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作教学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路径
(一)围绕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写作主题,创设丰富多彩的写作情境
在写作实践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需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写作情境。创设丰富多彩的写作情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人所从事的一切活动背后都有动机的作用,人都是在动机支配下活动的,“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该活动指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48]动机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功就是激发功能,动机能激发个体产生某种活动,如饥饿者对食物、干渴者对水特别敏感,会引起他们的寻觅活动,这根源于动机的支配。引起动机有两个条件:一个是内在条件;一个是外在条件。内在条件主要指需要,“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和群体对其生存发展条件所表现出来的依赖状态。”具体来说,就是个体因缺乏而引起的内部紧张状态和不舒服感,需要会使人产生欲望和动力。外在条件主要指能引起个体动机并激发个体内在需求的外在刺激,统称为诱因。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是写作教学的重要一环。写作动机明确学生对写作有浓厚的兴趣,在写作过程中信心十足,易于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优秀文章,也容易体会到写作的乐趣并获得成就感。写作动机不明确的学生把写作当成一件苦差事,具体表现为愁眉不展、无动于衷、叫苦不迭、无从下笔。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在写作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呢?情境作文是激发学生写作动机的有效途径,情境具有情感诱发功能,在具体情境的诱发刺激下学生的情感会被调动起来,而情感是写作的内部动力,“情动于衷而溢于外”,有了情感体验才会有表达的冲动和需要,学生有了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自然下笔千言,内容具体,情感真挚。有位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创设了这样的游戏情境: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把一个同学的眼睛蒙上,叫这个同学去圆圈里画上人的五官,画的同学把眼睛、鼻子画到了圆圈外,同学们哄堂大笑,整个过程同学们都兴趣盎然。这时,教师就布置了写作任务: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请写下来。在这个情境中学生有了观察,有了体验,有了情感,因而也就有话可说,有情可抒。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认为,人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49]写作是自我实现的有效组成部分,而情境作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需要。其次,有利于学生表达真情实感。2022年版新课标强调:“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50]“引导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51]真语文的倡导者王旭明也认为,写真话就是要尊重事实,不假、不装、不虚、不大、不空。这些表述都突出强调了真情实感是写作的第一要义。然而学生作文中背离“真情实感”的现象依然突出,具体表现在“假、大、空、抄、套”五个方面。一是“假”,说假话,写假事,胡编乱造;二是“大”,说大人的话,毫无童心童趣;三是“空”,内容空洞,不实在、不具体;四是“抄”,学生作文抄袭成风;五是“套”,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和特点。总而言之,这些都是没有真情实感的具体表现。怎样才能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首先表达主体内心深处得有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情动在先,表达在后,这样才能产生真情实感。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真情实感的重要方法,学生进入情境,在情境中体验感受后才会产生真情实感,内心有了真情实感,写出的文章自然蕴含着创作主体鲜活的情感体验。创设生动具体的写作情境,学生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会产生情感,在情有所感的基础上写作,有利于表达真情实感。这样的写作真正做到了情动而辞发,情动在先,辞发在后,自然可以写出富于真情实感的文章。最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力是学生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写作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孙培云认为,观察能力是写作者应具备的最基本能力,学会观察是写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础。2022年版新课标也强调:“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元好问也说:“眼外心生句自明。”意思是说,眼睛接触了实际事物,激发了感情,这样才能写出有神韵的句子;眼睛不接触实际事物,内心就不会产生真情实感,自然也就写不出有神韵的句子。由此看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情境作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情境作文的首要任务就是创设适宜的情境,适宜的情境就是要跟学生的需求紧密结合。卡耐基说:“天底下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影响人,那就是提到他们的需求,并且让他们知道怎么去获得。”适宜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学生根据教师安排的任务深入情境,调动所有感官和心智,发现事物细微而重要的特征,由事物的表象深入事物本质,进而提高观察的敏锐性。古剑峰老师在《吹气球比赛》中创设了一个游戏情境:推选出四位男选手参加比赛,比赛前,每位选手用一句话表达此时的心情或愿望,然后开始比赛。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比赛时选手的动作、神态、语言、观察气球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然后用文字表达出来。在这个案例中,所创设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因为吹气球比赛的情境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教师明确了观察的方向和要求,使观察的目的明确、具体,因而观察的效果也就越好。在明确具体的观察目标的指引下,学生发现了事物细微而重要的特点,这样才会有独特的发现,学生才会写出与众不同的文字。
总之,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特别是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用心观察、思考后,就会有心得、感受,有了心得、感受再用文字表达出来,这就是一个创作的过程。
围绕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这一主题,教师可以有意识、有目的的创设以下写作情境:
