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题材类课文分类

一、革命题材类课文分类

为了在语文课程中弘扬革命传统,语文教材中编选了相当一部分承载革命文化的课文,这些课文分为以下几类。

(一)革命领袖撰写的经典作品

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反对党八股》《沁园春·长沙》《改造我们的学习》《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课文。《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同志为悼念白求恩大夫所作的一篇结构清晰、议论明了的议论文。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同志深刻分析了白求恩的精神品质,高度评价了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同志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并把他的共产主义精神概括为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技术精益求精三个方面,号召全党要向白求恩同志学习。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既有利于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也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消息二则》是毛泽东同志亲自撰写的表现渡江战役的新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报道了我军顺利渡江的事实,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英雄之概,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现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所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学生学习《新闻二则》,既有利于提高阅读消息的能力,也有利于深刻感悟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克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增强对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及革命文化的认同。《沁园春·长沙》是毛主席创作的一首诗,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湘江秋景图,并即景抒情,“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着重抒情,“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形象地表达了革命青年改造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凌云壮志和革命豪情。全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以及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学生学习这首词,既有利于提高阅读鉴赏词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增强对革命领袖以及革命文化的认同。《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央警备团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文章开头就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然后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从三个方面论证了怎样才能为人民服务。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最后主张用开追悼会的方式使整个人团结在一起。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既有利于提高阅读议论文以及演讲词的能力,也有利于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增强对革命文化的认同。

(二)体现革命领袖精神品质的文章

如:《吃水不忘挖井人》《难忘的泼水节》《朱德的扁担》《邓小平爷爷植树》《八角楼的灯光》等课文。《邓小平爷爷植树》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章叙述了1987年4月5日邓小平同志在天坛公园植树的故事,表现了邓小平同志一丝不苟的精神品质。文章这样写道:一个树坑挖好了,邓爷爷精心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他站到几步之外仔细看看,觉得不是很直,连声说:“不行,不行!”他又走上前把树苗扶正。[38]这一段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邓小平同志一丝不苟的精神。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既有利于掌握人物刻画的手法,也有利于学习邓小平同志身上所体现的一丝不苟的精神。《朱德的扁担》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为了巩固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一起下山挑粮的故事。“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爬山,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39]朱德同志要整夜整夜地研究打仗的事情,已经非常的辛苦,但白天还要跟战士们一起去挑粮,这可以看出朱德同志身先士卒、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崇高精神。同时也反映出了官兵一致、互敬互爱、同甘共苦的革命情谊。课文还写道:“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40]挑粮的过程非常困难,虽然困难,但战士们都争着去,一个“争”字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困难、不怕吃苦、勇挑重担的革命精神。《难忘的泼水节》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1961年周恩来总理与傣族人民一起欢度泼水节的故事。这篇课文既表现了周恩来总理对傣族人民的尊重和热爱,也表现了周恩来总理与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谊。“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周总理穿的是傣族的民族服饰,这表现了对傣族人民的尊重。“开始泼水了。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41]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互相泼水祝福既表现了周恩来总理对傣族人民的尊重和热爱,也表现了傣族人民对总理的热爱之情。学习这篇课文,既有利于增强对革命领袖以及革命文化的认同,也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三)描写革命英雄的课文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等。《我的战友邱少云》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邱少云从隐蔽潜伏到在烈火中壮烈牺牲的经过,赞扬了邱少云严格遵守纪律而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和钢铁般的坚强意志,也赞扬了邱少云身上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烈火在我的战友邱少云的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像千斤巨石,伏在那里纹丝不动,直到牺牲前的最后一息,都没发出哪怕是极轻微的一声呻吟。”[42]“才”字在这里表示时间太长了,邱少云同志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忍受了巨大的痛苦,在烈火烧身的半个多钟头里,纹丝不动,没有呻吟一声,以钢铁般的意志严格遵守纪律。是什么力量使这位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浅层次的原因是自觉严格遵守纪律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和钢铁般的坚强意志,深层次的原因是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邱少云伟大壮举产生的深层次的动力。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既学习了记叙的顺序以及人物刻画的方法等知识,也受到了邱少云伟大精神的熏陶感染,增强了对革命战士以及革命文化的认同。《狼牙山五壮士》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章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为了掩护主力部队和群众转移特意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弹尽粮绝后英勇壮烈地跳下悬崖的故事。表现了五位战士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那个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43]这一段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既刻画了群体,也刻画了每一位战士,形象地表现了五位战士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英勇无畏的行为背后,是对祖国和人民深深的爱。“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44]五壮士在弹尽粮绝后,英勇壮烈地跳下了深谷,用生命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抗日颂歌。这既体现了五位战士的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也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既学习了点面结合以及人物刻画等方面的知识,也受到了五壮士所体现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熏陶感染,增强了对革命战士以及革命文化认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首诗歌。全诗共五小节,以问答的形式回答了雷锋做好事以及孩子们学习雷锋的表现。读完这首诗,要让学生明白,人们寻找雷锋、呼唤雷锋,其实就是在寻找雷锋精神,呼唤我们都要向雷锋同志学习。“雷锋精神的实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雷锋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把帮助别人当作人生最大的快乐和幸福。这种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是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重要体现。”[45]本单元的宗旨是让学生明白:有爱,才会甘于奉献;有爱,才会乐于助人。学生学习这首诗歌,既有利于初步感悟诗歌的节奏和韵味,也有利于初步体会雷锋精神的伟大,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种下雷锋精神的种子,为将来继承和弘扬雷锋精神奠定基础。

