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分类

一、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分类

语文教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大量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选入到语文教材中,以初中语文教材为例,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总共编排了238篇课文,体现传统文化的课文有126篇,占53%。“围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求,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主题,注重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中华人文精神;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9]2022年版新课标的要求是通过一篇篇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来体现的。常兆玉先生在《中国传统文化要略》一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举要”进行了这样的分类:儒家经学、诸子百家、义理之学、史学论著、古典文学、科学技术[10]根据语文教材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常兆玉先生的分类,我们把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分为:儒家经典、诸子经典、史学经典、文学经典、传统艺术、科技文化等类别。

(一)儒学经典

主要是呈现儒家经典的课文,具体包括《〈论语〉十二章》《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鱼我所欲也》等课文。《〈论语〉十二章》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的十二条语录,思想深刻,富有哲理,语言简练、生动传神。“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君子文化,要成为君子有很多的条件,其中有一条就是“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恼怒。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省,替别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诚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这一段话涉及了中国古代的几种文化?一是躬亲反省的文化。这是儒家为己之学的重要活动,也是成为君子的一个必备条件。二是“忠”文化。“忠”既体现在对国家君王的忠诚,又体现在对自己所属的小集体的忠诚;既体现在对职业事业的忠诚,也体现在为别人做事时的忠诚。三是诚信文化。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儒家提倡“五常”(仁、义、礼、智、信),作为人的普遍性的道德规范,《三字经》里讲: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五常”作为精神信念与行为规范是儒家伦理思想的一个核心,也是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思是: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样的穷困清苦,颜回也不改变他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在这段话里孔子用两个“贤哉,回也!”高度赞扬了颜回的品德,这种品德就是安贫乐道。安贫乐道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条正心修身之路,安贫不是目的,乐道才是关键。“安贫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修炼心智,乐道则有助于我们坚定理想和信念,安贫乐道所表达的是人穷而心不穷,便不是真正的贫穷。一个人物质上贫穷并不可怕,但一定不要使自己心理贫穷,心理贫穷才是真正的可悲。”[1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这一段话表现了儒家的义利观。儒家并不反对人们去追求富贵等利益,只是要求人们以仁义为前提去获取富贵等利益。这种先义后利、重义轻利的思想对中华民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促使中华民族积极向善,以义制利。《富贵不能淫》论述了大丈夫的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意思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只有心怀仁德,践行礼义,才能成为大丈夫。其二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自己的道路上,这也就是孟子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原则,这也是成为大丈夫的必备条件。

(二)诸子经典

主要是呈现诸子百家经典著作的课文。主要有《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愚公移山》《庄子》二则等课文。《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讲述了丁家打了一口井,不必像以前那样专门要安排一个人去打水了,这样就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打井得到了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的故事。《穿井得一人》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不可轻信谣言,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只有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文章讲述了愚公带领子孙不畏艰险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将山挪走的故事。这则故事告诉人们要树雄心、立大志、发大愿,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一代人干不完的事几代人干,几代人干不完的事,凭借“子子孙孙天穷匮也”,终有一天是可以干成的,这些都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具体体现。文章还体现了“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的思想。愚公确定了宏大的目标后,就开始付诸行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正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12]愚公从细节入手,从简单开始叩石垦壤,一箕畚一箕畚地运土石,一年四季坚持不懈,操蛇之神害怕他不停止,才报告天帝,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才把两座山搬走,正是这种“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的精神感动了天帝,天帝才命夸娥氏二子搬走两座大山。《北冥有鱼》选自《庄子》。课文描述了神奇莫测的鲲鹏的形象,以及大鹏向南迁徙到南海要“去以六月息者也”的故事。告诉我们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均有所“待”的道理。大鹏虽然飞到了九万里的高空还是受到了风的限制,并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那些山野中的野马、尘埃,空气中的生物,都是由于风的运动而运动,与鲲鹏相比,它们实在是太渺小了,它们要能够动起来,依然要有所凭借,要有所待,显然它们也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这篇文章,思想深刻,想象雄奇瑰丽。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既可以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又可以感受到中华经典的无穷魅力。