一是生活情境。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重叠的,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因此,语文教学与生活应该紧密结合在一起,写作教学当然也不例外。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出什么样的文章。”[52]在写作教学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更是要紧密联系生活开展教学。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创设生活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可带领学生参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展览,也可以采访民族团结先进个人。通过具体可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悟,最后用文字把观察所得、体验所得表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写作能力,又在写作实践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二是图片情境。图片情境就是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根据写作目标有意识地利用图片创设的一种特定的情境。这种情境具有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紧扣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这一主题,收集体现民族团结进步的图片,并利用这些典型的图片创设图片情境,学生在图片情境的刺激下,内心会产生独特的体验,有了体验以后再要求学生用文字把自己独特的体验表达出来,这一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又在写作实践中加强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三是视频情境。视频情境就是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利用视频创设的一种特定的情境。这种情境具有形象化的特点,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体验。教师在教学中应紧扣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题,利用体现民族团结进步的视频创设视频情境,让学生在视频情境中观察、思考、体验、想象,进而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最后再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独特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在这一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动机,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加强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陈春英老师在一节情境作文课上,首先带领学生观看一组关于孝女黄凤的照片,然后播放了《孝感动天——安徽女童黄凤的课间生活》的视频,多媒体提供的图片形象、生动,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学生被形象化的图片、视频所深深吸引,进而走进了教师所营造的情境中去感悟、去想象,在学生充分感悟、体会的基础上,教师布置了作文题目,使学生在形象化情境的牵引下心有所感,有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因而一篇篇充满真切感受的作文很快就写出来了。明代的王廷相说:“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邈哉深矣,此诗之大致也。”[53]这告诉我们,讲大道理、说教、喊口号、发号召这些行为在语文教学中是苍白的,因其缺乏形象性,故而教学是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的。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创设具体可感的情境,让学生咀嚼、品味,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这种情感让学生不吐不快,用文字表达就顺理成章。在写作过程中学生会受到孝文化的熏陶感染,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基础。
四是故事情境。故事情境就是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根据写作的目标有意识地利用故事创设的一种特定的情境。这种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紧扣民族团结进步这一主题,采用那些感人至深的体现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故事情境中咀嚼、品味,引发学生内心的感情,然后用文字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加强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位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利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张富清的先进事迹来创设情境:
71年前,他是西北野战军的突击队员,冒着枪林弹雨,炸掉敌人四个碉堡,战功卓著,是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64年前,他退役转业,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穷山区奉献一生。从此,赫赫战功被他埋在心底,只字不提。7年前,他88岁,左腿截肢,为了不给组织添麻烦,更为了让子女“安心为党和人民工作”,装上假肢,顽强地站了起来。现在,他95岁,仍然坚持学习。他说:“人离休了,政治上思想上绝不能离休。”他就是原西北野战军359旅718团2营6连战士张富清。
60多年来,张富清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在退役军人信息采集中,张富清的事迹被发现,这段英雄往事重现在人们面前。英雄无言深藏功与名,张富清靠的是党员的信仰、为的是不负入党的誓言。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54]
学生在这一具体可感的故事情境中咀嚼、品味,定会引发学生内心的感情,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用文字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受到张富清精神的熏陶感染,增强对革命军人及革命文化的认同,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基础。
五是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根据写作目标有意识地利用问题创造的一种特定的情境。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考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题,围绕民族团结进步的相关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比如,教师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学校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你觉得应该怎么做?把你的想法条理清楚地写下来。这一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创建的问题,认真思考后,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思考成果,有了思考成果以后,再要求学生把思考成果写下来。这一过程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加强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二)在写作实践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2022年版新课标强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55]语文课程是实践性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才能培养语文核心能力,才能把握语文运用的规律,最终提高语文核心素养。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提出了“三主”理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训练是主线。[56]训练指的就是语文实践,因此阅读课就应该让学生读,写作课就应该让学生写,口语交际课就应该让学生说,综合性学习课就应该让学生听说读写。只有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才能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
