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认同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在文化认同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百度百科认为:“文化认同是一种被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1]“文化的凝聚性在任何一种文明体系中都适用。它包含两个层面:在时间层面上,这种凝聚力表现为通过一定的方式把过去发生的事情以及对它们的历史记忆封存下来,并不断加强重视使其具有现实意义;在社会层面上这种凝聚性表现为通过共同的历史与回忆中剥离出一致的思想体系与行为规范,并用这些对社会成员进行有约束性的教化。”[2]文化是在历史记忆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一致的思想体系与行为规范,对共同体成员具有约束作用、教化作用和凝聚作用,是维系共同体发展的核心要素。中华文化是构筑各民族共同精神家园,凝聚中华民族的情感纽带,也是维护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文化认同在增进各族人民对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之所以具有强大凝聚力,就在于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深切认同感,只有切实增进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牢固筑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长城,才能有效地防范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影响,不断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3]文化认同所产生的归属感、安全感,既是民族团结的基础,也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高度的文化认同是国家生存、发展、兴旺的基础。南怀瑾先生认为,一个民族最重要不是经济,不是政治,不是军事,而是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根深才能叶茂,根断了这个民族也就废了。由此看来,文化认同像一根纽带把各族人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效地提升了民族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有基础性的作用,增强文化认同是维护祖国统一和增强民族团结的必由之路。其次,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4]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根,文化自信事关民族情感、民族团结、民族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基本的依靠力量。“新时代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更为激烈,西方意识形态对国民观念特别是我国主流价值观的冲击有增无减,渗透到国家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对强势输入的西方意识形态威胁,只有防范文化虚无主义,以中华文化凝聚民族精神,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地化解危机,防范文化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5]抵制文化虚无主义以及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侵蚀,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增强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自信既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激烈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由此看来,在文化认同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既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也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认同主要指的是对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认同。而语文课程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6]语文课程是母语教育,母语教育的背后是精神教育和文化教育。因此,语文课程是增强学生文化认同的主阵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7]曾汉辉认为:“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中创造的。它是在革命、建设、改革中积淀和孕育形成的所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8]不仅仅学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汲取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的精髓,主要表现为理想信念、艰苦奋斗、自我牺牲、甘于奉献等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