十六《代胡侍郎奏乞余杭州学名额表》,《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351页。
(9) 《范文正公文集》卷九《上执政书》,《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91页。
(10) 《范文正公文集》卷九《上执政书》,《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90页。
(11) 《范文正公文集》卷七《选贤任能论》,《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页。
(12) 《范文正公文集》卷七《选贤任能论》,《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131页。
(13) 《范文正公文集》卷十三《赠兵部尚书田公墓志铭》,《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283页。
(14) 《范文正公文集》卷九《上执政书》,《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90页。
(15) 《范文正公文集》卷九《上执政书》,《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91页。
(16) 《范文正公文集》卷九《上执政书》,《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90—191页。
(17) 《范文正公政府奏议》卷上《答手诏条陈十事》,《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478页。
(18) 《范文正公文集》卷十《上时相议制举书》,《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208、209页。
(19) 《范文正公文集》卷八《邠州建学记》,《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69页。
(20) 《范文正公政府奏议》卷上《答手诏条陈十事》,《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478页。
(21) 《范文正公文集》卷九《上执政书》,《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90、191页。
(22) 《范文正公文集》卷十一《上吕相公书》,《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224页。
(23) 《范文正公文集》卷十《上时相议制举书》,《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208页。
(24) 《范文正公文集》卷九《上执政书》,《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83页。
(25) 《范文正公文集》卷十《上时相议制举书》,《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209页。
(26) 《文献通考》卷四十二《学校考三》。
(27) 《文献通考》卷四十六《学校考七》。
(28) 《范文正公文集》卷十《上时相议制举书》,《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208页。
(29) 《范文正公文集》卷十六《权三司盐铁判官尚书兵部员外郎王君墓表》,《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335页。
(30) 《范文正公文集》卷八《唐异诗序》,《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61页。
(31) 《范文正公文集》卷八《邠州建学记》,《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69页。
(32) 《范文正公文集》卷九《上执政书》,《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90页。
(33) 《范文正公集补编》卷二《宋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魏国公文正公传》,《范仲淹全集》(下),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089页。
(34) 《宋元学案》卷三《高平学案》。
(35) 《范文正公文集》卷八《邠州建学记》,《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69页。
(36) 《宋元学案》卷三《高平学案》。
(37) 《范文正公文集》卷十《上时相议制举书》,《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209—210页。
(38) 《范文正公文集》卷八《南京府学生朱从道名述》,《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51页。
(39) 《范文正公文集》卷十九《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讲书状》,《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380页。
(40) 《范文正公文集》卷八《南京府学生朱从道名述》,《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51页。
(41) 《长编》卷一百四十七,庆历四年三月甲戌。
(42) 《长编》卷一百四十七,庆历四年三月乙亥。
(43) 董平:《试论范仲淹的教育思想及实践活动(上)》,《西安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44)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89页。
(45) 《范文正公集逸文》之《上吕相公书》,《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702页。
(46) 《范文正公褒贤集》卷一《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范仲淹全集》(下),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936页。
(47) 《范文正公文集》卷八《南京府学生朱从道名述》,《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50页。
(48) 《范文正公文集》卷七《推委臣下论》,《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34页。
(49) 《范文正公文集》卷九《上执政书》,《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91页。
(50) 《范文正公文集》卷十《与欧静书》,《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212页。
(51) 《范文正公尺牍》卷下《与胡安定屯田》,《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629页。
(52) 《范文正公文集》卷十《上时相议制举书》,《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209页。
(53) 《范文正公文集》卷一《明堂赋》,《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54) 《范文正公文集》卷七《推委臣下论》,《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35页。
(55) (宋)司马光:《传家集》卷四十二《论风俗札子》,四库全书本。
(56) 《范文正公文集》卷九《上执政书》,《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90页。
(57) 《范文正公文集》卷十《上时相议制举书》,《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208页。
(58) 《范文正公文集》卷八《皇储资圣颂》,《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46页。
(59) 《范文正公文集》卷十《上时相议制举书》,《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209页。
(60) 《范文正公文集》卷十《上时相议制举书》,《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208、209页。
(61) 《范文正公文集》卷十九《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讲书状》,《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379页。
(62) 《范文正公文集》卷九《上执政书》,《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88页。
(63) 《范文正公文集》卷八《南京书院题名记》,《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66页。
(64) 《范文正公文集》卷十《上时相议制举书》,《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208页。
(65) 《范文正公文集》卷七《选贤任能论》,《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页。
(66) 《范文正公文集》卷九《奏上时务书》,《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72—173页。
(67) 《范文正公文集》卷十《上时相议制举书》,《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208—209页。
(68) 《论语·雍也》。
(69) 《范文正公文集》卷十九《举丘良孙应制科状》,《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385页。
(70) 《范文正公文集》卷二十《荐李觏并录进礼论等状》,《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398页。
