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路径
(一)在体会主旨的过程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影响的主要是文章的“意”。“意在文中的存在是复杂的,浅白地说,意就是文学表现的思想和感情。”[12]文章表现的思想和感情我们统一称之为主旨,主旨是文章的灵魂,也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核心材料。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旨的作用。在教学《百合花》这篇课文时,教师要深入地挖掘文章的主旨。《百合花》讲述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记叙了小通信员与新媳妇围绕借被、牺牲、献被等情节所发生的感人故事。小说主要刻画了新媳妇和小通信员的形象,通过这两个形象表现了以下主题:歌颂了通信员和新媳妇为了革命甘愿牺牲自己一切的高尚品德;赞美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赞美了同志之间纯洁真挚的感情;赞美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对革命文化认同。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基础。
在阅读教学中,相当一部分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关注点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知识,二是技能,三是分数。前段时间,笔者到一线去听一位教师讲授《岳阳楼记》,总共三课时,第一课、第二课时都在串讲,重点放在实词、虚词、文意疏通上。第三课时教学生把文章的主旨记下来后,直接叫学生做题,试卷由实词题、虚词题、翻译题、主旨题构成,主旨题的答案就是刚才教师要求记下的笔记,第三课时就是在强化第一课、第二课时所讲授的内容。很明显,这位教师所追求的是知识、技能、考试。关注知识、技能、考试本没有错,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试的压力下,语文教师追求分数也是可以理解的,会考试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但问题在于,语文教师把知识、技能、考试当成了阅读课堂的全部,这就造成了一个可怕的后果: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被消解得无影无踪,语文变成了纯粹的工具,文化所具有的构建共同精神家园的功能被消解,导致语文课丧失了灵魂,只剩工具的骨架。于漪老师说:“没有民族文化的根底,语言文字只在浅层上漂浮,学生的语言水平难以真正提高。”这就说明语文课堂离开了文化会造成两个方面的后果:一方面学生的语文水平难以提高,另一方面造成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漠视,无法产生对民族文化的归属感。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一方面关注知识、技能、分数等工具性的成分,另一方面关注课文所承载的文化,积极用民族文化建构共同的精神家园,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千秋万代地传下去。2022年版新课标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3]人文性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像《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文化层面可挖掘的东西很多,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国忧民情怀。这种胸怀天下、舍身忘我、积极进取的精神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应该带领学生继承和发扬。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基础。
通过文章的主旨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深入理解和体会文章主旨的过程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意必须由接受者来理解品味,接受者的姿态进入作品成为文章意的补充,这种补充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资源,影响着意的具体内涵。”[14]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意”的生成必须发挥接受者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接受者的体验和理解来生成作品的“意”,在理解体验的过程中也实现了“意”的教育价值。把握作品的“意”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文学的欣赏性接受,也就是读者通过文学文本的物化媒介即文学语言的识读,运用想象将文本的语言符号转化为意象,获得对文学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产生情感内容”。[15]由此可见,文本的意隐藏于文本的语言和形象的深处,必须经过一个体验的过程才能挖掘出作品的主旨。这个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复活。让学生接触文本、阅读文本,在阅读的过程中把语言所描绘的“象”在脑海里面呈现出来。这就需要再造想象的参与,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等提示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我们在阅读曹雪芹的《红楼梦》时,阅读完关于林黛玉的文字描述,我们就可以想象出林黛玉的形象,这就是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解读文本的关键一步,涵泳语言后,要带领学生根据语言的描绘在脑海中建构一个“象”,能不能建构这个“象”,是学生是否读懂文本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文章美感的一个重要体现。能否在想象中呈现这个“象”,还需要阅读者有一个审美的心胸。《画山水序》:“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是以轩辕、尧、孔、广成、大隗、许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之游焉。又称仁者之乐焉。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16]在这里宗炳提出了“贤者澄怀味象”的命题,就是说,贤者不以功利的、实用的眼光进行审美观照,而是用审美的眼光来观照“象”,从而获得一种审美愉悦。审美观照有个前提:审美主体要有一个审美心胸,老子提出了“涤除玄鉴”的理论。“涤除玄鉴,能无疵乎?”涤除就是洗去尘垢,只有洗去各种主观意念和主观偏见,才能实现对道的观照。庄子发展了老子的这个观点,提出了“心斋”“坐忘”的理论,要排除功利目的的束缚,使心灵获得一个虚空自由的境界。宗炳的观点就是对老庄理论的发展。通过前面的接触语言、沉浸语言的阶段,根据语言的描绘,我们眼前呈现出来一个个的意象,呈现出意象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还要对意象进行体味,就是对意象进行澄怀味象,就是在一种虚静空明的心境下,对意象进行玩味品鉴,这是阅读教学的关键一步。
