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利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三、有利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022年版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9]加强与生活的联系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重要举措。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等同的。只有把生活的源头活水引入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实践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汉语作为一种母语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有基础、有语境、有资源。所以语文课程应与社会生活、时代生活紧密结合,把生活、时代的话题引入语文课程。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当今时代的热点话题,也是云南各地区的重点话题,应该进入语文课程中。这样既为学生提供多样的语文实践平台,又加强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云南中小学语文课程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利于建设有活力而又开放的语文课程。首先,加强了语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突破语文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语文课程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云南各地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各地区开展了多种活动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语文课程理应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进一步地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精神世界所起的作用。其次,沟通了课堂内外。陶行知曾经提出:“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10]课堂是语文教育的主阵地,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主要依靠课内语文教学。如果把语文教学限于课内那注定是失败的语文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母语教育实践中意识到了课内课外结合的重要性。“对于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曾试过很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11]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效的融合在一起,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在云南中小学语文课程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有效地沟通课堂内外。比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简称“西双版纳州”)第二中学开展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语文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演讲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内讲授演讲稿的撰写方法以及演讲的基本方法,为学生的演讲指一条明路。演讲活动主要是在课外进行,教师可适时地提供指导。在演讲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可邀请到语文课堂中进行展示。这样做有三个好处,一是沟通了课堂内外,二是提高了学生的演讲能力,三是在演讲中加强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师有意识地把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诗歌、散文、小说、图片、音频等课外的资源引入课内,丰富了语文课程资源。教师有目的地开展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制定研究计划,然后收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最后形成简单的研究报告。这种学习活动,把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引导到课外并实现了课内外的有机融合。再次,扩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在云南中小学语文课程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地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与民族学、地方文化、社会学开展跨领域学习,在实现语文目标的同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正确理解,逐步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西双版纳州第二中学一位语文老师以“我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出一份力”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通过文献研究、调查访谈、撰写研究报告等活动提高了语文综合运用能力,这一活动有重要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语文课程中加强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现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通,在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中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另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搭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平台,拓宽了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