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文的教学策略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文的教学策略

(一)语文教师需从文化传承的高度来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文的教学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文承载的文化使命来看,我们应从文化传承的高度来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文的教学。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过,一个民族最重要的不是军事,不是政治,而是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只有根深才能叶茂,根断了,这个民族也就灭亡了。文化是民族之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文教学是根之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文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重要载体,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文是民族的文化密码,它们不仅仅是一个符号系统或交际工具,更是一个民族思维方式的直接体现,甚至可以说,是民族精神的一种积淀。

北宋哲学家张载曾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往圣的绝学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作为语文教师来说,把它传承下去责无旁贷。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就是要让我们民族的语言文字薪火相传,让语言文字背后的思维方式薪火相传,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语文教材所选篇目均为历代名家名篇,语文教师把这些历代名家名篇教好,就是在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2022年版新课标明确强调:“语文课程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27]这充分肯定了语文在弘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语文不能缺失传统文化,缺失了传统文化,语文就只剩下知识的位移、技能的训练和应试的准备,但现实的语文教学关注的是知识、技能、分数,忽略了文化。我们不能只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在关注“双基”的基础上关注语文所呈现的文化。

南怀瑾先生说,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是文化,文化是民族的根,根断了这个民族也就灭亡了。这里明确告诉我们,一个民族最重要的不是武器,不是财富,不是军队,而是文化。由此可见,文化对一个民族是多么地重要。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如《出师表》代表了传统文化的忠文化及知遇之恩的文化;《送东阳马生序》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勤学思想、自强不息的精神及尊师重道的传统;《醉翁亭记》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与民同乐、官民和谐的思想;《岳阳楼记》体现了传统文化中旷达的思想,还体现了心忧天下、奉献在先、忠君爱民的思想。《观刈麦》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关心人民疾苦的思想。古诗文中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美好亲情,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美好的友情,有“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的美好爱情。这些都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材料。古诗文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饮湖上初晴雨后》《渔歌子》《钱塘湖春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春望》《潼关怀古》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写出了为国效命的感情。学生在读这些作品时会受到这种爱国之情的熏陶,这些诗作都是爱国教育的好材料。古诗文还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材料,首先是语言文字及形式的美。拿古诗词来说吧,古诗词是讲究平仄押韵的,音乐感很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其次是意象的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的梅花意象,凄苦中蕴含着高洁,以花喻人,托物言志,比喻作者虽人生失意也绝不媚俗的忠贞。然后是情感的美。在初中古诗文中,有“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的人情美,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人性美,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人格美,由此可见,初中古诗文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材料。这些作品所体现的文化在今天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把这些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

今天的初中古诗文课堂,教师关注的是知识和考试,有关考试的内容大讲特讲,不考的内容少讲或者不讲。这样的古诗文课堂上,文化已被抽空。于漪老师说,没有民族文化的根底,语言文字只在浅层上漂浮,学生的语言水平难以真正提高。由此可见,缺失了文化,课堂上只剩下了冷冰冰的知识、技能、考试。这样的做法,一方面不利于学生语言水平的真正提高,另一方面也使古诗文课堂丧失了文化传承的功能。没有古诗文我们就找不到回家的路,对于一个民族来讲,找不到回家的路是多么可怕的事。所以,语文教师要承担起传承古诗文的重任,让语言文字及背后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薪火相传。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不能脱离工具性而大谈人文性。语文教学人文性的特殊性在于:人文在言语的形式之中,也就是在言语形式的体味中同时感知人文内涵实现人文熏陶。人文性不能脱离言语形式,不能脱离工具性,用王尚文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人文在语文之中,不能脱离语文而单独存在。

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任,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语文教师首先要深深地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产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归属感。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部鲜活的语文教材,胸中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言行举止才会有所体现,进而才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文教学中不只发挥语文工具性的功能,更要发挥语文的文化功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现代技术,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精神,不打自垮。这突出强调了悠久的历史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而这些都需要传统文化来传达,而语文是传统文化的一个浓缩品,不重视语文在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作用,不重视语文教师在文化传承方面的责任,必然会导致语文教学的急功近利,削弱语文在文化传承、文化认同、文化归属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而削弱语文在民族凝聚力、国家软实力方面的作用。所以,必须从文化传承的高度来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文教学。

(二)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文的现代阐释工作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文的现代阐释既是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文化建设的需要。用现代人的视角重新解释中华文化的优秀作品,重新建构传统文化,使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融,才能真正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使中华文化真正焕发生机和活力。当然,在阐释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底线思维,在传承中创新,在认同中求变。