在教学《百合花》时,应让学生根据语言的描绘再现并复活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在复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参与进去对形象进行二度创作,既深入地理解了文本,体会了二度创作的快乐,同时又受到人物形象以及精神熏陶感染。新媳妇身上淳朴、美丽、圣洁以及对子弟兵深厚的情谊会熏陶感染学生。通讯员身上憨厚、腼腆、勇敢、关心百姓、关心同志、忠于革命、热爱生活的精神也会熏陶感染学生。总之,在复活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又会受到形象身上所体现的精神的感染,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同,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基础。
二是填充。文学作品使用描述性的语言造成了意义不确定和意义空白,使作品呈现一种开放的结构,这种开放的结构就是召唤结构。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去填充文本的空白。老子认为,宇宙都是“有”和“无”的统一,任何事物都不能只有“有”,而没有“无”,“有”好理解,“无”很多人以为是无用的,其实“无”是有大用的。老子曾说:“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意思是说天地之间就像风箱一样,充满了虚空,但不会穷竭,越是排除,它风量越大。看似无,实则里面充满了气,只是我们看不见而已。有气就有流动,就有运化,有流动有运化就会有生命。房子里面是空的,空就是无,正是因为空,里面才可以住人,所以“无”体现了“道”的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17]在老子理论的启发下,“有无相生”“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原则,被广泛运用于各艺术门类,画家把“无”称为“留白”、书法家称为“飞白”、音乐家称为“煞声”。好的文章都留有空白。明朝诗论家陆时雍说:“诗不患无言,而患言不尽。”这已说明了留白的重要性。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四句诗就包含了很多空白:松树有多高?童子有多大?哪个问童子?采什么药?山有多高?什么山?云有多深……这些空白召唤读者去填充,读者也乐于去填充,如果作品写得太实了,没有任何想象的空间,读起来必定索然无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带领学生品味语言,并填充语言背后的空白,这个过程就是“有无相生”的过程。在填充过程中获得深层次的阅读体验,进而获得阅读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18]
这是《百合花》课文内容的一部分,省略号省略的内容就应该让学生发挥想象去填充,想象通讯员牺牲的惨烈与悲壮,在想象过程中既体会到了文章的主旨,也受到通讯员身上为了老百姓舍生忘死的精神的熏陶感染。
三是理解。加达默尔说:“如果某个东西不仅被经历过,而且它的经历存在还获得一种使自身继续存在的特征,那么这种东西就属于经验。”加达默尔认为只有经历过并发现对象的意义,才会变成主体的经验。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主旨,只有获得理解、认同,才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影响。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忽略了情感主旨的体验,即使带领学生关注情感、主旨,也忽略了对情感、主旨的体验,这些做法,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体验情感、主旨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教师应给出让学生体验情感、主旨的时间。体验情感、主旨在前,抒发感受在后。学生体验了情感、主旨以后,应提供学生抒发情感、主旨的舞台,可以采用三种方式让学生抒发感情。第一,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二,让学生把体验到的感情讲出来;第三,让学生把体验到的感情写出来。这三种方式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情感的理解,另一方面又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把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深入体会了文章主旨后,教师应开展一些阅读活动来深化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以《百合花》为例,可设计这样的活动:请为通讯员撰写一副挽联或者撰写墓志铭。通过这样的活动,既深化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增强了对革命文化的认同。
(二)在多重对话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阅读在本质上就是对话,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师生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在对话中,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1.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学生与语文进行亲密的接触。语文的载体就是课文,因此,让学生与课文进行亲密的接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要求。语文课程是实践性的课程。阅读教学就应该让学生读(实践),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与文本对话是层层递进的一个过程,学生与《百合花》进行对话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学生阅读完《百合花》后要能在整体上把握《百合花》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是与文本对话的第一步,也是深入对话的基础。