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紧密结合起来

一、把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紧密结合起来

2022年版新课标强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目的。[18]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言运用、文化自信、思维发展、审美鉴赏等共同构成了语文核心素养。2017版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人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的作用。”[19]2022年版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具备一定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把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所有课程学习的基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因此在语文课程学习中,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属于语文德育。语文德育应与语言文字应用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将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紧密结合起来。语文课程具有较为明显的综合性特点,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主要指的是目标、作用、性质、能力、课内外等方面的综合,尤其是语文课程学习的目标具有较为明显的综合性特点,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同时还需要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作用,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结合在一起,三维目标表面上是三维,实际上是融为一体的。《陈情表》中有个“乌鸟私情”的典故。这属于一个知识的范畴,有位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讲解了这个典故,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个典故,教师还讲解了残疾人陈慈方孝亲的故事。教师讲解“乌鸟私情”的典故本来属于知识和能力的目标,讲解需要一个过程,过程是用时间来衡量的。在讲解中,教师运用了讲授法、案例法。在讲解的整个过程中学生也受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感染。由此看来,三维目标是融为一体。因此,将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紧密结合起来,是语文课程综合性特点的具体体现。

将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紧密结合起来,能够进一步地体现语文课程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0]语文课程既要让学生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个思维的工具、学习的工具、交流的工具,还应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影响和感染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两者不可偏废,缺失了工具性,语文课程将失去根本和灵魂;缺失了人文性,语文课程只剩下了知识的位移、技能的训练和应试的准备,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也将化为乌有。因此,要充分地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把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紧密结合起来。在语文课程学习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需要将语文情感、语文习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思维方式、审美能力、文化传承紧密结合起来。同时,需要将语言发展、思维提升、审美鉴赏、文化的传承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