(四)描写时代楷模的作品

如:《邓稼先》《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等课文。《邓稼先》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用饱含深情的语言介绍了爱国科学家邓稼先的生平、贡献和品质,并将人物放在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来描写,突出了邓稼先对国家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整个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了小学和中学,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46]“立即”指立刻,表现出了邓稼先没有丝毫停留马上回国的急切心情,表现出了他热爱祖国、立志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47]“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这一句写出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表明中国核武器研制是在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之后才取得成功的,也体现了邓稼先坚强的意志和信念。“我不能走”四个字形象地写出了邓稼先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崇高品质,他在危险的环境中,为了工作,把生死都置之度外。这也印证了前面一句话“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感动中国》给邓稼先的颁奖词是: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为了祖国,他默默无闻,隐姓埋名31年,壮大的蘑菇云见证了他的伟大,他使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就算在临死前,他也面不改色,始终想着祖国,他是真正的中国男儿。[48]这一颁奖词全面地概括了邓稼先的贡献、精神与品质。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非常好的素材,在提高学生传记阅读能力的基础上,有利于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现了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准备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袁隆平的形象既是多元的,也是立体的。“他有着坚定的杂交水稻梦想,在工作中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能吃苦受累,不畏惧艰难;在生活中又温润如水,平和近人,既能登上世界舞台,也能脚踩泥土大地;在品格上他坚持科学精神,既强调创新,又要求脚踏实地。”[49]“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50]“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是“泥腿子专家”的真实写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袁隆平为了实验常年扎根试验田的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这种工作作风既是袁隆平成功的基础,也是袁隆平精神的内核。“心灵富豪”给他的颁奖词是:“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创造的物质财富,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无价。而他自己,依旧躬耕于田畴,淡泊于名利,真实于自我。他以一介农夫的姿态,行走在心灵的田野,收获着泥土的芬芳。那里,有着一个民族崛起的最古老密码。”[51]这个颁奖词很好地概括了袁隆平的价值、贡献和精神。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既学习了抓住典型事件把握人物精神的通讯阅读方法,也受到了袁隆平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品质的熏陶感染,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入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五)体现革命文化的整本书