第二个层次是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百合花》主要塑造了小通讯员、新媳妇和“我”的形象,要在对话的过程中把握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以小通讯员为例,小通讯员是一个憨厚、腼腆、关心同志、忠于人民、热爱生活、英勇无畏的人。第三个层次是把握主旨。《百合花》这篇小说既歌颂了人情美、人性美,又歌颂了军民鱼水情;既歌颂了纯洁的战友情谊,又歌颂了革命者英勇无畏的精神。第四层次是把握言语形式。言语形式主要指小说的手法、结构和语言。以语言为例,《百合花》的语言极富表现力。当担架队员抬着小通讯员进来时新媳妇“啊”了一声,这个“啊”形象地写出了新媳妇吃惊的心理状态。当担架队员陈述了通讯员牺牲的原因时,新媳妇又短促了“啊”了一声,这个“啊”字形象地写出了新媳妇震惊、感动、痛惜等心理状态。在与文本多层次的对话中,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感知力、理解力、鉴赏力、评价力,也在对话的过程中受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感染,增强对革命文化的认同,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基础。
2.学生与学生对话
“所谓‘生生对话’,即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它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课改思想的重要方面,学生的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才是课改的终极目标,因此加强生生对话对培养学生语文多方面能力、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9]学生在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后,会产生属于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有了阅读体验后就有言说的欲望,把自己的阅读体验与同学进行交流,既有利于深化学生体验和理解,也有利于学生获得阅读的成就感。当学生在阅读中遇到问题自己又无法解决时,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教学《百合花》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以“百合花”为题?这一问题是学生个体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时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感染,增强对革命文化的认同。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既有利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也在对话的过程中增强了对革命文化的认同,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基础。
3.学生与教师对话
“师生之间的教学对话,是师生互相理解的过程,也是师生自我理解的过程。这个对话,旨在学生个体之间、师生之间的视野融合。这个对话的有效性前提,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落实。否则,这个对话就会显现为教师话语对学生话语的控制,学生话语仅仅是对教师话语的简单追随与机械认同,这样的对话是披着对话外衣的灌输,是伪对话。真正意义上的师生间教学对话,是一种显性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既要将自己的思考与感受呈现给对方,努力对对方产生影响,得到认同,又要开放自己的视野、甄别、接纳对方的思考与认识,进而促成视野拓宽、延展。”[20]师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后,都会产生属于自己的阅读体验,这时师生之间进行对话,既可以交流彼此的阅读体验,又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在师生对话中充当“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化体验,又可以纠正学生错误的观点和想法。
《百合花》的教学片段:
生:我觉得小通讯员是一个勇敢的人。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生:我是从“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看出来的。
师:这个地方用了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呢?请你发挥想象进行填充。
生:我看到了小通讯员被炸飞了,我看到了鲜红的血在流,我听到了他的呻吟声和人们的喊叫声。
师:很好!你想象得很合理,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一些空白的地方,这些地方就需要我们通过想象来填充。确实,通过文字和我们的想象,我们看到了一个英雄的形象,一个为了老百姓舍生忘死的英雄形象,从小通讯员的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个革命者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在这个片段中,师生之间进行了深入的对话。在对话中,充分发挥了教师“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体会了作品的内涵,在品味和想象中把握了人物形象的特点。特别是教师的最后一段话,既教给了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也深化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和理解,全面深入地把握了小通讯员的光辉形象。在对话过程中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增强对革命文化的认同,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基础。
4.师生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
