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英雄模范人物的课文
2019年9月25日,在“最美奋斗者”的表彰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各个历史时期的英雄模范都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9月29日,在国家勋章的颁授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对英雄模范的表彰。今天我们以最高的规格褒奖英雄模范,就是要弘扬他们身上展现的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47]从这些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英雄模范的价值。
(一)英雄模范人物类教材分析
英雄模范指的是在人类社会前进过程中那些拥有超于常人的才能与勇气的积极的精神品质,对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具有重要推进作用的人。我们指的英雄模范主要是在中国历史、中国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国家和社会具有重大推进作用的人。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是基础教育阶段德育的重要素材。语文教材在“立德树人”精神的指引下,选入了大量英雄模范题材的课文。这就为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些英雄模范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奠定了基础。2015年9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强调: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们,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勠力同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48]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我们大家学习英雄,为什么要学习英雄呢?因为英雄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光辉事迹和不朽精神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模仿能力强、可塑性大,充分发挥英雄模范人物的榜样作用,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班杜拉认为人类往往是从观察他人,也就是模仿,来习得或形成自己的行为。语文教材里的英雄模范人物使道德规范具体化、形象化,情感化,比空洞的道德说教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英雄模范的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也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英雄模范人物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英雄模范人物身上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内容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基础。
《小英雄雨来》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为了掩护革命干部机智地与敌人作斗争的故事。这篇课文表现了爱国主义的精神,课文中两次出现了“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49]这样的语句。第一次是雨来在上学时,老师在黑板上写下这两句话。这些话帮助雨来强化了国家认同,这也为后文写雨来坚强不屈的行为做了铺垫。第二次是在日军殴打雨来时,雨来的鼻子被打出血,鲜血溅在课文上,课本上的字刚好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雨来被日军暴打时为什么能够做到英勇无畏、坚强不屈,答案就在这两句话里。“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是雨来一切行为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雨来面对敌人的软硬兼施、威逼利诱,始终没有屈服,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出于对祖国深深的热爱。这篇课文还表现了顽强斗争、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课文里写道:“扁鼻子军官的目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他向前弓着身子,伸出两只大手。啊!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拉。雨来疼得直咧嘴。鬼子又抽出一只手来,在雨来的脸上打了两巴掌,又把他脸上的肉揪起一块,咬着牙拧。雨来的脸立刻变成白一块,青一块,紫一块。鬼子又向他胸脯上打了一拳。雨来打个趔趄,后退几步,后脑勺正碰在柜板上,但立刻又被抓过来,肚子撞在炕沿上。”[50]这一段文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日本鬼子的残忍,也写出了雨来在鬼子暴行面前顽强斗争、英勇无畏的精神。课文还写到了雨来的父亲、舅舅、李大叔、女老师等人物,这些人都在英勇顽强地与敌人作斗争,这些人与雨来一起代表了晋察冀边区军民的顽强斗争、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会受到文章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顽强斗争、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的熏陶感染,增强对伟大祖国以及革命文化的认同,这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基础。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在朝鲜光荣牺牲后毛主席对毛岸英遗体是否回国安葬的艰难抉择过程。这篇课文塑造了一个极度悲伤的父亲的形象。“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51]从这些动作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毛主席知道儿子牺牲的噩耗后极度悲痛,平静的表面下藏着一颗悲痛的心。“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52]“打湿的枕巾”表现了毛主席对儿子深深的爱以及对儿子牺牲的极度悲伤的感情。课文还塑造了一个大局为重的无私的革命领袖的光辉形象。“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国家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53]从这段心理描写中可以看出毛主席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以及不搞特殊的宽广无私的崇高品质。这从毛主席与挚友周世钊的谈话中也可以看出来。“你说我要不派他去朝鲜战场,他就不会牺牲,这是可能的,也是不错的。但是,你想一想,要作战,我要有人,派谁去呢?作为一个领导人,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卫家园,又派谁的儿子去呢?人心都是肉长的,不管是谁,疼爱儿子的心都是一样的,如果我不派我的儿子去,而别人又都像我一样,自己有儿子也不派他去战场,先派别人的儿子去上前线打仗,这还算是什么领导人呢?”[54]从这段话里既可以看出毛主席常人的感情,又可以看出毛主席的无私胸怀。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将会感受到一个真实而又伟大的毛主席的形象,增强对革命领袖以及革命文化的认同,这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基础。