语文教材除了安排承载革命文化的单篇课文之外,还积极引导学生阅读体现革命文化的整本书著作。如《红星照耀中国》《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著作。《红星照耀中国》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整本书阅读的书目。《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是埃德加·斯诺撰写的纪实类文学作品,该书是纪实类文学的经典著作。这部作品始终是许多国家的畅销书,直到作者去世,它仍然是国外研究中国问题的首要通俗读物。温儒敏先生认为斯诺的报道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当时对“红区”的偏见,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新闻之伟力。[52]全书大致按时间顺序编排,共分为十二章,作者于1936年的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完成了本书的写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53]《红星照耀中国》就是传承红色基因、革命薪火的载体。“作为经典的红色作品,它是对学生进行党史教育、国情教育的绝佳读本。学生阅读本书能知晓国家发展始末,感受革命者的宏大理想、民族担当和赤子情怀,从而更加深远地思考当代青年的人生价值和意义。”[54]由此看来,《红星照耀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育人价值,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精神、弘扬红色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红星照耀中国》的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红军将领以及革命领袖认同。《红星照耀中国》报道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贺龙、徐海东、刘志丹等红军将领以及革命领袖的事迹,真实地展现了他们的性格特点、言行举止。“原来我们崇拜的伟人和英雄,他们都有着那样可亲的、生活化的一面,他们理想信念相同,可是性格禀赋各异,言行举止通透露出各自的人格魅力。”以毛泽东同志为例来具体分析。斯诺笔下的毛泽东同志是一个有着英雄气质、胸怀天下、善学、善思、善谋断、自信、求真、严于律己、率性、倔强、幽默、风雅的人。除了这些性格以外,作品细节透露出来的一些次要性格特点对我们今天的学生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我们还对体育锻炼十分热衷。寒假里,我们徒步穿过田野,上山下山,绕城踱步,越过溪流。要是下雨的话,我们就把衬衫脱掉,称之为‘雨浴’。要是烈日炎炎,我们也把衬衫脱掉,称之为‘日光浴’。春风吹拂时,我们放声高喊,说这是个新的体育项目,名叫‘风浴’。霜降以后,我们仍然睡在外面。甚至于到了11月,我们还在冰冷的河水中游泳。所有这些都以‘体能训练’的名义进行着。对于增强我的体质,这也许大有裨益。后来,我在中国南方多次往返行军,在长征中从江西走到西北,正好迫切需要这种体质。”这一段话,形象地体现了毛主席的体育思想。毛泽东同志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体育之研究》一文。文章写道:“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提倡之者,不得其本,久而无效,长是不改,弱且加甚。夫命中致远、外部之事,结果之事也。体力充实,内部之事,原因之事也。体不坚实则见兵而畏之,何有于命中,何有于致远?坚实在于锻炼,锻炼在于自觉。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此言也。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其精神随之。”[55]毛主席认为体育非常重要,既关乎个人,也关乎国家。野蛮其体魄是文明其精神的基础。今天,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重视智育轻视体育,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体育既可以增强体质,也可以磨炼意志。学生阅读这部分内容会深切地体会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我在长沙师范学校的几年里,一共只花了160元钱——其中还包括我多次交的报名费!这笔钱大概有三分之一用于买报纸,因为我每月要花大约1元钱的订阅费。我也经常在报摊上买书、买杂志。父亲骂我浪费,说这是把钱浪费在废纸上。但我养成了看报纸的习惯,从1911年一直到1927年上井冈山,我一直阅读北平、上海和湖南的日报,从未间断。”[56]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同志把生活费的三分之一用于买报纸,在阅读报纸的过程中养成了看报纸的习惯。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通过读报,第一时间就掌握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拓展了知识面,有时还为毛泽东同志的决策提供了信息和依据,特别是在长征途中,每占领一个地方,毛主席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报纸,通过报纸了解敌情,为正确决策提供信息和依据。今天绝大部分学生都不看报纸,并且认为读报是浪费时间,是无用的。殊不知“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读报可以丰富语文积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看完这一段,学生可能会改变某些观念,慢慢地喜欢上阅读报纸。