在写作教学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避免两个方面的误区:一方面是把写作课上成思想政治课,注重思想教育而忽略了写作实践,另一方面是把写作课上成写作方法的指导课,注重写作方法的讲授,而忽略的写作实践。这两个方面的教学误区都违背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应该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写作实践与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应该是融为一体的。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主题开展写作,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自然会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感染。因此,写作实践与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不应该把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另外,从语文课程的性质角度来看,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要掌握写作的技能,必须进行大量的写作实践。写作能力是学生练出来的,不是教师教出来的。因此,写作课应该让学生写,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教师要及时地提供相应的写作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写作过程中的困难,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师生双方在写作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主题的写作实践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开展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首先,在课内练笔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一个写作环节,通过这个写作环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提高写作能力。比如,在教学《驿路梨花》这篇课文时,可设计这样一个写作环节:你最喜欢小说里哪个人物,请为你最喜欢的人物写一段颁奖词,50字左右。这一课内练笔环节,一方面加深了对小说人物及主旨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特别是写颁奖词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在写作课内练笔的实践中加强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总之,课内练笔可以使读与写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共同发展。其次,在随笔写作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随笔的特点是自由,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意见、感受、体会,篇幅、内容、形式没有统一的规定,也不会限定学生的思维。教师可带领学生观看体现民族团结进步的短视频,比如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的故事。看完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字数不限,文体不限,想写多少就写多少。学生在写随笔过程中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自信心,同时又在写作的过程中加强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最后,在话题作文的写作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可以以“民族团结进步”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创建”为话题开展写作。学生可以根据话题联系实际,发挥想象,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也可以自主选择文体或议论,或记叙,表达自己对“民族团结进步”以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创建”的看法、感受。这样的写作实践,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想法,另一方面又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在写作实践中加强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最后,在材料作文的写作实践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体现民族团结进步的材料,如阿布都加帕尔·猛德的相关材料:
2021年7月2日,在新疆阿克陶木吉乡,几名游客在旅途中车子陷入泥土无法前行,正当他们一筹莫展的时候,两名当地少数民族牧民骑摩托车前来帮忙,发现垫高车轮行不通,他们就站在泥水里推起车来,经过反复尝试,车子被成功推出泥潭。游客想给牧民一些报酬表示感谢,牧民急忙推辞,表示不要钱,并自豪地展示出自己胸前佩戴的党徽。这位亮出党徽的牧民叫阿布都加帕尔·猛德是柯尔克孜族,曾荣获木吉乡“优秀共产党”称号。后来,记者问他为什么不收钱,他说:“我们56个民族是一家人,哪有亲人之间要钱的?所以我没有收他们的钱。他们非要给我钱,由于语言不通,我没法解释,只好亮出党徽。”
学生阅读完材料后,可能会从以下几方面立意:一是各民族守望相助,相互扶持。二是从大叔的身上看到信仰的力量,以及一个普通共产党人的责任以及光辉形象。三是中华民族淳朴、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以上立意有利于学生树立“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和“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的意识。“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基础。在材料作文的写作实践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写作能力,同时在写作实践中又加强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三)在交流展示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学生作文写完之后,教师要及时地对作文进行评价,对其中的优秀作文应该交流展示。优秀作文的交流展示有多方面的作用:一是让学生获得写作的成就感,收获写作的喜悦,积蓄写作的动力,激发写作的兴趣。二是在交流展示中发挥作文的育人功能,展示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主题的优秀作文,会对读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因为优秀作文所蕴含的民族团结进步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因此,在交流展示中,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主题的优秀作文交流展示活动应该多样化。首先,通过黑板加以交流展示。普通中学教室一般都有两块黑板,一块在前,一块在后,前面的黑板主要是教学用的,后面的黑板主要是出黑板报用的。可充分利用后面的黑板来交流展示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主题的优秀作文,班上的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很方便地阅读黑板报上的优秀作文,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会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感染。其次,通过手抄报加以交流展示。手抄报是中小学课堂经常运用的以纸为载体以手抄为形式的小型报纸,是第二课堂的主要活动形式。用手抄报展示交流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主题的优秀作文。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组稿、编辑、排版、插图、书写等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另一方面又在主题的呈现中加强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手抄报的制作必须主题鲜明,同时在制作过程中要紧扣主题,以体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优秀作文展示为主题制作手抄报,制作者、阅读者、欣赏者都会受到熏陶感染。再次,通过佳作展示台加以交流展示。佳作展示台,可以是线下的,也可以是线上的。线下的佳作展示台,可以通过橱窗展示、黑板展示、手抄报展示等方式加以展示。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的优势,以QQ空间、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加以展示。学生在展示、交流、互动的过程中,自然会受到熏陶感染进而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