教科书编者把某篇课文选入到语文教材肯定是有意图的。编者的意图主要体现在单元学习导语、单元学习任务以及课文的学习提示等内容上。因此,要根据编者的意图来确定对话的方向与内容。《百合花》的学习提示是这样写的:“《百合花》所讲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小说写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和‘我’到包扎所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以及此后发生的故事,表现了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阅读时注意那些感人的细节描写,如新媳妇发现重伤的是小通讯员,于是一针一针缝补他衣服上的破洞,后来又将自己新婚时的被子盖在了小通讯员的遗体上。想一想这篇战争题材的小说为何格外让人心动,重点把握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体会革命战争年代特有的崇高情操。”[21]学习提示告诉我们,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们要关注以下几个点:把握人物形象及其刻画手法;体会革命战争年代特有的高尚情操;体会让人心动的细节。仔细研读学习提示后,师生对话就有了内容与方向。比如体会革命战争年代特有的崇高情操,学生定会深入地与文本、同学、教师进行深入的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会受到革命战争年代特有的崇高情操的熏陶感染,进一步强化对革命文化的认同,进而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毛泽东填写了这首词,抒发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表达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阅读时注意领略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品味其中意象的活泼灵动、意境的丰盈深邃。要反复诵读,仔细揣摩,体会这首词炼字选词的精妙之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很多诗词都能引发我们对青春的思考,可以课外阅读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周恩来《赤光的宣言》、朱德《太行春感》、陈毅《赣南游击词》等,感受他们的情怀。背诵课文。”[22]这一学习提示告诉我们学习这首诗歌应该关注以下内容:体会毛主席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品味活泼灵动的意象;想象意境的丰盈深邃;在反复诵读中体会炼字选词的精妙;群文阅读无产阶级革命家思考青春的诗作,感受革命家的情怀;背诵全诗,丰富积累。其中,体会毛主席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以及群文阅读无产阶级革命家思考青春的诗作有利于学生真切的感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担当意识,有利于增强对革命领袖及革命文化的认同,增强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基础。
(三)在积极的体验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重视体验与感悟的生成与发展,是有其必要性的。其一,是实现教育‘以人为本’的需要。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丰富与发展个性化的体验与感悟,是培养具有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才能的根本措施。其二,体验和感悟是学习者自身的心理活动的产物,是学生主动探求的结果;学习是‘内省’的过程,体验与感悟正是这一原理的体现。体验是学生对于文本内容、作者思想、叙述人的目的介入,是学生与教材、作者、编者、教师对话的方式与成果,也可以说是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成长。学生阅读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的生成,是学生自我意识的唤醒,是学生主体意识的展现,是教师对学生自主意识的引导、激发与尊重。”[23]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离不开积极体验这一环节。“人文精神养成靠熏陶感染,而熏陶感染是主客体结合的产物,更是一个学生自己体验和感悟的过程,而要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更离不开学生切实地揣摩、体味、感受、体验和感悟等心理活动。”[24]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人文精神的养成是一个体验的过程,缺失这一过程,人文精神是没有办法养成的。另外,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的最好方式也是体验。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具体体现,应让学生在积极的体验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重体验手法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1.在品词品句中体验情感
2022年版新课标强调:“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了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25]中小学语文所选的篇目大部分都是历代的文学名篇,品味富于表现力语言,不仅能感受到语言的妙处,还能感受到作品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境。另外,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还积累了语言,感悟了语言,还为运用语言做了铺垫,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
刘勇老师在教学《行路难》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环节:
师:“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两句在句式结构上与全诗有些不大一致。要不,我们试着给改一下?
(生思考讨论)
师:有没有改好的?说说你是怎样改的?
生1:行路难啊行路难!多歧路兮今安在?
(师生大笑)
师:我觉得这同学改得不错,句式和前面一致,整齐得多。大家感觉怎么样?
老师也改了一下:路修远兮穷且艰,青天大道知何边。大家看一下是我改的好呢?还是原句好?
(生讨论、交流、思考)
生2:改句虽然形式上整齐了,意思也差不多,可是感觉语气和感情好像没有原句强烈。
师:不错,你从语气和感情方面发现问题,语感非常好,那谁能结合原句具体地说一说,为什么原句的语气和感情更强烈呢?
生3:请大家注意标点符号,前面用的两个感叹号,强烈地感叹行路之难,后面则用问号,有质问和诘责的味道。
(全班掌声)
师:多聪明啊,善于捕捉细节,从标点符号入手来感悟情感,还有谁要补充吗?
(生沉默)
师:大家可以从句式特征来体会表达效果的异同,这一点以前我们提过,回忆起来了吗?长句和短句的表达效果?
生4:短句字数少,简洁有力,长期字数多,适合表达比较复杂的内容。
师:你说得很好,我们再请一位同学对以上几位同学的发言,做一个系统的总结,完整的来说说为什么改句不及原句好?
