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语文的方式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二、用语文的方式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属于语文德育的范畴,语文德育与政治德育是不同的,语文德育有其独特性。因此,在语文课程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应用语文的方式。语文的方式具体包括反复诵读、品词品句、课内语言训练。

(一)在反复诵读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主要是靠文本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再细化来看,主要是靠文本的“意”来进行语文德育。什么是文本的“意”呢?文本的“意”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和感情。学生理解文本的过程不是一下子就能把握作品的思想和感情,特别是一些经典的文学文本,其思想和感情是隐藏的,是融于“象”中的,是在“言”外的。意最理想的存在方式是蕴藉,潜藏在于形象,仿佛糖溶于水,不见其形,只余其味,任何浅显直白的“意”都将毁掉文本的艺术价值。由此看来,要把握文本的思想和情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朱熹认为,文章是有血脉的,要使文章血脉贯通最好的方式是“涵泳”。“涵”是沉浸的意思,“泳”是游泳的意思,涵泳的意思就是说要沉浸到语言中去感悟、去品味。陆象山诗云:“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通过涵泳才能使文章血脉贯通,进而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及艺术特色,而“涵泳”的一个有效方式就是反复诵读。读出声音来是读,诵读不仅要读出声音来,而且声音要有高低、有长短、有顿挫、有节奏。在反复诵读中不仅能把握文章的语言、形象,而且能够通过对语言和形象的品味把握文章的思想和感情,这样一来,作品的思想和感情就潜移默化地感染了学生,也就达到了语文德育的目标。

反复诵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同时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粹。语文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读,原是很重要的,从前的人读书大都不习文法,不重解释,只是在读上用死工夫,他们朝夕诵读,读到后来文字自然通顺了,文意也自然了解了。”从夏丏尊先生的话中,我们可以得出两个信息。一是诵读是我国传统语文的教学方式。二是在反复诵读中,自然就了解了文意,不用教师过多讲解语法,也不用教师过多的解释。诵读是一种有效的语文学习方式,能够不断地提高语文学习的水平,应该被广泛推广。诵读能深入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和一般的朗读相比较,诵读以声律气韵为开端,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诵读方式的有效利用既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又有利于发挥语文课程感染熏陶的重要功能。

反复诵读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作用:一是能够建立良好的语感。语感是一种快速感悟语言的能力,是学生的语文水平的直接体现,因此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叶圣陶也积极地肯定了语感在语言文字学习中的重要意义。良好语感的形成方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其中最为重要的方式就是反复诵读。二是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语文积累是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基础。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明显缺陷就是语文积累的缺失,这直接影响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中国古代的语文教学主要采用诵读的形式,在诵读中积累大量的语文素材,很多孩子在14岁以前(也就是小学阶段)就能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四书”“五经”,这就为语文素养的提升奠定了基础。三是有利于感受作品的形式美。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整理出来的,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呈现出美的特点。在反复诵读中,有利于感受作品的形式美。具体说来主要是音韵美、节奏美、结构美、语言美等方面的美。四是作品的情感能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一部优秀的作品都是由言、象、意三个部分组成的。学生最先接触的是语言,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语言所构建的“象”,再通过对“象”的品味进而把握作品的“意”,作品的“意”主要指作品的情感态度和主旨,在反复诵读中这些内容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中国古代诗教就采用这种方式,在反复诵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教学《驿路梨花》这篇课文的时候,可采用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分角色读、创设情境读等方式带领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第一步,要读准字音,理清课文的情节,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步,要通过朗读品读形象,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第三步,在品读形象的基础上品读课文的主旨。在层层深入的反复诵读中,学生会慢慢地体会到文字背后的思想和情感,即助人为乐、知恩图报的主旨,进而体会到助人为乐、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共有的传统美德,在朗读体会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受到文章主旨的熏陶感染。当然,学生在通过朗读体会课文主旨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教师要适当地加以点拨、指导,以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进而受到作品主旨的熏陶感染。

西双版纳州第一小学的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神州谣》这一篇课文时,主要采用反复诵读的方式。这一篇课文借鉴了中国古代识字教材的经验,字句符合儿童的心理节奏,句句押韵,朗朗上口。主要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步:自由朗读

第二步:读准字音

第三步:教师范读

第四步:创设情境读(图片情境、比赛情境、视频情境)

