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鼻息肉
5.鼻息肉
鼻息肉是鼻腔和鼻窦黏膜的常见慢性疾病,以极度水肿的鼻黏膜在中鼻道形成单发或多发息肉为临床特征。多见于成年人。鼻息肉可为单发性或多发性,可发于一侧或两侧,多数患者为多发性及双侧性。引起鼻息肉的确切原因目前尚不清楚,现多认为慢性感染及变态反应是其主要原因。
护理小贴士
(一)日常照护
1.衣着护理:衣着适度,根据季节变化及时增减衣物。
2.饮食护理
(1)忌辛辣、酒类等刺激性食品。
(2)多吃蔬菜、水果、动物肝脏等食物。
(3)手术后应进食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流食、半流食,以增加机体抵抗力,防止感染。饮食宜温凉,避免过热、过硬损伤黏膜引起伤口出血。
3.工作、生活环境应保持空气新鲜。
4.休息与体位
保持良好的体位对术后恢复起到关键作用,采取半卧位可减少头部充血、出血,且便于分泌物吐出,减轻局部肿胀。术后二日适当活动,对于缓解疼痛、增强身体抵抗力尤为重要。
(二)对症护理
1.鼻塞的护理
(1)鼻塞多为持续性、进行性加重,单、双侧均可,息肉较小,用激素喷雾剂鼻内喷雾,息肉较大则手术切除。
(2)术后的鼻腔填塞患者会感到呼吸不畅、鼻额部胀疼、眼溢泪、结膜轻度充血等,属于术后正常反应,给予鼻额部冷敷,可减轻鼻部渗血,又有止疼痛的效果。
(3)遵医嘱每日局部用鼻腔黏膜收缩剂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以收缩鼻腔黏膜,消炎消肿,加快伤口愈合。
(4)体位:取坐位或半坐卧位,减轻局部组织水肿,缓解疼痛,利于呼吸。
2.术后出血的护理
(1)术后避免打喷嚏、咳嗽,以免纱条脱出,引起术区出血,或采取张口呼吸、舌尖顶上颚、下牙咬上唇等方法来缓解。
(2)密切观察鼻腔有无渗血、出血情况,患者鼻咽腔有分泌物要嘱其吐出,这样便于观察估计出血量,避免咽下引起恶心呕吐。当鼻孔有持续渗血,或口吐鲜血或凝血块,提示术腔出血,应及时与医师联系。
(3)严密观察鼻腔堵塞物有无松动脱出,若纱条脱出,切勿用手拉出。如出现阵发性喷嚏、咳嗽时应张口深呼吸,以免堵塞物脱出引起出血。
术后避免打喷嚏
症状勤观察
1.注意观察有无鼻塞、鼻腔流黏涕或脓性涕,嗅觉有无减退,鼻背有无变宽形成“蛙鼻”。
2.如发现单侧有息肉样肿物,应注意下述疾病:
(1)上颌窦后息孔息肉:多见于青少年,前鼻镜或鼻纤维内窥镜检查可见灰白色光滑茎蒂自中鼻道前端向后伸展至后鼻孔,后鼻镜可见息肉位于后鼻孔,大者可突入鼻咽腔甚至口咽部。
(2)鼻中膈出血性息肉:多见于青年人。肿物多发生于鼻中膈,暗红色,单发且体积不大,触之易出血,患者常有鼻衄史。一般认为是胚胎过程中造血细胞残留所致。
(3)内翻性乳头状瘤:常有鼻衄或血涕史。肿瘤呈红色或灰红色,表面不光滑。体积小者酷似息肉,但息肉摘除时出血较多,触查时也易出血。最后诊断须行病理检查。
(4)鼻内恶性肿瘤:肿物暗红,触之易出血,表面不平,鼻气息臭味明显,病人多在中年以上。
(5)鼻内脑膜脑膨出:肿块多位于鼻腔顶部,表面光滑,呈粉红色。鼻塞不甚明显,病史长且进展慢。多见于少年儿童。
(6)其他少见的颅内肿物突入鼻腔:如脊索瘤、神经母细胞瘤、脑垂体瘤等。
用药小锦囊
1.常见药物
(1)局部用药:糖皮质激素喷鼻剂如布地奈德或丙酸氟替卡松等。
(2)全身用药:伴有变态反应或阿司匹林耐受不良、哮喘等鼻息肉患者,或进行鼻息肉术后的患者,可口服强的松、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组胺药物等。
2.常见药物的副作用:出现过敏反应,生长发育迟缓。
3.使用药物的注意事项
(1)使用糖皮质激素喷鼻剂14天后,症状仍未改善,请咨询医师。
(2)自我治疗时间不得超过3个月,如需要超过3个月,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3)长期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能发生糖皮质激素的全身作用。长期接受本品治疗的儿童和青少年,可能引起生长发育迟缓,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4)糖皮质激素喷鼻剂仅为鼻腔用药,不得接触眼睛,若接触眼睛,请立即用水清洗。
(5)6岁以下儿童应严格遵医嘱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避免使用;如使用过量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请立即就医。
心情巧放松
由于病程较长,症状较重,不少患者曾经采用过多种治疗方法,包括多次手术仍然未能治愈,心理负担较重。应以典型病例现身说教,使病人以平静的心情接受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家长及护士应解释鼻内窥镜手术方法具有损伤小、出血少、术后反应轻、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点,使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安全感,以更好地配合治疗,为顺利手术创造条件。
就诊有诀窍
1.初诊
患者如有持续性鼻塞,血管收缩剂滴鼻无明显疗效,鼻分泌物为浆黏液性等鼻部症状,应及时就诊。
2.复诊
对进行手术的患者,嘱出院后第1、2、3、4、6、8、12、16、24周复查。定期让医生了解术腔情况,如有不适应随诊。
预防早知道
1.本病大多为各种鼻病的继发症或并发症,故要积极治疗各种原发鼻病。
2.工作、生活环境应保持空气新鲜。
3.平时在鼻腔少用薄荷、冰片制剂。
4.忌辛辣、酒类等刺激性食品,戒烟酒,防御有毒气体及污染,防止粉尘对鼻、咽部长期刺激。
5.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抵抗力,提倡冷水洗脸、冷水浴、日光浴,根据季节变化及时增减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