生5:原诗不但运用了反复、反问的修辞手法,还注意到了短句的表达效果和标点符号的运用。这些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是一致的。
师:你说得很好,此时的李白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终于来到了君王侧,然而只如昙花一现般,还没来得及华美灿烂就凋谢结束了,他向苍天诘问: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朗读时语调先扬后抑,语速先快后慢,顿挫有致。
这个教学设计对学生的训练是多方面的。第一,通过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品味,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作者壮志难酬、慷慨悲歌的叹息之情,更容易把握主人公的形象特点。第二,学生运用标点符号、长句短句、反复反问的修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复习运用了相关语文知识,只有运用知识才能牢记知识,只有在课堂上运用语文知识来解决相关问题,才能使知识内化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进而活学活用,融会贯通。同时,用语文的知识来解决语文的问题,使语文课堂弥漫浓浓的语文味。第三,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语感是学生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和迅速领悟的能力。语感不仅包括对语言文字表面意义的了解,深层意义的领会,更重要的是能从这些意义中品味出其中的内涵,体会其中的感受。学生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对比、品味、感悟,不只理解语言表层的意思,还理解了深层的意蕴。并在这一过程中感悟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增强了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信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基础。体验作品情感的过程既是深入研读文本的过程,也是受到情态度价值观熏陶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充分利用这一过程。品词品句是体验情感的重要方式。教学《百合花》这一篇课文,可充分利用品词品句来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体会同志之间纯洁的感情时,可带领学生仔细品味这一句话:“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26]这句话很好地体现了同志之间纯洁的感情。特别是省略号让人回味无穷,省略号里既有感动,也有痛惜;既有尊敬,也有难过。体会军民之间纯洁的情谊时,可细细地品味“庄严而虔诚地”这一副词,这一副词写出了新媳妇对牺牲了的通讯员的深深敬意,也展现了新媳妇美好圣洁的心灵。当卫生员要把盖在通讯员身上的被子揭去时,新媳妇“劈手夺过背子”,“劈手”一词形象地写出了新媳妇准备用新被子为通讯员入殓时那种果断刚毅、不容商量的态度,也体现出了纯洁的军民鱼水情,在品问品句中既体会了作品的感情,又在体会的过程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感染,增强了对革命文化的认同。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基础。
2.在填充文本空白的过程中体会感情
接受美学家伊塞尔认为,文学作品使用描述性的语言造成了意义不确定和意义空白,使作品呈现一种开放的结构,这种开放的结构就是召唤后构,[27]这种结构呼唤读者参与进来发挥想象填充空白。在填充文本空白的过程中生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又受到了作品的熏陶感染。王崧舟老师在教学《长相思》的时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这个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使学生能够走进文字,走进文字背后所营造的意象,只有学生眼前或头脑中闪现出一幅一幅的画面,才说明学生进入了作品的情境。这个环节是感悟诗歌美感的重要环节,没有这个环节,学生就感悟不到诗歌的美。易学家王弼认为,解卦有三个过程,先看卦辞,再看卦象,然后通过卦象来断卦意。这个由“言”到“象”,再由“象”到“意”的过程,也适合解读诗歌。由语言到意象,这个过程需要创造想象的参与。王老师带领学生想象家乡的情境属于创造想象,也就是带领学生对召唤结构的填充,其作用有三,第一,通过家乡景象来反衬征途的景象,突出征途景象的艰苦和孤寂。第二,通过这个想象更能体悟到诗人思家的情感。第三,学生通过想象,创造出了很多美丽的图景,这个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邓稼先》这篇课文时,可要求学生结合文本内容想象邓稼先在罗布泊工作的情景,想象的过程也是填充文本空白的过程,在想象过程中,既体会到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极端艰苦,又体会到了邓稼先在原子弹研制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更体会到了邓稼先热爱祖国、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热爱祖国、为国奉献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基础。在教学《老山界》这一篇课文时,可要求学生勾画描写山势险峻和行程艰难的语句,想象作者翻越老山界时的情景,在想象的过程中既体会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的精神,又感悟到了红军战士身上所体现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精神、长征精神是革命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填充文本空白的过程中,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又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3.在涵泳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涵泳一词,古已有之。“涵”是潜入水中,有沉潜之义;“泳”是游于水中,有游泳之义。涵泳是两个近义词组成的复词,本义应该是潜游。