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小学语文课程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原则

第二节 云南中小学语文课程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原则

首先,有利于更新云南各地区语文教师的理念,解决教师们思想上的困惑。一线的中小学语文教师,特别是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师已经意识到语文课程在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并在语文课程中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活动。但仍有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把语文学习和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割裂开来,这就违背了语文德育的规律,把握不好可能会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语文与政治教育相比,后者是以理性的、抽象的内容为主,而前者是以感性的、形象的内容为主。”[12]正是因为语文德育的内隐性、情感性、形象性,所以其方式往往是含蓄的。语文的德育和政治的德育,虽然目标是一致的,但方式却各不相同。在语文课程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属于语文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理应遵循语文德育的规律。

其次,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教育原则要规定教学过程的一切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原则是反映语文教育规律,用于指导语文教学实践的基本法则。[13]在云南中小学语文课程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既要遵循德育的一般原则,又要遵循语文德育的独特原则。结合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路径及语文德育的独特规律,概括提炼出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教学原则是在语文课程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践基础。先有教学原则,后有实践路径,实践路径才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最后,有利于实现语文素养和语文德育的双丰收。把语文素养和语文德育紧密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又加强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语文素养和语文德育的双丰收。“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4]于漪老师认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应该统一起来。语文课程是工具性的课程,语文既是学习和工作的工具,又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这就把‘文化大革命’中语文课名存实亡,或与政治课拼成政文课,与唱样板戏拼成革命文艺课的怪现象,从根本上廓清,还语文学科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本来面目。”[15]于漪老师认为,仅仅把语文课程看成是工具性的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人文价值。“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运用学科,应该是语文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16]于漪老师还认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不可分割的,应该统一起来。“汉语和其他民族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统一体的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17]因此,应该把教文和育人紧密结合起来,既教文,又育人,把思想教育渗透在语文训练之中,使学生的思想水平和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均获得提高。在语文课程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具体体现,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又加强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课例研修和访谈的基础上,我们提炼总结出了在语文课程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