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族文化资源
云南是民族文化大省,具有多样化的民族文化资源,对于民族文化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应用,对于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一方面保护了民族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又使民族文化资源得到新的阐述,使民族文化资源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云南省是民族文化大省,各民族文化都蕴藏着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益成分,中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整理这些有益成分,使之作为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素材。白族把“棺材”称为“小房子”,意思是人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就住在小房子里面,这一称谓“表达了白族对死的乐观豁达的态度,白族人不惧死,认为死是人生的回归,因此他们把棺材这个汉语名词翻译为一个很亲切的白语词。”[28]这让我们想起“鼓盆而歌”的典故。鼓盆而歌出自《庄子·至乐》: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天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此也。”[29]从这段中可以看出来,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气聚集的结果,气息变化有了形体,形体变化有了生命,气散了生命也就消亡了,如今妻子安然地睡在天地之间这个大房子里得到了永远的宁静,这是值得庆贺的事。这表现了他对生死旷达乐观的态度。任继愈先生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中写道:“庄子站在道的立场上,以无情的彻底性,推出生死一样,死值得庆贺的结论,所以当他妻子死的时候,他竟然鼓盆而歌,认为妻子安然地睡在天地这个大房子里,得到了宁静。”[30]陈鼓应在《庄子今注今译》中指出:“庄子妻死,鼓盆而歌,忘却死亡之忧。”[31]从两位专家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庄子从道的立场出发,达到了“齐生死”的境界,自然就忘却了死亡之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白族和汉族对待死亡的态度是相通的,都表现出了旷达乐观的态度,都是中华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白族的《开天辟地》说,盘古、盘生两兄弟造天地。傣族的《英叭开天辟地》说,天地是天神英叭造的,他从自己身上搓下了汗泥,捏成了六根柱子和一头大象,将柱子放在大象背上,将大地放在六根柱子上,地才摆稳了。接着,他又用汗泥做了狮子、老虎、黄牛、大象等动物,放在天极四方,头顶巨石撑住天空,这才形成了天地。基诺族的《阿嫫腰白》说,远古时候没有天地,只有水,水凝成了冰,后来冰裂成两块,阿嫫腰白从中走出来,重的一块冰沉降变成地,轻的一块上升变成天,阿嫫腰白修地又补天,这就是宇宙天地的开始。”[32]这与汉族的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的神话是相通的。“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33]这里描写了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这与白族神话中的盘古盘生两兄弟造天地是相通的,这就可以说明白族与汉族有共同的祖先——盘古。《淮南子·览冥训》中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鑑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34]女娲不忍生灵受灾,于是炼五色石补好天空,斩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万灵始得以安居。傣族的《英叭开天辟地》也说,天神英叭用自己身上搓下的汗泥,捏成了六根柱子和一头大象,将柱子放在大象的背上,又将大地放在六根柱子上,地就稳了,英叭还用泥土造了很多凶猛的动物,这些动物撑住了天空,天地便形成了。傣族的创世神话与女娲补天有很相似的地方。基诺族的创世神话里也讲到阿嫫腰白这一女神,从冰块里走出来,然后修地补天。这与盘古开天地、女娲的神话极其相似,不管是傣族的神话还是基诺族的神话都是中华民族神话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傣族的史诗《召树屯》,描写了召树屯和婻诺娜忠贞的爱情,表现了傣族人民勤劳淳朴的性格特点。《召树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的“忠”文化,“忠”的理解应该宽泛,既有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一面,也有忠于职守忠于爱情的一面。这部作品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奋朴实。勤奋朴实既是傣族人民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藏族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的格萨尔王是一个惩恶扬善、传播文化、除暴安良、统一部落的英雄,这跟汉族的文化是相通的。降妖除魔让我们想起了《西游记》里的孙悟空,除暴安良让我们想起了《水浒传》里的英雄好汉。统一部落让我们想起了黄帝、秦始皇、隋文帝、康熙皇帝等人。所以,各民族的经典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这些民族文化资源,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云南中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云南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体现在各民族的经典作品及风俗习惯中,彝族的《劝善经》中写道:“要保证父母的衣食住行,尊重父母的观念,不顶撞和忤逆父母,勤劳勇敢创造美好生活,让父母放心,就是孝顺父母的重要方式。虐待父母的人会受到上天的严厉惩处,同时自身的子孙后代也不会成为贤良之人。”[35]从这里可以看出彝族文化也是崇尚孝道的。这跟汉族的孝道文化是相通的。彝族的劳动歌谣是这样唱的:“追麂子,扑麂子。敲石头,烧麂子。围拢来,作作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追麂子、扑麂子、烧麂子、吃麂子的场面,也表现了享受劳动成果时的喜悦心情。这与汉族的原始歌谣《弹歌》是相通的。《弹歌》写道:“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仅仅用了八个字就写出了打猎的整个过程,先砍竹子,然后把竹子做成了箭,带着箭去打猎,追逐猎物,尘土飞扬,最后追到了猎物。这两首作品都写出了打猎时的热烈场景,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精神。
景颇族的劳动歌写道:“背上饭包与盐巴,背上水筒和筒帕,寨子里的小伙子们哟,大家一起砍地去吧,不会甩斧头,就去看看水牛甩尾巴。不会砍大树,就学树虫咬断树枝丫。见草砍草,贝刺砍刺,遇见石头撬掉它。”[36]这首劳动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颇族群众“砍地”的劳动场面,表现了积极乐观的劳动精神。这与《诗经·周南·芣苢》有相通的地方:“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37]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女子们采车前子的过程,既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也表现了他们在劳动过程中的愉悦心情。总之,这两首劳动诗都表现了中华民族勤劳的美德,都是中华文化的具体体现。瑶族的神话《伏羲与女娲》说,雷公为了报复张天师,发大水要毁灭人类,伏羲和女娲因为藏在葫芦中幸免于难,后来他们成为夫妻,生下了一团肉,把肉散落在四方之后,就形成了汉族、瑶族、苗族和壮族。[38]这跟汉族的神话一脉相承的。追根溯源,我们各族人民都有共同的祖宗,这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哈尼族流传的俗话是这么说的:路上遇着一锅烟,家里进来一杯茶,木头板凳宽宽坐,豆豉烤汤待客人,修桥补路抢着干,清理路障积阴德,起房盖屋众人帮,邻里纠纷不记仇。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和谐”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39]哈尼族的俗语既是哈尼族的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