第五步:有感情的朗读

第六步:熟读成诵

在反复诵读中不仅体会到了文章的韵律美、节奏美,还在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了语文德育,培养了学生的三种意识:一是中国人的自豪意识。在对于祖国壮丽山河的描述中,学生通过诵读的方式,对祖国产生深深的热爱之情。二是形成国家统一的观念。诵读“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这四句时,培养学生两岸一家亲、祖国一定要统一的意识。三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读“各民族,情谊浓,齐奋发,共繁荣”这四句时,学生会产生中华民族是一家、各民族共同繁荣的观念,进而加强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了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在品词品句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文本的解读是一个过程,具体包括“言”“象”“意”三个阶段。学生首先接触的是语言,通过对语言的理解,就可以把握语言建构的形象,通过对形象的品味,就可以把握形象所承载的思想和感情。记叙类的或者文学类的文本解读都遵循这一流程,而说明类或部分实用类的文本有所不同。一般情况是从“言”就可直接到“意”,即通过对语言的理解就可直接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和情感。不管哪种文本都是由语言构成的,都需要对语言进行品味。20世纪流行的语义学把语义分析作为文学批评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其中,文本细读是语义学对文本进行解读的重要方法,文本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故而深度解读就离不开文本的细读。而语文教学所用的“品词品句”就是文本细读的一种方式。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认为语文教学需要品词品句、咬文嚼字,这样才能把握人物的形象以及文章的主旨。文本的言语细节是文章的神经末梢,牵一发而动全身,对某些字句的品味能有效体味作品的思想和情感,这些思想和情感是语文德育的重要内容。而在品词品句的过程中这些内容就潜移默化地感染了学生,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同时,又受到了作者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

阅读教学需要整体感知,也需要深入到语言细节中去感悟品味。叶圣陶指出,仅仅利用查字典的方式来掌握词汇的内涵是不够的,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其体会词汇内在的深刻含义。在体会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理解能力,深入到语言细节中去感悟品味有重要的作用。首先,有利于理解作品的深层意蕴。作者的“意”不是直接呈现的,而是通过“象”间接显现的。而“象”是通过语言来描绘的,细细地品味揣摩语言有利于体会“象”,也有利于深入地把握“意”。朱熹认为文章是有血脉的,使文章血脉贯通的重要途径是涵泳。“涵”是潜入水中,有沉潜之义。“泳”是游于水中,有游泳之义。涵泳指在读的过程中,要深入到语言细节中去感悟品味,才能使文章血脉贯通,进而把握作品的深层意蕴。因此读诗的人必须通过涵泳,把握活泼泼的意象,把握它内部的血脉贯通。[21]其次,有利于感悟语言的魅力。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要关注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其理念观照下的阅读教学,强调立足语言,学习语言,运用语言。”[22]阅读教学要关注内容的解读,也要关注语言的细节,并要在语言细节的品味基础上来解读内容。这样既能把握作品的内容意蕴也能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感受言语的质地和芬芳。在阅读中缺乏对于语言细节的重视,“那教学只留下干巴巴的作品内容和解读,即便引导学生讨论,也会架空了作品,在作品上空飘来飘去”。[23]再次,在对语言品味中,学生会受到语言所承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文章中的“意”对学生的情感会产生关键性的影响,具体说就是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文化等内容。文章的“意”要发挥作用,必须要经历体验这一环节,没有体验就没有认同,更不会有共鸣。体验的过程也是感悟形象、品味语言的过程。在语文课程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也应采用情感体验的方式,而品词品句是情感体验的重要方式。在教学《驿路梨花》这篇课文的时候,可引导学生品读以下句子:“我是红河边上过山岩的瑶家,平常爱打猎。上个月,我追赶一群麂子,在老林里东转西转迷失了方向,不知怎么插到这个山头来了。那时候,人走累了,干粮也吃完了,想找个寨子歇歇,偏偏这一带没有人家。我正失望的时候,突然看到了这片梨花林和这小屋,屋里有柴,有米,有水,就是没有主人。吃了用了人家的东西,不说清楚还行?我只好撕了片头巾上的红布,插了根羽毛在门上,告诉主人,有个瑶家人来打扰了,过几天再来道谢……”[24]教师可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反问句、省略号、“再”等重点的字、词、句和标点符号的作用,在品词品句的基础上可提出一个问题供学生思考:这些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总结提升:“同学们,小说的人物有瑶族老人、我、老余、其他的过路人和梨花姑娘,这些人物来自不同的民族,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优良品质,那就是知恩图报。知恩图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需要我们各族儿女共同发扬光大。”在品词品句的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作品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在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又加强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品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和鉴赏,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学生才能更好地读出味道,才会体会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25]

