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呼吸道异物

16.呼吸道异物

呼吸道异物是耳鼻咽喉科常见急重症之一,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类。多见于1—3岁的儿童。通常所讲的呼吸道异物是指外源性异物,系外界物质经口、鼻误吸入喉、气管、支气管而致。因异物的性质和所致气道阻塞的程度不同,导致的后果也不同。轻者可致气管、支气管和肺部损害,重者可能因窒息死亡。

护理小贴士

(一)日常照护

1.衣着护理

3岁以下孩子,尽量选择纽扣少的衣物,防止孩子口玩纽扣导致误吸。

2.饮食护理

婴幼儿应避免进食花生、瓜子、豆类等带硬壳的食物,奔跑及讲话时禁止进食。

img15

衣着护理

3.环境

家长一定要注意保持周围环境的安全,严格保管零碎杂物,对容易塞入口中的小物品不要放在孩子容易触到的地方,避免儿童因进食或误食造成气管内异物堵塞。

(二)对症护理

1.异物吸入气管后,因气管黏膜受到刺激而引起剧烈咳嗽,继之呕吐、呼吸困难,片刻后症状减轻或缓解。临床表现随异物的大小和停留气管部位不同而异。

(1)右侧支气管较直,因此支气管异物也以右侧多见。如异物较大,嵌顿在喉头部位可立即窒息死亡;较小、尖锐的异物嵌顿于喉头者,除有吸气性呼吸困难和喉鸣外,大多声音嘶哑甚至失音。

(2)异物居留于气管者,多随呼吸移动而引起剧烈阵发性咳嗽,睡眠时减轻。异物存留时间较长者炎症加剧,可并发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并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如高热等。

(3)对于呼吸道异物引起意外窒息的孩子,只有几分钟的抢救时间,如果错过了这个抢救时间,即使送到了医院,也可能已经来不及抢救了。如果家长学些基本的家庭急救知识尤其是意外窒息的家庭救助知识,就能避免很多悲剧的发生。

2.窒息的紧急救助方法

img16

背部冲击法

(1)背部冲击法:将婴儿面向下托在救护者的前臂上,握紧婴儿的下颌来支撑婴儿的头。然后救护者将前臂置于大腿来加强支撑婴儿,婴儿的头应当低于躯干。抢救者用手用力拍打其背部,借助重力,促使异物排出,如图所示。

(2)腹部冲击法:让患者站立前倾,救护者在其后用双手重叠拢在患者上腹部,用双手冲击性力量挤压患者腹部,使其腹压增高,膈肌抬高,加大胸腔压力,促使肺内产生强大气流使异物从气管内冲出,如图所示。

如果异物去除,阻塞缓解,但病人呼吸、心跳已停止,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紧急呼救120,如病情许可,紧急送往有条件的专科医院进行救治。

img17

腹部冲击法

症状勤观察

异物误吸入呼吸道后,其症状有如下4期,了解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有利于家人或照护者对病儿的病情观察。

1.异物进入期

异物经过声门进入气管、支气管时立即引起剧烈咳嗽及憋气甚至窒息,随异物深入,症状可缓解。

2.安静期

异物停留在气管、支气管内,一段时间内无症状或仅有轻微咳嗽及喘鸣,特别是异物较小停留在小支气管内,可无任何症状。

3.刺激与炎症期

异物刺激局部黏膜产生炎症反应并可合并细菌感染引起咳喘、痰多等症状。

4.并发症期

有支气管炎和肺炎、肺脓肿时,表现为发烧、咳嗽及咳脓痰、呼吸困难等症状。异物阻塞气道影响通气时,由于缺氧,还可加重心脏负担而并发心力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加重、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或紫绀、心率加快等,还可引起肺不张、肺气肿等。

用药小锦囊

1.常用药物

抗生素类药如头孢类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等。

2.常用药物的副作用

出现皮疹、过敏性休克等症状。

3.使用药物的注意事项

(1)用药一定要注意是否有药物过敏史。

(2)发现皮疹时,应停止使用该类药物。

心情巧放松

1.此类病儿因异物进入呼吸道而有窒息感,烦躁不安,而精神高度紧张更易导致喉头痉挛,以致缺氧症状加重。所以家长必须保持稳定的情绪,做好病儿安抚工作。

2.不要打骂责怪孩子,以免引起孩子恐惧不安,加重病情。

就诊有诀窍

1.急诊

(1)孩子气管内卡了异物,应马上带孩子到能够做支气管镜检手术的医院就诊,将异物取出。

(2)经过家长急救,即使宝宝异物咳出,恢复了正常的呼吸,仍应带孩子到医院,请医生诊断异物是否完全排出,如果在支气管内残留小块异物,可能会导致肺炎。

2.复诊

术后1月应来医院复查。

预防早知道

气管异物是儿童意外伤害,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1.饮食护理

由于婴幼儿牙齿发育不完善,咀嚼功能差,在喂养时一定要注意:

(1)3岁以下小孩不要吃带壳、坚硬、黏的、光滑的食物,如干果、豆类、花生、瓜子等;吃果冻不能整块吞入口内,要将其在碗内切碎分成小块再吃。

(2)孩子吃东西时家长或照护者不要跟他说话,更不要惹他哭、逗他笑,以免食物被误吸;在孩子哭闹时不要硬往孩子口里塞食物,食物不但不能使孩子停止哭吵,还可能呛到气管内引起气道内异物。

(3)喂药时应掌握正确的方法,对拒服药物的孩子,家长或照护者采取捏着鼻子灌药的办法,这也是非常危险的。捏住鼻子,幼儿用口喘气,极易将药水吸入气道;轻者引起呛咳,重者可能引起窒息。正确的方法是:

①服药时间一般选择饭前30分钟—1小时进行。此时胃内已排空,有利于药物吸收和避免服药后呕吐,对胃有强烈刺激的药物,可放在饭后1小时喂服,以防胃黏膜损伤。婴儿可在喂奶前或2次喂奶中间服药。

②新生儿于喂奶前1小时左右喂药,药物中加少量糖或糖浆拌匀,左手固定幼儿前额部,右手用小药杯或小匙将药液从幼儿口角旁沿舌下慢慢倒入,待药液咽下后才拿开勺子或杯子。

③婴儿父母可将病儿抱起,半靠在喂药者身上,头抬高,颈部垫围兜,固定手脚,用药杯或勺子紧贴口角,让药液慢慢沿舌下倒入,等吞咽后才移开小勺或药杯。

④如不肯咽下药,可用两手指轻捏双颊,使之吞咽。服药后将病儿竖直抱起,轻拍背部,驱出胃内空气,避免因哭闹而吞入空气,在嗳气时将药液一起吐出。

(4)婴儿哺乳用奶瓶喂奶时要注意橡皮奶头孔眼不要过大,防止吸奶过急;喂奶次数不要过多或喂奶量过大;喂奶前不要让宝宝过于哭闹;不要让宝宝吸吮带孔的安慰奶嘴;喂奶时要使奶瓶中的奶水充满奶头,防止宝宝胃内吸入过多的空气而致呕吐。此外,喂奶后不要过早地翻动宝宝,最好把宝宝竖抱起来,轻轻拍打背部,使他打出几个“饱嗝”后,再放回床上,这样宝宝就不容易发生呕吐了。容易呕吐的孩子在喂奶后,将他的床头抬高一些,头偏向一侧右侧卧位,防止呕吐时发生窒息或引起吸入性肺炎及气管异物。

(5)小孩呕吐时,应该把他的头偏向一侧,使他容易吐出,以免吸入气管。

(6)如进食后疑为病儿咽部有异物,家长绝不可用手指挖取,也不可用吞咽大块食物的方法将异物压下去,应设法诱其吐出,必要时急诊。

2.养成良好的习惯

(1)教育孩子不要养成口含玩物的习惯,家长应将危险的物件保管好,如硬币、别针、玻璃球、纽扣、子弹、小橡皮、电池、大头针等,不要让孩子触手可及。

(2)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选择玩具,对年龄较小的小孩不要选可以拆分的玩具。选择玩具的原则是玩具要比孩子嘴巴大。

(3)培养孩子良好的进食习惯,进食时保持安静,避免刺激,家长在孩子进食时,不要恐吓、体罚责骂孩子或逗引小儿大哭、大笑,避免因大口吸气将异物吸入呼吸道。不要在吃饭的时候边吃边玩,家长也不应追着喂饭,防患于未然。

3.婴幼儿的衣服最好采用系带,不用纽扣。

4.家长以身作则,在平时干活时,不将铁钉、图钉含在口中,以防小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