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作教学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意义

一、在写作教学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写作教学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具体说来有利于提高以下写作能力:

一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写作能力中的基础能力。金朝著名的诗人元好问在他的《论诗绝句三十首》的第十首中曾写道:“眼外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眼睛接触到了实际的事物,有了自己深切的感悟,这样才能写出有神韵的句子。如果一味去暗中摸索(临摹前人的作品)是写不出富含真情实感的句子来的。这两句诗揭示了一个写作真理,那就是诗歌创作的源泉是客观现实,真情必然来自诗人的切实生活感受,而观察是获得真实感受的前提和基础。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主题的写作活动,可组织学生去参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基地,让学生去实地观察,观察的过程其实就是接触和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有了这些感受、体验和理解就有了言说的欲望,这时让学生写参访感受,学生定会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字。在这一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加强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2022年版新课标强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35]从这里可以看出来,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维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36]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主题的写作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要求学生以“民族团结是幸福之基”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能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学生以“各族少年合力降伏恶龙”为题写一篇童话,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能力。由此看来,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主题的写作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2022年版新课标强调:“能根据需要,用书面语言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37]这是义务教育阶段写作教学的总目标。开展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主题的写作活动应以写作教学的总目标为指引开展学习活动,可先组织学生开展民族美食分享活动,在学生品尝完民族美食后,组织学生以“美食推荐人”的身份推荐一种民族美食,并把推荐词写下来。这一写作活动创设了生动具体的写作情境,让学生在角色的体验中撰写民族美食推荐词,在写作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又加强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二)有利于加强写作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因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生活决定教育。”[38]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生活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教育的目标和归属。一切教育活动必须以生活为中心,围绕生活展开教学,写作教学也不例外。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39]只有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陶行知先生和毛主席的精辟论述为当今的写作教学指明了方向。写作教学应该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以生活为中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要把作文与生活结合起来,一定要把学生引向生活的光明之路。”[40]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来,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和写作灵感。当前写作教学的一个大问题是学生没有可写的内容,有了可写的内容怎么写才有意义和价值,不然,教学生再多的写作手法、写作技巧都没有任何意义。学生没有可写的内容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学生没有课外阅读的时间,没有时间读书就不能丰富语文积累,语文积累不足写作时就没有可写的素材。另一方面是写作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学生怕写作文的根本原因。只有让学生深入生活、思考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由此看来写作教学只有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生才有话可说,有情可表。“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紧跟时代脉搏,密切关注时代的变化,关注社会的实事。引导学生对时代的脉搏进行感受也是日常教学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让学生的写作有深度、有温度、有广度。”[41]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是当前云南的重要工作,也是云南的热点话题。云南各地都在加紧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很多学校都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的创建工作。可以说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的创建活动已经变成了云南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创建为话题开展写作活动,既可以解决学生写作素材不足的问题,也可以加深写作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有利于充分发挥写作教学的育人功能

2022年版新课标强调:“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42]具体说来,就是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思想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43]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语文教学要在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写作教学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充分发挥写作的育人功能。

写作和育人应该统一起来,在写作教学中实现思想训练和语言训练的有机统一。“写作训练不只是语言演练、方法操练、技能锤炼,还是认识磨炼、情意合练、人格锻炼。”[44]当前,写作教学存在一个误区,就是把写作和育人割裂开来,只关注写作技能的训练,于是把写作课上成了写作知识与写作技能的教学课。这种纯工具性的倾向违背了写作教学的宗旨,把写作的育人功能(人文性)边缘化,其结果必然使写作教学只剩下写作知识的教学、写作技能的迁移以及中高考写作应试的准备。魏书生老师认为:文章由形和神两部分组成,前者指文章的卷面形式、层次结构;所者指文章所表达的观点,所蕴含的情感、意境与思想,它能够感染人,能够教育人。要写好文章的形,难度不大,要写好文章的神,难度就大很多,这与写文章的人的人格力量有很大的关系。因此,魏书生老师主张作文与育人要统一起来。[45]无独有偶,清代美学家叶燮也是这么认为的,他说:“大凡人无才则心思不出,无胆则笔墨畏缩,无识则不能取舍,无力则不能自成一家。”[46]也就是说写作主体必须要具备“才”“胆”“识”“力”这四种因素,才能写得出好文章。“才”“胆”“识”“力”怎样才能获得呢?一方面要加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另一方面要加强自己主观世界的修养。由此看来,作文与育人是统一在一起的。今天的写作教学也应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写作能力与写作育人紧密结合起来,把写作的工具性与写作的人文性统一起来。让学生“通过切身的观察、体验、实践,认识人生,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爱之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47]在写作教学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把德育的心理过程和智育的思维过程结合起来。把育人融入写作教学活动中,在写作活动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牢固树立民族团结进步意识,充分发挥写作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