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课文

一、体现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课文

体现优秀传统美德类的作品有《爱莲说》《散步》《师说》《过零丁洋》《背影》《论语十则》《陈情表》《出师表》《边塞》《祭十二郎文》《苏武传》《屈原列传》《诫子书》《回忆鲁迅先生》《老王》《台阶》《卖油翁》《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驿路梨花》《最苦与最乐》《陋室铭》《桃花源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通过这些作品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群体的关系,树立主体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合作意识、规则意识,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传统美德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素材,在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修身类

修身类的课文主要表现志存高远、自强不息、诚实守信、重德贵义、舍生取义、修己安人、刚正博爱、谦和宽厚、淡泊大度、英勇无畏等传统美德。如《荆轲刺秦王》,在文章的开端部分,荆轲提出了“秦王必说见臣”的条件,可以看出荆轲智勇而多谋的性格特点。在私会樊於期部分,塑造了一个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善于心计的侠士形象。在廷刺秦王部分,既表现了荆轲超人的胆略和非凡气度,也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精神。学习这篇课文,学生会受到荆轲身上的优秀传统美德的熏陶感染,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黄继光》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描写了在上甘岭战役中,为夺下敌人的597.9高地,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冒着枪林弹雨摧毁敌人的火力点,最后用自己的胸腔堵住了敌人的枪口,献出了自己宝贵生命的感人事迹。首先,这篇课文表现了爱国主义感情,课文中写道:“黄继光带上两个战士,拿了手雷,喊了一声:‘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便向敌人的火力点爬去。”[37]通过这个语言描写我们可以看出,黄继光的心里时刻装着祖国和人民,这也是他产生英雄行为的思想基础。其次,这篇文章还表现了以黄继光为代表的志愿军战士英勇顽强、奋不顾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课文中写道:“天快亮了,规定的时间马上到了。营参谋长正在着急,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腔堵住了敌人的枪口。”[38]在这一段中,用了“站”“张开”“扑”“堵”几个动词,塑造了黄继光为了祖国人民舍生忘死的英雄形象,表现了奋不顾身、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学习这篇课文,学生会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洗礼,增强对革命文化的认同,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基础。

(二)齐家类

齐家类的课文主要表现仁爱孝悌、兄友弟恭、琴瑟和谐、勤俭持家、造福乡梓等传统美德,如《陈情表》这一篇课文主要表现中华传统美德中的事亲至孝美德。课文中体现的孝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舍高官为祖母尽孝。“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持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39]从这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李密是被举荐为“孝廉”“秀才”,后又被任命为郎中、太子洗马,但为了侍奉卧病在床的祖母而辞不就职,这可以看得出来,他把尽孝放在第一位。二是用具体行动为祖母尽孝。“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40]从以上的句子中可以发现,李密照顾行动不便的祖母,尽心尽力,展现了其与祖母的深厚情感。《晋书·孝友列传·李密传》记载:“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41]祖母由于生病长时间卧床,李密侍奉得十分细致,在亲自尝过饭菜和药之后,才让祖母食用。从这些具体行动中可以看出李密的孝。三是用典故表达自己尽孝的决心。“乌鸟私情,愿乞终养。”[42]主要表达的是乌鸦还有孝顺的品质,希望陛下能够准许我回家侍奉卧病在床的祖母。在这一部分中,利用了乌鸦反哺的故事,乌鸦在刚出生时,要经过母亲的精心哺育,等老乌鸦老的时候,小乌鸦要反哺母亲,这是一种感恩的行为,历来为人们所赞扬。《增广贤文》里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43]在这里李密用“乌鸦反哺”的典故,表明自己要像乌鸦一样反哺祖母的决心。

(三)治国类

治国类的课文主要表现忠君爱国、忧国忧民、秉公执法、清正廉洁、天下为公、达济天下、敬业乐群等中华传统美德。《岳阳楼记》中有这么一段话:“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而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居,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44]在文章中,作者描述了三种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一是忧国忧民的美德,在朝廷为官要重视的老百姓的生活,在边远地区做官时担忧国君,在中国古代“君国一体”,担忧国君就是担忧国家。

二是旷达乐观的精神,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及“宠辱偕忘”可以看得出来,不因外物的好坏而喜而悲,这需要一个强大的内心做支撑,才能把恩宠和荣辱都忘掉,这种旷达乐观的精神是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体现。

三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美德,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看出来,作者认为应该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这种政治抱负是范仲淹一生的行为准则,也是中国古代士大夫奉行的行为准则,这种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美德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中华传统美德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基础,因此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课文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四)中华传统美德类课文的教学建议

教学中华传统美德类课文,首先要贯彻“文道合一”的原则。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提出了文道合一的原则,他认为文道是相互交融,不能分割的统一体,文道应该合一。中华传统美德类的课文都是由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两部分组成的。“道”指的是思想内容,“文”指的是表达形式,在教学这类课文时,要重视思想内容和表达的方式,将两者有效的融合在一起。于漪提出:“要有思想内容与表达形式辩证统一的观念,从语言文学的表达入手,仔细琢磨,反复推敲,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中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广度,而在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后,再从语言和内容的结合上体察文字运用的奥妙和匠心,牢牢抓住作者倾注思想感情的传神之笔。”[45]从于漪老师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应该统一起来,既关注写了什么,也关注怎么写的;既充分发挥思想内容的育人功能,也关注表达形式的精妙,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其次,要对于学生的行为进行合理的引导,使其能够践行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依据“知、情、意、行”准则,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中国文化,另外也要从情感上认同中华传统美德;既要有践行中华传统道德的意志,也要有践行中华传统道德的具体行动。因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比如学习完《陈情表》后,可引导学生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小事,父母生日时可亲手为父母做一张贺卡,并在贺卡上写上自己的祝福语。通过这些事情,引导学生尊重父母、理解父母、体贴父母、关心父母,在实践中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最后,要引导学生诵读中华传统美德的课文,诵读是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充分调动眼、耳、口、脑的作用,有利于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朱熹说过,文章是有血脉的,让文章血脉贯通的方法是涵泳,涵泳就是沉到语言中游泳的意思,而诵读是涵泳的主要方法。诵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体验的过程,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会受到文章“意”的熏陶感染,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诵读是一种思想熏陶,一种精神享受,一种情感感染,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46]由此看来,诵读中华传统美德类的课文,学生既会获得一种精神享受,也会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