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名节观
钱穆先生在评论宋代学术时指出:“北宋学术,不外经术、政事两端”;又说:“宋学精神,厥有两端:一曰革新政令,二曰创通经义,而精神之所寄则在书院。” (1) 钱穆先生所说的“革新政令”和“创通经义”,这两端的确是宋儒所要努力追求和创造的事业,是宋学精神之所在,也是宋代儒学复兴的重要标志。笔者以为,宋学精神的这两端与范仲淹都有直接关系,范仲淹既是“革新政令”的最初发起者也是“创通经义”的始祖。不仅如此,笔者还以为,宋学精神,于经术和政事两端之外,还有士风一端。事实上,如果没有士风的改变,经术创通和政事革新都不可能取得任何成果。因此,“大厉名节”与“革新政令”“创通经义”一样,也是儒学复兴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宋学精神应有的内涵,而“大厉名节”正是范仲淹杰出的历史作为。
作为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思想界和文学家的范仲淹,他的一生,充溢着对政治理想、学术精神和道德操守的不懈追求。他几乎被视为完美无瑕的历史人物,正如元好问所言:“文正范公……在朝廷,则又孔子之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之间,盖不一二见,非但为一代宗臣而已。” (2) 朱熹则直接说他是“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 (3) 。范仲淹之所以拥有如此崇高的历史地位,不仅在于他所建立的杰出功业和思想成就,还在于他的“大厉名节”。也就是说,范仲淹不仅以卓越的事功扬名于世,还以崇高的道德名节彪炳史册。
所谓名节,是由名和节两部分构成的概念:其中名是指名誉、名声或功名,可简称为名;节是指节操或气节,那么名节就是名誉和节操的统一。范仲淹对于名节问题有系统的思考,他针对当时士大夫阶层的道德状况,通过对佛道名节观的反思和批判,在坚持儒家传统名节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名节观。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方面,范仲淹不否定名,主张近名、爱名和重名。因此他汲汲追求功名,通过努力博取功名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进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价值。另一方面,范仲淹注重节,他所追求的名,是体现着礼义廉耻的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