(71) 《范文正公文集》卷九《上执政书》,《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91页。
(72) (唐)韩愈:《昌黎文集》卷十二《杂著二·师说》。
(73) (宋)文莹:《续湘山野录》。
(74) 《范文正公文集》卷十五《试秘书省校书郎知耀州华原县事张君墓志铭》,《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322页。
(75) 《范文正公文集》卷二《书海陵滕从事文会堂》,《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
(76) 《范文正公文集》卷二《清风谣》,《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
(77) 《范文正公文集》卷四《河朔吟》,《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
(78) 《范文正公文集》卷六《和延安庞龙图寄岳阳滕同年》,《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03页。
(79) 《范文正公文集》卷六《依韵酬光化李简夫屯田》,《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04页。
(80) (宋)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三十《跋范文正公书伯夷颂》,四部丛刊本。
(81) (宋)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三十《跋范文正公帖》,四部丛刊本。
(82) 《范文正公集逸文》之《题苏才翁所藏兰亭序帖》,《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707页。
(83) 《范文正公集补编》卷一《与苏才翁转运》,《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667—668页。
(84) 《范文正公集补编》卷三,《范仲淹全集》(下),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121页。
(85)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
(86) 《范文正公文集》卷二《鸣琴》,《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页。
(87) 《范文正公文集》卷四《和韩布殿丞三首·琴酒》,《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69页。
(88) 《范文正公文集》卷二《听真上人琴歌》,《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40页。
(89) 《范文正公文集》卷一《今乐犹古乐赋》,《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7—18页。
(90) 《范文正公文集》卷二《赠棋者》,《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
(91) 《范文正公文集》卷六《依韵酬邠州通判王稷太博》,《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05页。
(92) 《范文正公文集》卷八《唐异诗序》,《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160—161页。
(93) 刘洪生:《范仲淹与应天府的不解情缘》,《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7期。
(94) 《范文正公文集》卷三《依韵答提刑张太博尝新酝》,《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55—56页。
(95) 《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43页。
(96) 《范文正公尺牍》卷下《与晏尚书》,《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619—620页。
(97) 《范文正公文集》卷八《南京府学生朱从道名述》,《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52页。
(98) 《范文正公文集》卷八《邠州建学记》,《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70页
(99) 《范文正公别集》卷四《赋林衡鉴序》,《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453页。
(100) (唐)韩愈著,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师说》,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7月版,第50页。
(101) 钱穆:《宋明理学概述》,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102) 《荀子·致士》。
(103) 《礼记·学记》。
(104) 《孟子·万章下》。
(105) 《韩非子·五蠹》。
(106) (唐)韩愈著,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师说》,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第50页。
(107) 《范文正公文集》卷十八《遗表》,《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377页。
(108) 《范文正公文集》卷九《奏上时务书》,《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73页。
(109) 《范文正公文集》卷八《邠州建学记》,《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70页。
(110) 《范文正公文集》卷十六《代胡侍郎奏乞余杭州学名额表》,《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351页。
(111) 《范文正公文集》卷十九《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讲书状》,《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379页。
(112)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页。
(113) 朱汉民:《师道复兴与宋学崛起》,《哲学动态》2020年第7期。
(114) 《宋元学案》卷三《高平学案》。
(115) 《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76页。
(116) 《范文正公文集》卷九《上执政书》,《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90页。
(117) 《范文正公文集》卷十《上时相议制举书》,《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208页。
(118) 《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90页。
(119) 《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208—209页。
(120) (唐)韩愈著,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原道》,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第17页。
(121) 《范文正公尺牍》卷下《与胡安定屯田》,《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629页。
(122) 《范文正公文集》卷九《上执政书》,《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90、197页。
(123) 《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66页。
(124) 《范文正公文集》卷十《与欧静书》,《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212页。
(125) (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二十一《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32页。
(126)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范仲淹传》。
(127) 《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51页。
(128) 《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208页。
(129) 《范文正公文集》卷八《南京书院题名记》,《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65页。
(130) 《范文正公文集》卷十《上时相议制举书》,《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208页。
(131) (唐)韩愈著,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师说》,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第52页。
(132) 《论语·述而》。
(133) 《范文正公政府奏议》卷上《答手诏条陈十事》,《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478页。
(134) 《范文正公文集》卷九《上张右丞书》,《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页。
(135) 《范文正公文集》卷十九《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讲书状》,《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379页。
