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由邠知邓
范仲淹晚年地方生涯的第一站是任职邠州。邠州是陕西军事重镇,随着战争硝烟的散去,在此任职并握有兵权的范仲淹,依然不能令仁宗和朝中大臣释怀。故受庆历党争的余波影响,范仲淹在邠州短暂停留之后就移知邓州了。随着与权力中心渐行渐远,摆脱了政治纷争的范仲淹以平和的心态为政于一方,他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地处理着州郡政务,且政绩卓著。但多年来形成的疾病也伴随着范仲淹,令其晚年生活不尽圆满。
一、 邠州建学与劝农
庆历五年正月,范仲淹罢参知政事,以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邠州为西北军事重镇,一向由武臣主政。庆历二年四月乙亥,朝廷任命范仲淹为邠州观察使,由文臣转武职,他连上三表力辞不受。这次他自请以文臣身份知邠州,自然有与武臣只重视兵事的不同举措。
是年十一月,范仲淹转给事中、资政殿学士,知邓州,可见他在邠州主政不足一年。在知邠州的短暂时间里,范仲淹最关心的还是教育事业。到任后的第三天,他就拜谒了夫子庙,并决定迁建州学于地势宽敞明亮的新址,可惜新校尚未建成,他就改知邓州了,不过在其副手王稷等人的努力下,新校得以建成,为此他感到欣慰,故在随后的邓州任上,他与王稷依然有诗酒唱和,在《依韵酬邠州通判王稷太博》中,就有“南邠日日接英标,公外追随岂待招?” (8) 的诗句。新校建成之时,范仲淹应王稷之邀,欣然写下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名篇——《邠州建学记》。在记文中,他对邠州建学之举给予了高度评价,对学子们提出了殷切希望,表达了尊师重教、长养人才的教育思想。
范仲淹视农业生产为“养民之政、富国之本”,故他一贯主张“厚农桑” (9) 。在邠州任上,他亦关心农事并写有《邠州劝农》诗一首:
烹葵剥枣古年丰,莫管时殊俗自同。
太守召农须勉听,从今再愿颂邠风。 (10)
这首劝农诗就是范仲淹重视农业生产的表现。他希望农民听从他的劝勉,采取措施发展农业,得到丰收就会衣食无忧,从而再现《诗经·邠风》中的美好生活情景。
庆历五年十一月乙未,朝廷诏“知邠州范仲淹罢陕西四路安抚使”,同时“诏以边事宁息,盗贼衰止,知郓州富弼、知青州张存,并罢安抚使” (11) 。此事的缘起是,当初仁宗“尝遣中使察视山东贼盗,还奏盗不足虑,而言兖州杜衍、郓州富弼,山东尤尊爱之,此为可忧” (12) 。显然,尽管改革派已下台,但在地方上威信很高且握有兵权,这引起了仁宗的疑虑,为防止他们谋反,故下此诏褫夺其兵权。另外,尽管石介已于是岁七月病卒,但夏竦依然不依不饶,恰值徐州狂人孔直温谋叛,搜其家得石介书,竦因言介实不死,建议朝廷核查石介棺木,且欲倾富弼,于是造谣说:“弼阴使(石介)入契丹谋起兵,弼为内应。” (13) 为避嫌疑,范仲淹干脆申请离开西北军事重地,于是“引疾求解边任” (14) ,陈乞邓州,获准。
二、 “穰都”善政
庆历六年至八年,范仲淹知邓州。在《邓州谢上表》中,他说自己“诚难处于要路”,所以“复请行于边鄙”。不过邓州并非“边鄙”,而是山水秀丽、物庶人丰的中原重镇,范仲淹也称此地为“穰都善地”,可见宋仁宗对他还是有所眷顾的,他也向仁宗表示,愿“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 (15)
图22 河南省邓州市的“范文正公祠”
在知邓州期间,范仲淹励精图治,“意在生民”。他在《依韵答贾黯监丞贺雪》诗中说:“常愿帝力及南亩,尽使风俗如东邹。谁言吾子青春者,意在生民先发讴。” (16) 可见,他的理想是将邓州治理成文教发达,民风淳朴,百姓安居乐业之所,为此他访贫问苦,推行善政,他在《依韵答提刑张太博尝新酝》诗中说:“长使下情达,穷民奚不伸?”可见他关心百姓疾苦,抑制豪强势力,注重伸张正义。而“但愿天下乐,一若樽前身。长戴尧舜主,尽作羲黄民。耕田与凿井,熙熙千万春” (17) 等诗句,则表达了与民同乐、孜孜民事的民本主义思想,这一点,在其作于庆历六年的《依韵和提刑太博嘉雪》诗中也得到了鲜明体现。该诗云:
南阳风俗常苦耕,太守忧民敢不诚?