《军神》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刘伯承眼睛受伤到重庆沃克医生的诊所治疗,在摘除右眼手术时拒绝用任何麻药,被主刀医生称为军神的故事。课文主要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课文中写道:“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55]从这段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来,手术的疼痛已经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竟然把床单都抓破了,但刘伯承仍然一声不吭,这里形象地体现了他钢铁般的意志。毕必成曾写诗一首赞美刘伯承:英雄壮举泣鬼神,铁骨钢筋铸军魂。七十二刀生死痛,胜似昔日刮骨人。[56]这首诗认为刘伯承不用麻药做手术被割了七十二刀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可以和《三国演义》里刮骨疗伤的关羽相比,铁骨钢筋般的意志铸牢了军魂。可利用这篇课文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培养。“加强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对于全面落实教育目标,培养出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至关重要的,义务教育阶段也是学生意志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如果在这个阶段加强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将对学生一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57]《军魂》这篇文章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好素材,学生在研读这篇课文的过程中会受到刘伯承身上所体现的钢铁般意志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另外,刘伯承是革命军人的杰出代表,学习这篇课文有利于增强学生对革命军人以及革命文化的认同,这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基础。
《木兰诗》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首南北朝时的北方民歌,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归家的传奇故事。诗歌质朴生动、明朗刚健,富有北方民歌的特色,与《孔雀东南飞》一起被誉为中国古代民歌的“双璧”。木兰的身上主要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诗歌写道:“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58]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迢迢万里奔赴战地,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照着身上穿的铠甲。将军战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有的生还。这几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木兰艰苦卓绝的十年征战生活。表现了木兰不畏艰苦、勇敢刚毅的精神,木兰身上为什么会有这些精神呢?主要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国家的坚强意志。这一篇课文编排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家国情怀,单元导语写道:“家国情怀,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朴素感情,它意味着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家乡的土地人民,愿意为保家卫国贡献自己的一切……它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凝聚力。这个单元所选的都是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能够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59]《木兰诗》这篇课文主要体现愿意为保家卫国贡献自己的一切的精神。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内容。木兰的身上还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一是事亲至孝的美德,“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60]这几句诗的意思是昨夜看到了军中的文告,可汗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卷卷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的儿子,木兰没有长兄,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代替父亲去出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木兰体恤父亲的年迈力衰,毅然替父出征,这是事亲至孝的具体表现。二是遇事担当的美德。当征兵的责任落到家庭时,父亲年迈力衰不能承担,也没有长兄来承担这份责任,木兰就义不容辞地承担了家庭的责任。当国家需要时,木兰也挺身而出保家卫国,木兰的身上体现了勇于担当的美德。三是功成身退的美德。老子的《道德经》里写道:“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意思是大功告成之后,不贪功,不居功自傲,而选择归隐。这是淡泊美德的文化源头。“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61]这一段的意思是说,战事结束后,回来拜见天子,天子坐在朝堂,对参战有功的人员进行记功并赏赐很多的财物,可汗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想做尚书省的官,只希望骑上千里马,赶紧回故乡。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来,木兰不居功,不贪功,只想回到家乡过平常的生活,很好地体现了淡泊的美德。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也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英雄模范题材类课文的教学建议
教学英雄模范题材的课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不要人为地拔高英雄模范人物的形象。“长期以来,我们总习惯于把历史上和生活里英雄塑造成一个个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神’,总剥离他们作为‘人’的七情六欲、他们人格的丰富性和具体性,这样做实际效果往往适得其反。”[62]在教学中我们既要深入挖掘英雄模范人物的精神内涵,充分发挥英雄模范人物的育人功能,又要从“人”的角度全面把握英雄模范人物的形象,这样会增强英雄模范人物的真实感、亲近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木兰这一形象,我们既要从英雄的角度来把握,也要从常人的角度来把握。木兰既是一个女子又是一个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青山处处埋忠骨》里的主席形象,我们既要从伟人的角度来把握主席的形象,也要从普通父亲的角度把握主席的形象,这样才能全面、真实、准确地把握主席的形象。
二是要把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紧密结合起来。每一篇课文都是由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组成的。言语内容具体包括文章的内容、情感、主旨、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言语形式具体包括文章的手法、结构、语言等方面的内容。在教学中既要关注言语内容也要关注言语形式,把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紧密地统一起来。当前,在英雄模范题材的课文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只关注文章的言语内容,特别重视挖掘文章的情感、精神和思想内涵。“还有不少教师习惯用宏大概念表达空洞情感,人为拔高课文的思想内涵,而忽视它的艺术价值和语言特色。”[63]艺术价值和语言特色属于言语形式的范畴。对言语形式视而不见将导致阅读教学语文性的丧失,甚至把语文课上成非语文课。“语文教学是通过言语所承载的内容来学习言语,非语文教学是通过言语去发现或获得言语所承载的内容。”[64]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既要关注言语内容,也要关注言语形式。《木兰诗》这篇课文,既要关注人物形象及其思想内涵,也要关注写作手法。《木兰诗》用了很多的手法来塑造木兰的形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用了互文的手法,意思是有的将军和战士战死沙场,有的将军和战士胜利归来。不用互文的手法来理解就会产生歧义的理解。