教学《诫子书》时,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中的“俭”的理解,应该从作品内容以及学生生活的角度来阐释。从物质的角度来看,“俭”就是俭省、节省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恬静以修善自身,节俭以淳养品德。《我的叔叔于勒》的主人公是于勒,他挥霍,及时享乐,是个花花公子,是资本主义消费文化的代表。于勒不勤俭节约,没有亲人,没有家庭,其生活方式不但给他人也给自己造成灾难,作者对此人物性格及表现显然是批判与否定的。资本主义的消费文化因素,在现代人的身边多多少少存在,如“月光族”“拼命挣钱拼命消费”等现象值得关注,对学生而言也是必需的生活认知。[28]从精神的角度来看,“俭”就是约束、不放纵的意思。“把‘俭’翻译成‘约束、不放纵’,意思不仅与后文相对应,而且意蕴更深。对此可以理解为诸葛亮不仅希望诸葛瞻在物质生活上俭约自守,而且在思想行为上也要约束自己,不因过多的欲望而影响品德的养成。”[29]齐美尔认为现代都市人面临一系列的人生困境:主观文化和客观文化的颠倒、金钱成为目的、过度神经刺激、理性至上、都市陌生人、沉迷于感官享乐、冒险活动、标新立异。[30]其中,过度的神经刺激、沉迷于感官刺激、冒险活动、标新立异都属于精神放纵的表现。精神放纵的结果是玩物丧志。“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31]意思是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食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精神放纵对身与心的危害都是巨大的,把“俭以养德”的“俭”理解为约束、不放纵对今天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教学《陈情表》这篇课文时,教师应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对孝文化进行新的阐释。首先,应该从平等的角度来看孝道,在中国古代的家庭关系中,长辈和晚辈的关系是不平等的,传统孝道的“无违”观念就是不平等关系的体现。“不顺乎其亲,不可以为子”的观念,在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中占有一席之地,这种不平等关系表现在亲子关系中就表现为父母不完全是错的,错的只能是孩子。父母对子女有绝对的支配权,孩子只能无条件地服从父母,孝道的“无违”思想否定了子女的独立人格和社会价值。[32]显然,这种“无违”的孝道已经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在现代社会中,家庭成员的关系是平等的。因此,现代社会的孝道是建立在平等关系上的孝道。肖群忠先生也认为新时代孝文化的基础更偏重品质道德,宗旨在于父母与子女是平等的关系。其次,要从需求的角度来看孝道。传统的孝道更多关注的是老人的物质需求,很少关注老人的精神需求。当然,养是基础,关注精神需求是更高层次的要求。“新孝道更加着重于精神层次的关爱,给予老人高层次的精神享乐,在物质条件充沛的基础上,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做起,在生活中给予父母长辈无微不至的呵护与关爱。”[33]现代社会老年人普遍存在孤独的情绪,这就要求晚辈要与其多交流、多沟通、多陪伴,这样才能真正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再次,要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孝道。孝既是道德问题,也是法律问题。不孝既要受到道德的谴责,也要受到法律的惩处,特别是一些严重的不孝行为,如虐待老人、拒绝赡养老人等行为,当道德不能解决问题时,就应该诉诸法律,让法律来解决孝道的问题。最后,要从家风的角度来看待孝道。我们中国人认为百善孝为先,所以在家风的传承中,孝道是最重要的。曾仕强先生认为父母爱孩子是天生的,是一种本能,孩子爱父母则离不开教育,父母既要讲道理让孩子明白孝道,又要以身作则,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传承孝道。家风的核心在孝道,孝道的传承在家庭,从家风的角度看孝道,就是要充分发挥家庭在孝道传承方面的基础性作用,特别是长辈的榜样示范作用。

在教学《出师表》时,教师应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对“忠文化”进行新的阐释。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应该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忠于人民、忠于所属的政党。诸葛亮忠于刘备、刘禅,实际上就是忠于国家,在中国古代“君”与“国”是一体的,忠君就是爱国。“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具体表现。从职业的角度来看,“忠”具体体现为忠于职守,忠诚地对待本职工作,尽职尽责。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体现了宏观层面的忠,敬业体现的是对所从事职业的忠诚。从情感的角度来看,忠于爱情也是忠的具体体现。《孔雀东南飞》叙述了这样的故事:“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34]焦仲卿和刘兰芝忠于他们的爱情,这是“忠”在情感方面的具体体现。舒婷的《致橡树》里写道:“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同甘共苦、坚贞相守、接纳对方的一切,这就是伟大的爱情,也是“忠”在情感方面的具体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35]用现代人的视角重新解释中华文化的优秀作品,重新建构传统文化,使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融,才能真正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使中华文化真正焕发生机和活力。