今秋与冬数月旱,二麦无望愁编氓。
龙遁云藏不肯起,荒祠巫鼓徒轰轰。
可知邓州这年秋冬大旱,来年收成无望,尽管人们祈雪的鼓声轰轰作响,但老天始终不肯降雪,这令范仲淹忧心忡忡,所喜的是:
昨宵天意骤回复,繁阴一布飘寒英。
裁成片片尽六出,化工造物何其精。
散乱狂飞若倚势,徘徊缓舞如含情。
千门竞扫明月色,万木都拆寒梅英。
天上风流忽尔在,人间险阻无不平。 (18)
上天忽降瑞雪,这令范仲淹喜不自禁,于是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喜雪诗。在他看来,片片雪花何其精美,如若含情,在瑞雪的滋润下,来年丰收有望,百姓可安居乐业,上苍如此眷顾,人世间还有什么艰难困苦不能克服呢?可见他对瑞雪的赞美,不是文人骚客的风花雪月,而反映了他对百姓利益的关心,当然也是其乐观心境的表达。
范仲淹向来主张为政简肃,不扰民,他曾说过:“天下欲以富利而弗夺也,欲以寿养而弗伤也,欲以固信而弗欺也,欲以安静而弗扰也。” (19) 在知邓州期间,他也贯彻了这一为政理念,如其诗句“此外更何事” (20) 、“庭中无事吏归早,野外有歌民意丰” (21) 、“列宿专城且自娱,清名善最即前途” (22) 等,表达的都是垂拱而治的政治主张。
范仲淹认为从政不应以显达为目的,而要以诚实不欺为宗旨。据《邵氏闻见录》记载,范公在知邓州期间,尝以“不欺”二字勉励邓州状元贾黯:
贾内翰黯以状元及第归邓州,范文正公为守,内翰谢文正曰:“某晚生,偶得科第,愿受教。”文正曰:“君不忧不显,惟‘不欺’二字,可终身行之。”内翰拜其言不忘,每语人曰:“吾得于范文正公者,平生用之不尽也。”呜呼!得文正公二字者,足以为一代之名臣矣。 (23)
所谓“不欺”是指为官要上不欺君,敢于直谏,下不欺民,以民为本,即以无私坦诚之心对待君主和百姓,做到忠君爱民。这是范仲淹一生从政经验的总结。
图23 位于邓州“百花洲”内的“花洲书院”,为范仲淹知邓州时所建
三、 百花洲与《岳阳楼记》
范仲淹一生喜畅游山水名胜,广交游。在邓州的政事之余,他亦寻山问水,尽显文人本色。庆历六年,他重修了邓州历史名胜百花洲,在《览秀亭诗》中,他记其事曰:
南阳有绝胜,城下百花洲。
谢公创危亭,屹在高城头。
尽览洲中秀,历历销人忧。
作诗刻金石,意垂千载休。
我来亭早坏,何以待英游?
试观荆棘繁,欲步瓦砾稠。
嗟嗟命良工,美材肆尔求。
曰基复曰构,落成会中秋。 (24)
范仲淹来邓州前,百花洲已荒废,但盛世江山,群英待游,岂能无胜迹?于是他命良工,索美材,重建佳园。百花洲落成之后,他登上园中的览秀亭,尽观迷人美景,心旷神怡。为分享他的喜悦,他特将百花洲绘制成图并赋诗一首寄给了恩师晏殊,其诗云:
穰下胜游少,此洲聊入诗。
百花争窈窕,一水自涟漪。
洁白怜翘鹭,优游羡戏龟。
阑干红屈曲,亭宇碧参差。
倒影澄波底,横烟落照时。
月明鱼竞跃,春静柳闲垂。
万竹排霜仗,千荷卷翠旗。
菊分潭上近,梅比汉南迟。
岸鹊依人喜,汀鸥不我疑。
彩丝穿石节,罗袜踏青期。
素发频来醉,沧浪减去思。
步随芳草远,歌逐画船移。
绘写求真赏,缄藏献已知。
相君那肯爱,家有凤皇池。 (25)
这首诗表达了对山水园林的喜爱,体现了传统文人精致典雅的审美情趣,是范仲淹山水诗的代表作。他后来在忆及百花洲时,仍有“芳洲名冠古南都,最惜尘埃一点无” (26) 的诗句,对百花洲赞不绝口。
范仲淹一生敬业乐群,喜与同道好友诗酒唱和,广交游。他在西北前线御边时就有“引退丘园,咏歌太平” (27) 的想法,如今的轻松岁月,又怎能不“优游款嘉宾” (28) 呢?故在知邓州期间,他与各方文人雅士时常高酒诗会,风雅酬唱,乐此不疲。其《中元夜百花洲作》云:
南阳太守清狂发,未到中秋先赏月。
百花洲里夜忘归,绿梧无声露光滑。
天学碧海吐明珠,寒辉射空星斗疏。
西楼下看人间世,莹然都在青玉壶。
从来酷暑不可避,今夕凉生岂天意?
一笛吹销万里云,主人高歌客大醉。
客醉起舞逐我歌,弗舞弗歌如老何? (29)
中元之夜,百花洲里,月凉如水,笛声悠扬。夜阑酒酣之际,主客且歌且舞,聊发少年轻狂。其《览秀亭诗》亦云:“开樽揖明月,席上皆应刘。敏速迭唱和,醺酣争献酬。” (30) 可见在随后的中秋之夜,范仲淹又宴宾客于百花洲,月明之夜,高士雅集,醺酣之际,宾主才思敏捷,飞诗传诵,其乐融融。
与宋夏战争时期的戎马倥偬和庆历新政时期的日夜操劳相比,范仲淹在地方为宦是相对悠闲的,加之远离了政治纷争,身心自由。故在邓州的闲适岁月中,他“公余更励经邦业” (31) ,于是又迎来了一次创作高峰。在这三年时间里,他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文,其中以写于庆历六年九月的《岳阳楼记》最为著名。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同年好友滕宗谅之邀而写的一篇记文。滕宗谅于庆历四年二月因“公使钱案”被贬知岳州 (32) ,在岳州任上,滕宗谅为洗刷罪名而励精图治,将岳州治理得百废俱兴、政通人和。庆历五年春,他主持重修了历史名胜岳阳楼,为纪念此盛事,他派人请范仲淹作记,范仲淹欣然命笔,于是写下了千古绝唱《岳阳楼记》,表达了“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境界,“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道德操守,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3) 的广阔胸怀。
庆历八年春,朝廷本想调任范仲淹知荆南府,但因其为政清廉,政平讼理,颇有治绩,深得民心,故“邓人爱之,遮使者请留” (34) ,他自己也愿留任,于是朝廷从其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