“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顶真手法的运用,不但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里运用了铺排的写作手法,音调抑扬顿挫,渲染木兰出征前紧张而又有条不紊的气氛,充分表现了木兰替父从军的积极性。诗歌还运用了详略得当的手法,详写了缘由、离别、辞官、团聚等环节,略写了十年征战,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刻画人物形象,也使诗歌的结构疏密有致,同时还留下了空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是适时地提供背景材料。大部分的英雄模范人物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这就造成了学生对英雄模范人物有一定的隔阂感,这既不利于深入理解英雄模范人物的形象,也不利于深入体会英雄模范人物的精神。因此,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适时地提供相关的背景材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对历史背景有了了解的情况下,课文不再晦涩难懂,人物不再有距离感,事情不再无法理解。”[65]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毛主席身上所体现的伟大的父爱,可为学生提供这样的背景材料:“在毛主席逝世14周年后,工作人员在清理遗物时,意外发现了毛主席单独整理收藏的一个箱子,箱底里有两件衬衫、一双袜子、一顶军帽和一条毛巾,这些东西都是毛岸英烈士的遗物,毛主席将这些物品整整珍藏了26年。”[66]提供这样的背景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深刻体会毛主席在得知儿子牺牲时的极度悲痛的心情、深刻理解毛主席身上所体现的伟大父爱。在教学《纪念白求恩》这篇课文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入体会白求恩的精神,可提供这样的背景材料:在恶劣的战争环境中,白求恩随部队辗转于荒凉的大西北,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工作,用他的话说,过的完全是“高强度的生活”。在私人通信里,他偶尔述及1938年一年,其实不到一年的工作量:“去年我共行军3165英里,其中有400英里是徒步穿行于山西、陕西和河北三省。我共做了762个手术,检查了1200名伤员。我还重组了部队的卫生系统,写作和翻译了三本教科书,建立了一所医疗培训学校。”这是一组惊人的数字。如此繁重的工作、卓著的效绩,不要说一个人,就算一个小分队也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67]这样的背景材料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白求恩的伟大精神,也有利于充分发挥背景材料的育人功能。另外还要把握背景材料提供的时机,应该在学生需要时提供。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仅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由于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思维定式等原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这时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师提供的背景知识相当于给学生提供一个脚手架,让学生在脚手架上深入理解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深刻体会英雄模范人物的精神。
四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前,英雄模范题材类课文存在填鸭式教学的倾向。“填鸭式灌输的知识、呆滞的思想不仅没有任何意义,往往极其有害——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最美好的东西遭到了腐蚀。不能让知识僵化,而要让它生动活泼起来——这是所有教育的核心问题。”[68]怀特海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填鸭式的教育造成了教育活动的僵化,导致了最美好的东西遭到了腐蚀,杜绝填鸭式教学的最好方式是建构活泼的课堂,而活泼的课堂需设计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教学《最后一次讲演》这一篇课文时,可精心设计朗读活动,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闻一多先生的情感与精神。教师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你们杀了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69]这一句应该重读“一个”和“千百万个”,在对比中才能体会闻一多先生的坚定信念。“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70]朗读两个“无耻”时,应该一高一低,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闻一多先生对敌人的蔑视。朗读的过程既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也是深入体会情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受到英雄模范人物精神的熏陶感染,这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学《邓稼先》这篇课文时,可设计一个课内练笔环节,让学生为邓稼先写一段颁奖词,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会受到邓稼先身上所体现的爱国、无私、执着、奉献、敬业、热情、谦和等精神的熏陶感染,这些优秀的品质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既可以让课堂活泼起来,又可以在活动中受到英雄模范人物精神的熏陶感染,充分发挥英雄模范题材课文的育人价值,这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基础。
英雄模范人物身上高尚的道德品质、杰出的才能、卓越的贡献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应充分发挥英雄模范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让学生在学习和模仿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通过挖掘英雄模范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质、文化内涵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英雄模范人物是中华民族的楷模的意识。
【注释】
[1]温儒敏:《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
[2]http://www.chinanews.com.cn/tw/2010/09-08/2519619.shtml
[3]温儒敏:《小学语文三年级必修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
[4]温儒敏:《小学语文三年级必修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
[5]徐永梅:《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的分析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曲阜师范大学,2020年,第83页。
[6]徐永梅:《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的分析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曲阜师范大学,2020年,第83页。
[7]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8%B1%E5%9B%BD%E4%B8%BB%E4%B9%89/254506?fr=aladdin
[8]徐永梅:《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的分析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曲阜师范大学,2020年,第45页。
[9]温儒敏:《小学语文三年级必修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
[10]沈成:《统编版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单元解读和教学建议》,载《黑龙江教育》2020年第11期,第30页。
