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语文德育的规律
在语文课程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属于语文德育的范畴,因此要遵循语文德育的规律。
(一)文道合一原则
语文德育要遵循文道合一原则,“道”指的是文章的思想内容,“文”指的是文章的表达形式。“文道合一”是指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要有机结合起来。
在语文教学中贯彻文道合一原则,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课文的内容和形式,将两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言语内容指的是这篇文本讲了什么,即文章的内容、事件、人物、主旨、情感、文化。言语形式指的是文章是怎么讲的,即文章的结构、手法、语言等内容。“语文教学是通过言语承载的内容来学习言语,非语文教学是通过语言去发现或获得言语所承载的内容。”[26]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既要选择言语内容来教,也要选择言语形式来教。比如教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课时,从言语形式角度来看,要重视新闻的结构,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等,同时也要深刻地分析新闻的特点,即及时性、真实性、语言简明的特点。既要关注新闻叙事特点,也要关注详略得当的手法;既要关注叙议结合的手法,也要关注精练的语言。从言语内容的角度来看,既要关注渡江战役的概况(即文章讲了什么),也要关注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还可通过拓展延伸学习毛主席的诗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感悟革命领袖的豪壮情怀以及文学成就。通过这些内容认同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及革命领袖,进而认同革命文化。革命文化认同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基础。由此看来,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既要关注言语内容,又要充分发挥言语内容的育人功能,进而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此外,也要关注言语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取意于精神,落脚于语言”这一理论观点是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提出的,很好地阐释了文道合一的语文教学原则。现在的语文教学有两种不好的倾向,一种是把语文课上成工具课,具体表现是淡化形象感染,弱化情感体验,忽略人文熏陶,只关注语言文字的训练。这种类型的课忽略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淡化了语文课程在建构学生精神家园中的作用。另一种是把语文课上成纯人文课,注重情感体验、人文熏陶,关注文本内容解读和文章主旨阐述,热衷于拓展延伸,忽略了言语形式的品味和语言文字的训练。这两种课都是存在缺陷的,语文课程最为重要的特点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所以,教学中要把“取意于精神,落脚于语言”有机结合起来,使“文”与“道”融合在一起,“汉语和其他民族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完整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27]这就告诉我们,应该把“文”与“道”有机统一起来,既教文,又育人,把思想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比如《散步》这篇散文,从取意于精神的角度来看,文章的主题是夫妻之情、母子之情和祖孙之情,通过对于以上情感的描述,既充分地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又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一曲温馨的生命之歌。这篇文章体现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孝”文化、“和”文化、“忠”文化(责任意识)以及尊老爱幼的美德。文化认同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基础,这篇文章也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道”的内容不能脱离于语言,脱离语言空谈人文是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的。在语文教学中应让学生在接触语言、感受语言、品味语言、实践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中渗透“道”(人文)。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应通过反复诵读、品词品句、读写结合、语言训练等方式来感知人文内涵,实现人文熏陶。特别是在把握文章主旨后,应回归到语言文字的品味训练和积累中,实现“道”与“文”的统一。
(二)与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融为一体
2022年版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他们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28]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也应与日常的语文教学融为一体。具体说来就是在写作教学、阅读教学、综合性学习教学、口语交际教学、语文知识教学、识字写字教学、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应与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比如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行》这一篇课文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元方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通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到语言细节中去感悟品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又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在对元方的语言进行分析后发现,元方接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面对友人“入门不顾”的行为,元方展现出小孩子独有的率真,表露出自身对于友人的厌恶情感,同时也从侧面体现出元方正直的性格。从这一人物形象身上,还体现出了诚信为本的美好品质。诚信为本、懂礼识义、刚正不屈等都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内容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在写作教学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应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创造的过程融合起来。比如,为了培养学生自由表达的意识和习惯,可采用情境作文的方法进行教学。首先,带学生观看一个关于民族团结的视频,该视频讲述了维吾尔族艾尼瓦尔·依德里斯与汉族石文仲互相帮助共同克服生活中的困难的感人故事。其次,让学生体验情境,产生情感。最后再安排学生写作。“情动而辞发”,自然就会写出带有真情实感的文字,这一写作过程,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创造的能力,另一方面在体验和写作的过程中加强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应与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结合起来。首先,选择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我能做什么。”其次,让学生围绕这一话题与同桌开展听与说的互动交流。再次,选派三组同学到讲台交流,教师进行点评。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教师的归纳总结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口语交际知识、口语交际能力的总结,另一方面是情感价值观的提升。口语交际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又加强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所以,要将语文学习和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不能脱离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应与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融为一体。