如西晋左思的《吴都赋》:“涵泳乎其中。”[28]谢灵运在《撰征赋》中写道:“羡轻魵之涵泳,观翔鸥之落啄。”[29]把潜游的意思加以引申,使之有了浸润、沉浸之意。如唐代韩愈在《禘祫议》写道:“臣生遭圣明,涵泳恩泽。”[30]明代宋濂的《送刘永泰还江西序》:“今幸遭逢有道之朝,登崇俊良,凡有血气者莫不涵泳歌舞于神化之中。”如果把读书比作在文字中游泳的话,我们就可以得出该词的比喻义,就是仔细读书,深入领会。宋代的朱熹说:“诗须是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又说:“看诗不须着意去分解,但是平平地涵泳自好。”在《答何叔京》这篇文章中,他这样写道:“‘倬彼云汉’则‘为章于天’矣,‘周王寿考’则‘何不作人’乎。此等语言自有个血脉流通处,但涵泳久之,自然见得条畅浃洽,不必多引外来道理言语,却壅滞却诗人话底意思也。周王既是寿考,岂不作成人材,此事已自分明,更着个‘倬彼云汉,为章于天’。唤起来,便愈见活泼泼地,此六义所谓‘兴’也。‘兴’乃兴起之意,凡言‘兴’者,皆当以此例观之。《易》以言不尽意而立象以尽意,盖亦如此。”[31]朱熹在这段话里强调“兴”,也就是立象以尽意,很多古诗词都是通过意象来表情达意,“因此读诗的人必须通过涵泳,把握活泼泼的意象,把握它内部的血脉流通”。[32]这样才能把握诗歌。如果引用外来道理观念,就会阻碍诗歌的血脉流通,进而妨碍对诗歌的鉴赏和把握。朱熹的理论也得到同时代的罗大经的认同。罗大经曾经说过,读诗要“胸次玲珑活络”,就是要通过把握诗歌的整体意象,使诗歌的血脉流通自如。
朱熹以后,涵泳成了接受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成了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一直到清代的曾国藩都对“涵泳”推崇备至。他说:“涵泳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善读书者,须视书,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庶可得之于意之表。”[33]他把读书时的反复诵读、品味形象比喻为春雨润花、清水溉稻、溪流濯足,其意就是要人们全身心地沉浸在语境里品味,感悟“庶可得之于意之表”。这样就可以把握诗歌的深层次的意蕴。
如上所述,很多名家都强调涵泳的重要性,但很少有人给涵泳下个定义。成远镜老师认为,“涵泳是接受主体对艺术作品进行审美体验的过程,是感知、想象、联想和理解等交替活跃的综合心理活动”。[34]涵泳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方法。“涵”是沉入的意思,“泳”是游泳的意思。涵泳的意思是说要沉入到文章中去游泳。也就是说要沉入文章,反复玩味和推敲以把握文章的深刻的内涵。学生在涵泳的过程中也会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感染。在涵泳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是在反复诵读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反复诵读是涵泳的一种有效方式。文本是由文字构成的,文字是抽象的东西,为了把握文字所建构的“象”以及“象”所呈现的“意”,这就需要反复诵读,在反复诵读中复活形象、因声求气。诵是背诵,读是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是中国古代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有效的方式,在阅读教学中也不例外,诵读是阅读教学的第一要义。巴金先生曾说:“从小读过不少散文,当时背得很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止》,读多了,读熟了,就能慢慢摸到文章的调子。”于漪老师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这些都突出强调朗读的重要作用。朗读是心、口、耳、眼等感官综合运用的一种学习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有利于感知内容、增强语感、体味情感、陶冶性情、健全人格。教学《黄河颂》这篇课文时可采用反复诵读的方式,在反复诵读中既感受了黄河的气势与魅力,又领悟了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基础。
二是在问题的指引下涵泳文本。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些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细节中去感悟品味,受到情感和价值观的熏陶感染,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教学《老山界》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本文主要写翻越老山界,为什么一开始要用大量的笔墨写瑶族大嫂的事情?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会深入研读相关段落,在仔细涵泳后,会体会到旧社会瑶族人民生活的艰难,也会体会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子弟兵,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这有利于增强对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共产党的认同,这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基础。
三是通过“改一改”的方式涵泳文本。对原文进行适当改变,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原文的妙处。这也是涵泳的一种有效方式。在教学《邓稼先》这一篇课文时,可通过“改一改”的方式体会原句的妙处。
原句: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精神与巨大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改句: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的挚友。他的精神与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骄傲。
学生在改句与原句的对比中会发现“敬爱的”“无私的”“巨大的”“永恒的”这些形容词很好地展现了邓稼先巨大的贡献和崇高的品质,也表现了“我”对邓稼先深深的敬意。学生在涵泳的过程中既培养了良好的语感,又受到了邓稼先精神品质的熏陶感染,有利于培养学生为国奉献的精神,这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