(136) 《范文正公文集》卷十九《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讲书状》,《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379页。
(137) 《范文正公文集》卷十九《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讲书状》,《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379页。
(138) 152页。
(139) 《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379页。
(140) 《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410页。
(141) 《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557页。
(142) 《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387页。
(143) 《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478页。
(144) 《长编》卷一百四十七,庆历四年三月乙亥。
(145) 《范文正公文集》卷八《南京书院题名记》,《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65、166页。
(146) 《范文正公文集》卷九《上执政书》,《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91页。
(147) 《范文正公文集》卷八《说春秋序》,《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64页。
(148) 《范文正公文集》卷十九《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讲书状》,《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379—380页。
(149) 《宋史》卷三百一十三《富弼传》。
(150) 《范文正公褒贤集》卷一《祭范文正公文》,《范仲淹全集》(下),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958页。
(151) 《范文正公褒贤集》卷一《祭范文正公文》,《范仲淹全集》(下),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957页。
(152) 《宋元学案》卷三《高平学案》。
(153) 《范文正公文集》卷九《上执政书》,《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90页。
(154) 《范文正公文集》卷九《奏上时务书》,《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76页。
(155) 《范文正公文集》卷八《邠州建学记》,《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169页。
(156) 《范文正公文集》卷七《近名论》,《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32页。
(157) 《奏上时务书》。
(158) 《范文正公政府奏议》卷下《奏举姚嗣宗充学官》,《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560—561页。
(159) 《范文正公文集》卷九《上执政书》,《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91页。
(160) 《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398—399页。
(161)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三《文正公愿为良医》条。该条原文为:“范文正公微时,尝诣灵祠求祷,曰:‘他时得位相乎?’不许。复祷之曰:‘不然,愿为良医。’”
(162) 《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580—581页。
(163) 《范文正公逸文》之《景祐重建至圣文宣王庙记》,《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707页。
(164) 《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169页。
(165) 《范文正公文集》卷二《岁寒堂三题》,《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35页。
(166) 《宋元学案》卷一《安定学案》。
(167) 《宋元学案》卷三《高平学案》。
(168) 《范文正公文集》卷八《南京书院题名记》,《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65、166页。
(169) 《宋元学案》卷三《高平学案》。
(170) 《范文正文集》卷十六《饶州谢上表》,《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343页。
(171) 《范文正公尺牍》卷下《与晏尚书》,《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619页。
(172) 《范文正公文集》卷六《过陈州上晏相公》,《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13页。
(173) (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九。
(174) 《长编》卷一百八,天圣七年十一月。
(175) 《范文正公政府奏议》卷上《答手诏条陈十事》,《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478页。
(176) 《范文正公政府奏议》卷上《答手诏条陈十事》,《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479—480页。
(177) 《范文正公政府奏议》卷上《答手诏条陈十事》,《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478、479页。
(178) 《文献通考》卷三十一《选举考四·举士》。
(179) 《长编》卷二百二十,熙宁二年丁巳。
(180) 《范文正公别集》卷四《赋林衡鉴序》,《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453页。
(181) 《范文正公文集》卷九《奏上时务书》,《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72页。
(182) 《范文正公文集》卷九《奏上时务书》,《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76页。
(183) 《范文正公政府奏议》卷上《答手诏条陈十事》,《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479页。
(184) 《范文正公政府奏议》卷上《答手诏条陈十事》,《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479页。
(185) 《范文正公文集》卷九《上执政书》,《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90页。
(186) 《范文正公文集》卷十《上时相议制举书》,《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209页。
(187) 《范文正公集补编》卷四《苏州郡学范文正公祠记》,《范仲淹全集》(下),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1145页。
(188) 《范文正公文集》卷八《邠州建学记》,《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169页。
(189) 《范文正公政府奏议》卷上《答手诏条陈十事》,《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478页。
(190) 《范文正公文集》卷九《上执政书》,《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91页。
(191) 《范文正公文集》卷十《上时相议制举书》,《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209页。
(192) 《宋元学案》卷一《安定学案》。
(193) 《范文正公政府奏议》卷下《奏为荐胡瑗李觏充学官》,《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557页。
(194) 《宋元学案》卷一《安定学案》。
(195) 李存山:《范仲淹与胡瑗的教育思想研究》,《杭州研究》2010年第2期。
(196) 《范文正公文集》卷九《奏上时务书》,《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76页。
(197) 《范文正公政府奏议》卷上《答手诏条陈十事》,《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474页。
(198) 《范文正公文集》卷八《南京府学生朱从道名述》,《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50页。
(199) 《范文正公文集》卷八《南京书院题名记》,《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65页。
(200) 《范文正公文集》卷十《上时相议制举书》,《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209页。
(201) 《范文正公文集》卷十《上时相议制举书》,《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209页。
(202) 《范文正公政府奏议》卷上《答手诏条陈十事》,《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478页。
(203) 《范文正公文集》卷十《上时相议制举书》,《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2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