(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中国古代特别推崇诗教,所谓诗教就是通过诗歌来教化百姓的一种方法。诗教的目的是化民成俗、明人伦。化民成俗指的是教化百姓形成良好的风尚。孟子说:“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29]诗教的实施依赖于对诗的诵读品味,孔子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30]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得出来,孔子已经认识到了诗歌的重要作用。孔子认为诗歌有获得知识、启迪思想、陶冶情感、激发意志的功能。其中,启迪思想、陶冶情感、激发意志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诗教的方式主要采用的是春风风人、夏雨雨人的方式,就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方式。诗教的方式跟语文德育的方式是一样的,同样强调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语文教材中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文学作品,作品的“意”一般不是直接呈现的,大部分是隐藏在“象”中的。比如《阿Q正传》的“意”是多元的,但这一个“意”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阿Q的形象和悲剧命运呈现出来。因此,语文德育的方式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要通过感悟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间接的渗透德育。“更不能生拉硬扯,把德育内容像贴标签一样地贴上去,而是要充分利用语言、艺术形象,注重潜移默化。”[31]
在语文课程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属于语文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遵循语文德育的方式,采用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方式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特级教师王崧舟在讲授《圆明园毁灭》这一篇课文时,设置了这样的课内练笔: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片段[32]
师:圆明园是世界上宏伟的皇家园林建筑,有万园之园的称号,但是圆明园在一场大火中成为灰烬(将《江河水》作为背景音乐播放,同时还展示圆明园被烧毁时的照片,使得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圆明园被毁的画面,产生深深的惋惜之情)。
这场大火,烧毁了圆明园往日的繁华,面对这样的场景,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可以畅所欲言,尽情地抒发你们的情感。
(在背景音乐的播放中,学生不断的体会,产生了自己的情感。)
师:下面同学们都说一下自己的想法,我们可以进一步地交流。
生1:无情的大火来势汹汹,烧毁了世界知名的皇家园林,也烧毁了中国人民的劳动成果,大火的发生验证了英法联军的丑恶嘴脸,中华儿女要谨记屈辱历史,认真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只有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实力,才能够避免其他国家的侵略。
生2:圆明园的烧毁是中国和世界的一大损失,但是大火不会烧毁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努力奋斗的精神,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理想抱负,我会不断地学习,报效祖国和人民,为国家的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生3:罪恶的大火毁掉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成果,同时也刺痛了中华儿女的心,侵略军的罪行将永远刻在每个中国人民的心中。
生4:英法联军罪恶滔天,不仅仅烧毁了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同时也烧毁了中国人民的劳动成果。历史实践告诉我们,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对于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一定要努力学习,用自身的力量来推动国家的发展。
生5: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的行为,简直是强盗一般的行为,大清政府的腐败让我们感到痛恨,我们要牢记历史,不能重蹈覆辙,让悲剧再次发生。
师:大火虽然毁坏了圆明园,但是侵略者的罪行将会写在历史上,中国人民会记住这一屈辱的时刻,继续发扬勤劳勇敢的传统美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这个案例中,王老师精心设计了音乐情境和图片情境,让学生沉浸在情境中感悟和体验,体验以后就会产生感情,叶圣陶曾经提出:创作最主要的来源是心中的思想和情感。学生内心产生了感受后再要求学生写作,这样才能写出富于真情实感的文字。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增强了民族使命感,培养了爱国主义感情,这些语文德育的内容不是直接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自我感悟到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这一教学环节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注释】
[1]https://www.ynrd.gov.cn/html/2020/shijiujiewuzhong_1218/9741.html
[2]https://www.ushui.net/law/v?id=v79f3c1v0102114ddf5b6f66bf8d0e1dc411df5c6450ef246854
[3]罗惠翾:《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几个关键问题》,载《西北民族研究》2020年第2期,第29页。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
[6]http://whlyt.qinghai.gov.cn/jgdj/mztj/2150.html
[7]王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载《安徽教育科研》2022年第10期,第32页。
[8]安洪彬:《充分利用文本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载《基础教育参考》2019年第1期,第54页。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
[10]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33页。
[1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99页。
[12]韩向东、张景业:《语文德育的四大误区》,载《语文学刊》2001年第1期,第79页。
[13]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141页。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
[15]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5页。
[16]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83页。
[17]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5页。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
[1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第1页。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第1页。
[2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6页。
[22]欧伽刚:《语用课堂:为言语生命的发展奠基——“语用”视域下的阅读教学新策略》,载《语文建设》2015年第12期,第29页。
[23]包建新:《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15页。
[24]温儒敏:《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25]陈亚娟:《语文味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在品词赏句中如何体现“语文味”》,载《考试周刊》2013年第90期,第35页。
[26]包建新:《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02页。
[27]于漪:《于漪全集语文教育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56页。
[2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第20页。
[29]孟轲:《孟子》,东南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59页。
[30]金良年:《论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71页。
[31]钱威、徐越化:《中学语文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54页。
[32]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0309/5001120112004200.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