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利于充分发挥云南中小学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有利于充分发挥云南中小学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得综合性、实践性课程。”[4]对于语文课程的教学来说,既要教会学生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同时语文课程还需发挥其育人的作用。语文课程中体现出来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于学生的情感世界、心灵世界具有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既要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具体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传统美德、美好的情感、做人做事的道理等内容。这些内容通过文质兼美的课文以及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应充分运用形象感染、情感体验、文化熏陶等形式来发挥语文课程的作用,不断地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语文课程在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5]语文课程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充分发挥这一阵地的作用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是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基础。正确的民族观念具体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多元一体的观念。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共同体。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既强调多元更强调统一,统一是多元一体的核心要素。

二是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意识,即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各民族是相互依存、守望相助的关系。

三是牢固树立“五个认同”意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6]语文教材是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的载体,深入挖掘教材中有利于铸牢正确的民族观念的素材,将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驿路梨花》这篇课文记叙了“我”与老余在哀牢山南段的深山中一间小屋留宿一天后的经历,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叙述了瑶族老人、哈尼族小姑娘和解放军的故事,深刻表现了各族人民之间团结互助的深厚情谊,也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和各族人民之间团结互助情谊,同时也表现了助人为乐时代精神。学习这一篇课文,有助于学生树立“三个离不开”意识。

(二)帮助学生从情感上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

语文课程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语文教材里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作家在创作的时候遵循“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的规律,情动在前,辞发在后。作者先有了情感以后再用文字表达出来,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是饱含真情实感的文章。读者在读这些作品的时候遵循“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的规律,通过阅读文辞体会到作者的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蕴藏在形象里的,因此就需要读者在感悟形象、品味语言的基础上来体会作品的感情。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体会作品的感情,使学生在情感领域发生积极的变化。

勐腊县第一小学的一位语文教师在《难忘的泼水节》课文的教学中,把体会傣族人民和周恩来总理的深厚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利用富有感情的朗读和品词品句的方式来突破这一教学重点。学生通过“美美的读”和“美美的品”这两个教学环节,体会到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成功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并突破了教学重点。教师在总结时是这样说的:“同学们,周总理工作很忙,他为什么还要抽空来与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呢?因为他心里想着傣族人民,因为他和我们心连心,虽然我们属于不同的民族,但我们都是一家人,我们都是中国人。”教师的总结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有利于学生在情感上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教师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表演体验等手段,触动学生情感,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和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使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对客观世界的领悟。如此,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能得到有效统一,语文课堂才能够焕发出勃勃的生命活力,才能够闪耀动人的魅力。”[7]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师把情感体验作为教学的重点,不仅体会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情感,还深化了体验、升华了情感,使学生在情感上获得“中华民族是一家”的体会,这种体会甚至可以用根深蒂固这个词来形容。由此可见,语文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从情感上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总之,在云南中小学语文课程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体现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语文课程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的特点,相比其他课程,语文课程更容易影响学生的心灵。语文课程通过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以及审美实践潜移默化地加强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增强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坚持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有助于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方向的正确定位,有助于语文价值的最终实现。”[8]在语文课程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语文课程育人功能的具体体现,有助于语文课程人文价值最终实现,在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的同时,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