[11]温儒敏:《小学语文三年级必修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
[12]温儒敏:《小学语文三年级必修下》,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
[13]孙雪梅:《试论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及现实意义》,载《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第65页。
[14]刘文姝:《浅谈民俗文化走进语文课堂教学的现实意义》,载《中学教学参考》2017年第3期,第14页。
[15]何惠丽:《中国古代神话的幼儿教育价值探析》,载《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第30页。
[16]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7]何惠丽:《中国古代神话的幼儿教育价值探析》,载《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第30页。
[18]刘媛:《中国古代神话的教育价值探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第28页。
[19]阮凤丽:《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神话的教育意蕴探析》,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21年,第33页。
[20]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21]郭雪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22年,第1页。
[22]罗常培:《中国人与中国文 语言与文化》,新星出版社2015年版,第5页。
[23]姬昌、孔子:《周易》,辽海出版社2021年版,第564页。
[24]温儒敏:《小学语文一年级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
[25]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7%91%E6%9C%A8%E6%B0%B4%E7%81%AB%E5%9C%9F/3885587?fr=aladdin
[26]温儒敏:《小学语文一年级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
[27]葛晨虹:《中国古代的风俗礼仪》,希望出版社1999年版,第138页。
[28]温儒敏:《小学语文一年级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
[29]潘剑冰:《民国课堂大先生也挺逗》,广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13页。
[3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
[31]于漪:《于漪全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234页。
[32]郭雪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22年,第4页。
[3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
[34]钱逊:《中华文化中“和”的思想》,载《理论学习》2016年第5期,第51页。
[35]晋彪:《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探析》,载《辽宁教育》2019年第10期,第8页。
[36]温儒敏:《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年版。
[37]温儒敏:《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年版。
[38]温儒敏:《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年版。
[39]温儒敏:《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年版。
[40]温儒敏:《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年版。
[41]https://wenku.baidu.com/view/1d05423a5a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dc.html
[42]温儒敏:《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年版。
[43]刘敬余:《增广贤文》,北京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
[44]温儒敏:《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年版。
[45]于漪:《于漪全集语文教育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158页。
[46]蔡雨峰:《文道相融·厚以蕴德——浅淡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美德教育》,载《长三角教育》2012年第9期,第37页。
[47]https://www.sohu.com/a/344254857_115239
[4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2288391105026665&wfr=spider&for=pc
[49]温儒敏:《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年版。
[50]温儒敏:《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年版。
[51]温儒敏:《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年版。
[52]温儒敏:《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年版。
[53]温儒敏:《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年版。
[5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4295788581939889&wfr=spider&for=pc
[55]温儒敏:《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年版。
[56]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NDgyNjg3Ng==&mid=2653042914&idx=3&sn=1a698efdbbb7efc8a642cc4348fc97bf&chksm=8b9e20f1bce9a9e76e1589a6de223be14af5ea77479b02f171593be55547daecfcd0c3ac96a4&scene=27
[57]黄彩春:《浅析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载《文学教育》2019年第8期,第156页。
[58]温儒敏:《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年版。
[59]温儒敏:《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年版。
[60]温儒敏:《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年版。
[61]温儒敏:《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年版。
[62]胡根林、彭晓:《共情才能更好地传承——谈初中革命题材类课文的教学》,载《语文建设》2021年第8期,第6页。
[63]胡根林、彭晓:《共情才能更好地传承——谈初中革命题材类课文的教学》,载《语文建设》2021年第8期,第6页。
[64]包建新:《语文教学设计育案例分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3页。
[65]王小琴:《革命题材课文的育人价值既教学策略》,载《语文新读写》2022年第3期,第86页。
[66]https://news.cctv.com/2021/09/10/ARTIWx3bbHTCHASq0Po0Q1o2210910.shtml
[67]胡根林、彭晓:《共情才能更好地传承——谈初中革命题材类课文的教学》,载《语文建设》2021年第8期,第6页。
[68]怀特海:《教育的目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2年版,第55页。
[69]温儒敏:《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年版。
[70]温儒敏:《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