(三)史学经典

主要是指呈现史学经典著作的课文。《孙权劝学》《周亚夫军细柳》《唐雎不辱使命》《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这类课文的代表。《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课文叙述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努力学习并有了惊人的进步,当鲁肃再见到吕蒙时感叹吕蒙的进步,并与他结为好友的故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看这篇课文。从吕蒙的角变来看,不能随便找借口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知错就改。从孙权的角度来看,劝人要讲究策略和方法,现身说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从鲁肃角度来看,要与优秀的、上进的人交朋友,不要以老眼光看待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这篇课文对学生的学习和思想都有积极的影响。《周亚夫军细柳》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讲述了周亚夫驻扎在细柳营时汉文帝刘恒去慰问的故事。通过汉文帝在细柳营的遭遇,表现了周亚夫忠于职守和不卑不亢的品格,同时也体现出汉文帝的深明大义和知人善任,强调了制度的价值。《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讲述了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终于折服秦国、保存国家、完成使命的故事。文章塑造了一个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的形象。这一段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的骗局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没有达到目的,于是进一步用战争进行恐吓,极力描绘天子之怒的可怕场景,对此唐雎敢于斗争,以“士之怒”进行反击,并举了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说道: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拔剑而起,准备跟秦王拼命,秦王被吓得变了脸色,直身而跪,赶紧向唐雎道歉,唐雎赢得了这场斗争。2021年3月7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充分运用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初心使命,不断增强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做到在复杂形势面前不迷航、在艰巨斗争面前不退缩。”[13]这是对毛泽东同志斗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同志曾说:“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斗争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唐雎之所以拼死斗争,主要是为了国家的生存与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篇课文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文章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国君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文章塑造了邹忌这样一个头脑冷静、善于思考、实事求是、忠于职守、善于辞令、敢于进谏的谋士形象,也塑造了齐威王这样一个善于纳谏、知错能改、明智果断、大胆改革的贤君的形象。这篇课文还表现了中国古代的“讽谏”文化。讽谏是指下级对上级,不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言语规劝,使其改正错误的一种劝谏方法。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14]这一段是课文的中心部分。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一针见血,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15]

(四)文学经典

指选入语文教材的历代文学名篇。部编版语文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部编版语文教材增加了古诗文的数量。“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年级12册共选古诗文124篇,占所有篇目的30%,比原来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个年级20篇。”“初中古诗文125篇,占所有篇目的52.5%。”[16]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政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可以说,语文教材基本上囊括了历代文学名篇。“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造文倾向于经典性,减少了一些未经沉淀的时文,外国选文的比例也有所降低。”[17]小学语文教材还增加了《日积月累》栏目,加大了古诗词积累的力度,还编排了成语、歇后语等,在丰富学生语文积累的基础上,又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以七年级下册为例来具体分析,七年级下册的文学经典有《木兰诗》《卖油翁》《竹里馆》《春夜洛阳闻笛》《逢入京使》《晚春》《陋室铭》《爱莲说》《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活板》《泊秦淮》《贾生》《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约客》。《登幽州台歌》是作者陈子昂登临幽州台时有感而发创作的一首千古名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从时间的角度来抒怀。古人指燕昭王一类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未来像燕昭王一类的明君。两个不见相互映衬,表现出诗人对贤君明主的仰慕之情,也表露出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伤之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从空间的角度来抒怀。作者俯仰大地,天高地远、宇宙茫茫,在苍茫的天地间,作者感觉到自己无比的渺小,孤独感油然而生,不禁怆然涕下,表现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痛心情。短短的四句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阔的艺术画面,同时也塑造了一个怀才不遇、慷慨悲愤的诗人形象。“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18]《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时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描写了诗人在竹林里弹琴、长啸、独坐,与明月相伴的情境。在这样一个清净的世界,没有尘世的喧嚣,没有名利的羁绊,精神可以彻底的放松。虽然人不知,却有明月相伴,并不感到孤独。月光如水,涤荡胸怀,诗人在与自然对话,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惬意中,充分感悟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全诗用字造句、写景写人都平淡自然,仿佛信手拈来,写出了清幽的氛围与淡泊的心态,达到了“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的骈文铭文,文章层次分明,先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着从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等方面着笔,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以陋室比古圣贤的居室,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圣贤的志趣和抱负,暗示陋室不陋的原因。最后用孔子的话总结全文、画龙点睛,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地表现了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文章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韵味隽永,通过赞美陋室表达了一种不慕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描写了莲花的形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19]这一连串的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令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谩的风范,作出了有力的渲染。第二部分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性格进行了比较和品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20]文章以菊正衬、以牡丹反衬莲花之美,突出了莲花傲然而立、超凡脱俗的品质,含蓄而深远地表达了作者独善其身的生活态度,同时作者还将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这一主题得以加深,作者通过赞美莲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既是作者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部编版语文教材还把古典小说选入到了教材中,《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刘姥姥进大观园》《林教头风雨山神庙》《促织》是这类课文的代表。课外名著导读有:《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等名著。高中阶段要求学生阅读《红楼梦》。《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刻画了四类知识分子的形象。一类是热衷科举的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等,这些人的性格已经扭曲变态。第二类是做了官的知识分子。如王惠、汤知县等,这类人的特点是贪污受贿,竭尽全力往上爬。第三类是表面上不愿参加科举考试,不愿做官的假名士。如娄三、娄四公子。这些人内心深处是渴望通过科举进入官场的,只是多次碰壁以后转而清高起来,其实这些人都是没有真才实学的人。第四类是作者理想中的读书人形象。这些人真正的远离科举、远离功名,代表人物是王冕、杜少卿,他们都是人格健全的读书人。通过描绘这幅士林的“群丑图”,展现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伤害,作者清楚地表明了自己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在阅读《西游记》的过程中,学生会受到主题思想的熏陶感染。作品的主题有二:

一是个人自由和社会意志应该统一起来。作品既肯定了个性自由的价值,又认为个人的自由应该与社会的意志紧密结合起来。观世音菩萨对孙悟空使用了紧箍咒,其目的不是将孙悟空置于死地,而是在对其限制的前提下,利用孙悟空的长处来造福人类。

二是隐喻人必须经过千辛万苦才能获得成功,这主要体现在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修成正果的故事上。这两个主题思想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红楼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的百科全书。从《红楼梦》涉及生活内容来看,诗词曲赋、音乐绘画、书法尺牍、灯谜联额、曲艺杂技、酒令笑话、禽畜花木、园林建造、服装摆设、医药养生、饮食起居等都有极其生动细致的描绘,学生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会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感染,增强文化自信。

(五)传统艺术

指表现中国丰厚博大的传统艺术的课文。《核舟记》《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山水画的意境》《中国建筑的特征》是这些课文的代表。《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奇人王叔运把一个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动表现出了苏轼泛舟赤壁的场景,令人惊叹。清代诗人陆次云在《古今文绘》中说:“刻核舟者神于技,记核舟者神于文。摩拟人物于纤微,意态神情毕出,何异道子写生?君曰:‘技亦灵怪矣哉!’余曰:‘文亦灵怪甚矣!’”[21]陆次云既高度评价王叔远的神奇技艺,也高度地评价了作者的写作技艺。这一篇课文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雕刻艺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的高度赞扬。《中国石拱桥》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以及不朽的艺术价值。作者是这么介绍赵州桥的: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约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是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22]在这一段文字里作者先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接着引用张嘉贞的评价说明赵州桥施工技术的巧妙绝伦,再具体说明大拱、小拱、拱圈、结构、雕刻等情况,赞美了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创作的一篇说明文。作者牢牢抓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的特征进行介绍,“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23]图画美是园林意境的具体体现。“园林的意境与诗歌、绘画的意境不同。诗歌、绘画的意境是借助语言或线条、色彩,而园林的意境则借助于实物构成。但是园林和诗境、画境在美学上有共同之处。这共同之处就是境生于象外。”[24]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具体体现在建筑、假山、池沼、树木、花墙、廊子、门窗等具体的实物上。“苏州园林的伟大,在于以有限之空间为无限之创造,集中体现着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永恒追求,寄托着中国文人寄情山水的旷世幽怀。”[25]《山水画的意境》是李可染先生创作的一篇关于山水画意境的文艺论文。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了文章的主要观点: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作者提出观点之后阐述了意境是什么,什么是意境?笔者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在这个部分作者引用了李白和毛主席的诗句具体阐述了意境的内涵,接着分析了怎样才能获得意境,作者认为对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并论述了意境与意匠的关系。意境是作者要表现的思想感情,意匠是表现意境所使用的技法手段。要画好一幅山水画既要关注意境,也要关注意匠,把意境与意匠紧密结合起来。学习这篇课文,有利于深入地了解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增强文化自信。

总而言之,部编版语文教材很好地呈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出师表》,既承载了中华文化的“忠”文化,又承载了中华文化中的“知遇之恩”文化;既承载了中华文化中的“尚贤”文化,又承载了中华文化中的“贵士”的文化。《司马光砸缸》这篇文章既承载了中华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文化,又承载了中华文化中“变通”的文化。《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既承载了中华文化中的爱国情怀,又承载了中华文化中顾全大局、以大局为重的思想;既体现了中华文化中“辩士”文化,又体现了中华文化中有勇有谋的思想。《岳阳楼记》承载的中华文化主要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居”的忧国忧民情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当意识和奉献精神。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古诗文。传播中华文化的主要渠道是中小学语文课堂,2022年版新课标也强调:“语文课程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26]语文课程属于母语教育的范畴,而母语是文化的载体,因而中小学语文教学其实也是一种文化教育。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在语文课程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要充分发挥这些课文的作用,在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进而产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