(三)要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弘扬中华文化前提是继承中华文化,继承中华文化的前提是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的前提是体验中华文化。在体验中既可以体会到中华文化精微美妙的地方,也可以转变学生的态度观念。在语文课程中体验的方式很多,可以是反复诵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品的深层意蕴,进而感悟文化的魅力。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它在语文教学中一直被普遍采用,几千年的语文教育实践已经证明,朗读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从“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熟语中我们可以看到朗读的重要作用。朱熹曾经说过,诗文是有血脉的,使诗文血脉贯通的唯一方法就是涵泳。反复诵读是涵泳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他学科可以不用读,但语文课一定要读,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所呈现的“象”如在眼前。其实,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悟也是从朗读中得来的。对《石壕吏》的教学可以用朗读的方式来设计全课,也就是说可以按这样的流程来进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品读形象→品读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走进文字,走进文字背后的“象”,在品味“象”的过程中把握诗歌所表现出的感情。苏轼曾经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说明了朗读对理解文本非常重要。朗读是语文课的一个重要元素,我们不能让这个重要元素在语文课堂中白白流失。我们是否可以少些肢解性的讲解,而多些沉浸式的朗读呢?

也可以是品词品句,带领学生深入到语言细节中去感悟和品味,在培养良好语感的过程中体验文化的价值。王崧舟先生也说语文教学要“品词品句,咬文嚼字”。古诗文的语言具有凝练的特点,所以在古诗文教学中对语言咀嚼玩味,对词句进行品鉴是有意义的。古诗词在创作时特别讲究“炼”字,往往通过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把握了对象的基本特征,深刻反映作者的情思。所以“诗的语言,是最为凝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是一切语言中最纯粹、最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的咀嚼品味,就可以发现深层次的含蓄的情韵,对培养学生领悟全诗及运用语言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朱熹认为要把握文章的深刻内涵离不开涵泳。

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带领学生具体分析风流人物、周郎赤壁、小乔出嫁等词语。可用改一改的方式来品味:“风流人物”是否可以换成“英雄人物”?“周郎赤壁”是否可以换成“周瑜赤壁”?“小乔初嫁”是否可以改成“小乔出嫁”?通过比较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体会到原句的妙处。“风流”既写出了周瑜的潇洒、倜傥、风神俊朗的形象,又写出了周瑜的气魄、胸襟、智慧。“郎”字写出了周瑜年轻潇洒的形象,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周瑜的喜爱之情。“初嫁”不可以改成“出嫁”,初是刚刚的意思,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事实上小乔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但作者为什么要用“初”而不用“出”呢?显然是有意为之,主要是为了衬托周瑜的得意,事业上建立了不朽的功业,情感上也抱着美人归,写周瑜的得意主要是为了衬托作者的失意。《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得意的人可以从周瑜的身上找到情感共鸣,失意的人可以从苏轼的身上找到情感的寄托。通过品词品句,既把握了人物的形象,又深切地体会了作品的情感。《愚公移山》这篇课文中智叟说的话也值得我们好好地品味:“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甚矣,汝之不惠”用了倒装的句式,把“甚矣”提到前面,主要是为了强调不聪明的程度。“汝”这一人称代词一般用在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的称呼中,愚公和智叟是一辈的,用汝则体现了智叟对愚公的轻视。“一毛”指的是山上的一根草,这里用夸张的手法极力写出了愚公的年老力衰。“其”表示反问,这句话的意思是你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语气很强烈。通过品词品句学生很容易把握智叟这一人物形象。

品词品句是涵泳的重要方式,教学《送东阳马生序》第一段时,教师可带领学生重点品味“嗜学”这个词,学生在自主学习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将这句中的‘嗜学’一词改为‘好学’行不行,为什么?这两个字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得出结论:这体现了作者年幼时特别好学的急切心情,为后文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做了铺垫,统领全文,与“勤且艰”篇末的“善学”相照应,嗜学是本文的主旨。这个提问,使学生能够沉入文本的言语细节中,从言语的细节处把握作品的意蕴。“其实,学生所缺的往往不是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缺的是如何从言语的细微之处品味作品的意蕴。”[36]

还可以是课内练笔,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芬芳。听说读写能力构成的语文技能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外语来讲,听和说是主要的教学目标。对于母语学习来讲,读和写才是训练的主要目标。有一位语文名家曾经说过,一个有良心的语文老师只要做好两件事就足够了,一是教会学生读,二是教会学生写。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写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语文课堂中的写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圈画批注,二是课内语言训练。批注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于怦然心动的地方把感悟写下来。这种方式灵活自由。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脂砚斋评点《红楼梦》就是用这种方法。我们在把握作品“意”的基础上,应适当进行课内语言训练,因为在“意”上逗留太久,有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之嫌,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取意于精神,落脚于语言”。在把握文章“意”的时候,马上进行课内语言训练。教学《三峡》这篇课文时,学生已经把握了课文的主旨,这时应设计一个课内写作训练的环节,可组织学生为三峡写一个广告宣传语,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既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激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