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意义

一、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加强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美国科学家华特·科勒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符。”叶圣陶先生说:“语文学习得跟整个生活打成一片。”[73]语文教育属于母语教育,社会生活提供的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可以说生活既是语文学习的肥沃土壤,又是语文学习不竭的源泉。因此,语文教学应该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

在云南中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利于加深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加深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当前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也在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中加深了对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必要性的理解,提高了思想道德修养,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是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是当前云南各地区的重要任务,怎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怎样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是云南边境地区的热点问题,这些问题可以纳入语文综合性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增强了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也训练了学生归纳总结等思维能力。

三是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综合性学习一般情况下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活动,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具体说来就是培养学生策划、协调和组织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必备能力。

(二)有利于拓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空间

云南中小学开展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有利于拓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空间,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由课内空间拓展到课外空间。综合性学习主要在课外进行,在课外安排体现民族团结进步的读报会、辩论会、朗读会、话剧展演等活动。在活动中既加强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又拓宽了语文学习的空间。

二是由校内空间扩展到校外空间。云南边境地区的砚山县红色人文资源丰富,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依托这些资源开展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王有德故居、阿猛会址、砚山县烈士墓等活动。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知党恩,跟党走。这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既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又拓宽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空间,由校内空间拓展到了校外空间。

三是由语文学习空间扩展到跨学科学习空间。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本质上就是跨学科的学习,如把佤族人民抵抗英国侵略、各族人民支援滇缅公路的历史纳入到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就实现了语文学科和历史学科的沟通。把藏族《格萨尔王传》、彝族的《阿诗玛》、傣族的《召树屯》、景颇族的《目瑙斋瓦》、佤族的《司岗里》、普米族的《帕米查哩》、德昂族的《达古达楞格莱标》等民族史诗纳入到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就实现了语文学科和民族文化的沟通。跨学科的学习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扩宽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空间,[74]同时也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有利于充分发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育人功能

语文综合性学习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具有育人的功能。云南各地区中小学开展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的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云南各地区的学生牢固树立“多元一体”的民族观。开展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又牢固树立了“多元一体”的民族观。既高度尊重多元,又高度认同一体,并且认识到“多元一体”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75]

二是有利于树立“三个离不开”意识。在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中,带领学生阅读一些关于各民族互帮互助的文章,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树立“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意识。云南省少数民族众多,呈现大杂居、小聚居、跨境分布的特点,因此云南中小学学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意识显得格外重要。既有利于各族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有利于形成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内在关系。

三是有利于树立“五个认同”意识。在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中,带领学生阅读相关文章,观看相关视频,撰写阅读感受,或者观影感受。在这一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又使学生牢固树立了“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