西双版纳州景洪市第一小学的一位教师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时,让同学们分角色复述文章,然后带领同学们品味文章中的语言细节,学生朗读完文章以后,教师针对文中使用的关键性词汇,提出了以下问题:“赶”字可不可以改成“走”字?“撒满”可不可以改成“撒上”?可不可以把“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这一句删去?感叹号可不可以改成句号?学生在老师的提问指引下深入到语言细节中去感悟品味,最后解决了问题。“赶”是加快行动使不误时间,表现了傣族人民想急切看到周总理的心情。“撒满”突出了花的多,表现了傣族人民想隆重迎接周总理的心意。“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对欢迎的场景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述,体现出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的热烈与隆重。感叹号是不能改为句号的,感叹号表达了强烈的感情,是特别欣喜和特别幸福的心情。在品词品句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语言的质地和芬芳,同时也受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感染。周总理是国家的总理,是国家的代表,对周总理的认同就是对国家的认同。对国家的认同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品词品句不仅体会到了文章的深层意蕴,还加强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三)在读写结合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哲学家王弼认为解卦是有一个过程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个过程就是“言”“象”“意”,但王弼认为,得“象”就要忘“言”,得“意”就要忘“象”。然而与哲学不同的是,语文教学不能得“意”忘“象”,也不能得“意”忘“言”。语文教学就是从语言开始最终又回到语言的过程。于漪老师就认为,语文教学应该取意于精神,落脚于语言。在学生把握文章的“意”也就是文章的思想和感情的同时,语文教学最容易偏离正确的航向,把语文课上成非语文课。学生既然已经把握了文章的“意”,就不要在“意”上逗留太多时间,应马上回归到语言训练上,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吕叔湘曾说:“撇开语言文字进行语文教学,是一种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钱梦龙老师认为,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教育不是外加的,语文课的人文教育是在学生掌握语文这种特殊工具的过程中,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感知和感悟,通过读、写、听、说等具体的语文实践不着痕迹地进行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就像盐和水的关系,不是彼此分离的,而是融为一体的。在语文课程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课内练笔是必不可少的途径。课内练笔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把握文章“意”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课内练笔,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另一方面又在练笔的过程中渗透了德育,使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好地结合起来。

崔峦老师指出,语文教学要将阅读和写作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将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开展场景描写、景物描写、环境描写等写作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展小议论文写作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演绎、归纳等抽象思维。开展人物评价活动,如有人认为曹操是英雄,有人认为曹操是奸雄。你是怎么评价曹操的?请把你的观点写下来。通过这样的写作活动,既培养了学生自主思索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开展读写结合的课内练笔活动,有利于学生抒发自己个性化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感受、理解、评价、欣赏的能力;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内容、情节、形象、人物、主旨、语言的感悟和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三是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开展读写结合的课内练笔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写作的动力,使学生具有表达意愿,同时也有利于读与写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四是在读写结合的过程中,学生会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感染,把握文章主旨后,最容易把语文课上成非语文课,一位教师在带领学生领悟《乡愁》的主旨后,带领学生讨论祖国统一的问题,架空了文章,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把握文章主旨后,可开展读写结合的课内练笔活动,可要求学生模仿《乡愁》的形式创作一首小诗,这样的课内练笔,一方面加深了对主旨和形式的理解,培养了想象力,另一方面在写作过程中加入了德育的内容,有效地将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在一起,发挥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可采用读写结合的课内练笔形式。在具体的操作中,第一,要把握读写结合的时机,一般情况下,把握文章的主旨后,是读写结合的最佳时机,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又在写作过程中渗透了德育,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第二,要找准读写结合点,不同文体的文章有不同的读写结合点,像小说,情节、人物、主题、环境等都是读写结合的点,像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都是读写结合的点。有位教师在教学《邓稼先》一课时,先带领学生梳理内容,探究主旨。当学生把握主旨后,老师设计了一个写作的环节,为邓稼先写一段颁奖词,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困难,老师适时提供范例支架,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成功地撰写出了颁奖词,这样的课内练笔有多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掌握了颁奖词的形式,学会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另一方面又深化了对文章的理解,在写作颁奖词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邓稼先先生的良好品格——爱国情怀、忠厚谦虚、奉献精神。爱国情怀、忠厚谦虚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奉献精神是革命文化的重要体现,爱国情怀体现了国家认同,这些内容都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看来,读写结合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有效途径。在《驿路梨花》的教学中,当学生已经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后,相当一部分教师会引导学生去拓展讨论如何乐于助人,如何知恩图报,这会架空文本。这时可设计一个课内练笔的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小说正体现了各民族是一个互相帮助的命运共同体,你认为在边境地区应该怎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你的想法写下来,要求观点明确,能结合课文的内容具体论证,200字左右。这一课内练笔环节,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写作过程中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加强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从而使教文和育人有机地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