二是有利于加深对长征的理解。《红星照耀中国》专门用一章来介绍长征。迈克尔·沙勒认为第一个公布长征真相的西方人是与毛泽东谈过话的年轻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他在《红星照耀中国》里的经典叙述,至今仍是有关长征资料的一个重要来源。这一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五次围剿、举国迁移、大渡河英雄、过大草地,全面叙述了长征的起因、路线、困难、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以及历史价值。“关于长征的统计情况令人震惊。数据表明,差不多平均每天就要进行一场遭遇战,发生在行军途中的某个地方,共有15个整天用于进行大规模激战。长征一共历时368天,其中有235天是白天行军,18天是夜间行军。在接下来的100天中——其中许多天用于进行遭遇战——有56天在四川西北地区,其余44天走了大约5000英里路,平均每114英里休息一次。”[57]学生学习这一个部分,既有利于深入体会纪实作品的真实性,也有利于深入地体会长征精神。这一段中运用了很多数字,用44天走了大约5000英里路,平均每114英里休息一次。既体现了长征的艰辛和红军的英勇顽强,也体现了纪实文学真实性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埃德加·斯诺在叙述长征时,也高度赞扬了长征精神。“冒险、探索、发现、人类的勇气和怯懦、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千万青年永不磨灭的热情、永不放弃的希望和令人你赞叹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就像一团火焰照亮着这一路的征程,这些青年人无论是在他人面前,还是面对自然、上帝、死亡、都决不认输——所有的这一切,宛如一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奥德赛》史诗。”[58]这一段文字,既赞扬了红军的勇气,也赞扬了红军的热情;既赞扬了永不放弃、永不服输的精神,也赞扬了伟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并且认为长征宛如一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奥德赛》史诗。习近平总书记把长征精神概括为:“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59]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受到长征精神的熏陶感染,增强对红军战士以及革命文化的认同。

三是有利于深入体会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还在于书中不仅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作者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60]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既表现在革命领袖以及红军将领的身上,也体现在广大的红军战士的身上。作品还描写了红军战士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红小鬼”群体。他们虽然都还是一群未成年人,却跟随部队爬雪山、过草地,在战火中成长,在斗争中成熟,用不寻常的童年谱写了一曲曲生命的壮歌。“总而言之,在红色中国,很难给‘小鬼’这个群体挑出什么毛病。他们精神昂扬。我认为,比他们年长的人看到他们,往往也会将自己的悲观情绪抛诸脑后,会振作起来,想到自己正在为像这样的少年的未来而斗争。这些‘小鬼’总是很开心,很乐观;无论整天的行军有多累,每次别人问他们怎么样,他们都会答‘好!’他们耐心、努力、活泼、好学,看到他们,你会觉得中国并非没有希望,就会感到任何国家最有希望的都是青少年。在这里的少年先锋队队员的身上看得到中国的未来,只要这些少年能够得到解放、得到塑造、得到启发,就能够有机会去建设新世界。这听起来有些说教意味,但是,所有人看到这些英勇的年轻人时,都会相信中国人并不是天生腐败的,他们的品格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61]这些“红小鬼”开心、乐观、昂扬、耐心、努力、活泼、好学,在他们的身上作者看到了中国的希望。总之,他们的身上具有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这些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具体体现。基于这种精神,作者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在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学生学习《红星照耀中国》,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新闻类纪实作品阅读的方法,学会如何观察事物,抓住特点,锻炼眼力和提升表达能力。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感受中国共产党的人的理想信念、精神品质,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增强对革命文化的认同,增强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基础。

学习这些承载了革命文化的课文或整本书,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同,进而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既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从语文素养的角度来看,既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感悟细节,品味细节的能力。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来看,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会受到邱少云所体现出来的顾全大局、遵守纪律、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革命精神的熏陶感染。学习《卜算子·咏梅》这首诗,从语文素养的角度来看,既有利于学生掌握象征、拟人、衬托、比喻、夸张、对仗、顶真等手法,也有利于学生掌握阅读古典诗词的方法,即通过意象的特点品味情感的方法。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来看,既会受到坚强不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熏陶感染,也会受到大公无私、甘于奉献、谦虚付出的革命情怀的熏陶感染。综上所述,阅读承载革命文化的课文,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同时又受到了革命文化的熏陶感染,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革命文化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因此,增强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