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本资源

一、文本资源

文本资源是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主题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本资源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利于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有利于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阅读不同文本文章的能力。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文本资源具体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

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系列讲话文本。这些文本包括《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时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南时的讲话》等。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团结奋斗。[9]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着力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10]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显著特征。我们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团结进步。我们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是好的、管用的。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性问题研究。各民族大团结的中国一定是无往而不胜的,一定是有着光明未来的,我们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然会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会到来。[11]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西藏工作会议上强调:西藏工作必须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为着眼点和着力点。要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反分裂斗争,形成维护稳定的铜墙铁壁。要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深入开展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要重视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全过程,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青少年的心灵深处。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要挖掘、整理、宣传西藏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引导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12]在这些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都强调民族工作的主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要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是报纸文本。这些文本结合实际具体分析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以及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这些文章包括《凝心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凝心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观点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深植于历史,更要着眼于发展,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在共同团结奋斗中实现共同繁荣发展。[13]这篇文章认为要从“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为抓手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就是爱国,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主要是要树立“多元一体”的民族观。既尊重“多元”,又要高度认同中华民族这个“一体”,在平等和谐的基础上同心聚力,共同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深层次的认同,是建构共同精神家园的基础。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就是要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听党话,跟党走。对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就是要增强制度自信,高度认同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适时性。《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为引领》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有:坚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到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使党的民族政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坚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不断健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14]

三是理论文本。理论文本指的是专家学者探讨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以及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内涵、路径的理论文章,学习这些文章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以及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内涵和路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论述类文本的能力,这些文章包括:《“四史”教育: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必修课》《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实践的思考》《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关切、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等。《“四史”教育: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必修课》的主要观点是: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四史”中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民族团结进步的智慧结晶,把“四史”教育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既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国民教育和干部培训的现实需要。要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找准二者之间的契合点,全面理解“四史”成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必修课的重大意义;充分挖掘“四史”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重点突出“四史”学习教育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特色篇”;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系统把握“四史”揭示的历史主流和中华民族发展基本规律,进一步回答好“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15]《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实践的思考》主要观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战略性任务,是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新时代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实践中仍存在教育主体不足、对象不清晰等问题。必须守正创新,以更加自觉的提高思想认识,根据当前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积极推进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容体系、主体保障、思路理念、方式方法和体制机制创新,切实推进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创新发展。[16]《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关切、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的主要观点是:边疆民族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多元的民族成分、复杂的宗教信仰等因素,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地区。铸牢边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提升“五大认同”和立足“两个大局”的时代关切。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又面临着物质保障相对落后、智力支持有待提升以及治理方式需要优化等现实困境。为此,需要通过加强共有资源建设和整合搭建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平台、创新文化交融方式搭建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交往平台、树立政治共同体意识搭建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治理平台。[17]

四是文学文本。文学文本指的是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文本。学习文学文本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文学文本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的特点,学生在感悟形象,体验情感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其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通过阅读走进文学文本所创造的世界,实现人的本质力量,也就是自由、自觉的状态,并在审美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感染,同时提高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感悟语言的水平。最后,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具体说来,有利于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文学文本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诗歌。如《民族团结之歌》《家是一个家》《挺起民族的脊梁》《民族团结交响乐》《七绝·题民族团结柱》等作品。《民族团结之歌》是这样写的:五十六朵鲜花共栽一个盆,五十六棵翠竹共连一条根。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条心,就能把祖国建设得繁花似锦。五十六块窑砖瓦筑成一栋房,五十六车矿石炼成一炉钢。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条心,就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18]诗歌形象地写出了五十六个民族在祖国大家庭里休戚与共的生存状态,只有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把祖国建设得繁花似锦、繁荣富强。(2)小说。如《彩虹桥》《克孜勒山下》《大瓦山》《比天空更远》《佤山恩仇录》等作品。《彩虹桥》是楚雄彝族作家起云金创作的一部描写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区域十四个少数民族一百多万人民,在党的边疆少数民族政策人性光辉照耀下,历经一百多年曲折艰难的奋斗,最终实现了几代人梦想的鸿篇巨制。《彩云桥》是一部描写民族团结进步之作,歌颂的是我们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也是为我们广大的民族宗教事务工作者树碑立传。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友善、和睦相处,离不开这些默默无闻的民族工作者。他们就像一座座桥梁、一条条纽带一样,联结起各民族儿女的心扉,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彩虹桥”是一个隐喻,它既是现实中的桥,也是一座各兄弟民族心中美丽的心桥。[19](3)散文。如《鹧鸪山上养路人》《幸福的城市变奏曲》《洁白的哈达》《旺姆的故事》《幸福的味道》《九月》等作品。《鹧鸪山上的养路人》是梦非创作的一篇散文,曾获“民族团结进步杯”散文类二等奖。文章描写了鹧鸪山上的养路人的生活和精神。他们的生活是艰苦的。“在鹧鸪山上养路,一年四季都不轻松,春天冰雪融化,公路泥泞,排水除险不是容易的事;夏秋雨水多,道路塌方平常,抢修养护难度大;冬季封冻,冰雪覆盖,凿冰和铺垫防滑器材能把人累死。”[20]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养路人的工作一年四季都是艰苦的。他们的生活也是枯燥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子也就有了一种熬的味道。”“熬”字用得太好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养路人业余生活的枯燥乏味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感以及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但他们的生活又是极有价值的,他们温暖了过路人的心。“几十年来,他们所做的好事已不计其数,我在无数次经过那里时,就多次被养路人义务为路人提供的开水温暖着路人寒冷的心。在前无村后无店的深山野岭,一杯冒着热气的开水所传递的关爱,应有什么样的温度?”[21]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深山野岭,养路人为路人提供的一杯杯热气腾腾的开水不仅温暖了路人的身,也温暖了路人的心。他们保障了边疆民族地区人员、物资的畅通。“即使是中国人最为看重,有着全家团圆吃团年饭传统的新春佳节,他们也得留下来,因为来自阿坝、青海、西藏、甘肃等地的无数车辆仍会不断通过,运送人员回家,转运物资进藏。”[22]他们牺牲春节与家人团圆的美好时刻,只是为了保障边疆民族地区人员物资的畅通,他们是在为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作贡献,他们是在默默无闻地在为民族团结的事业贡献力量。另外,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朴素、敬业、奉献以及于无声处展现出的平凡与无怨无悔的美德,都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