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白内障
30.白内障
白内障是指因各种因素如老化、遗传、代谢异常、外伤、辐射、中毒和局部营养不良等引起晶状体囊膜的损伤,使其丧失屏障作用,或使晶状体代谢紊乱,导致晶状体的混浊。按不同病因可分老年性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并发性白内障、代谢性白内障、中毒性白内障、辐射性白内障、发育性白内障、后发性白内障、先天性白内障等。最常见的为老年性白内障,据统计,50—60岁发病率为60%—70%,70岁以上达80%,通常为双侧眼。
护理小贴士
(一)日常照护
1.白内障成熟期的护理
(1)饮食护理:以普通饮食为宜,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2)环境:安排安静、光线柔和、空气清新、整洁的居住环境;避免强光刺激;保证休息及充足的睡眠。
(3)活动与休息:视力下降明显,影响到生活时注意避免剧烈活动,不做费眼神的事情,注意避免跌倒、烫伤、撞物、迷路、走失等意外事件的发生,病人和病人家人应注意防范。
2.术前护理
(1)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做好全身清洁卫生,预防感冒。
(2)注意饮食清淡,有便秘者及时通便。全身麻醉者需要做好禁食禁饮准备。一般手术前禁食固体食物6—8小时,禁食液体食物4小时。
(3)配合医生做好手术前检查,眼部检查包括A、B超声及角膜曲率,必要时行角膜内皮细胞及角膜地形图检查,了解角膜及眼畴长度,帮助医生判断病人的角膜内皮情况及对植入人工晶体度数的计算。全身健康状况检查包括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尿常规、心电图,糖尿病病人还需要检查血糖,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方可手术,必要时请内分泌科会诊。
(4)手术前半小时滴用扩瞳药,滴药后闭眼休息,注意勿让药物流入非手术眼。
(5)手术前自己训练眼球运动:保持头部固定,眼球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转动,以达到术中与医生的配合。练习用舌尖抵上腭来控制打嗝,张口深呼吸来缓解恶心及紧张情绪。
(6)手术中有不适应用简单语言与医生沟通,不得舞动手臂,以免造成污染及其他意外事件发生。
(7)去手术室前戴好手腕标识牌,将贵重的物品及首饰交给家人保管,避免丢失及干扰手术中精密仪器的正常运转。
3.术后护理
(1)饮食护理:注意宜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需要费力咀嚼的食物,以免牵扯伤口。进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可预防便秘,避免用力排便引起眼压的改变。戒烟、限酒,不喝刺激性的饮料。
(2)注意避免手术眼遭受外力的打击,保持伤口敷料的干燥、清洁,避免潮湿与污染。
(3)患者每天注意自己视力的变化,术后两周内不要让脏水或皂水进入手术眼,1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和负重,避免用力过猛导致眼压升高使伤口裂开,避免长时间低头的工作并预防外伤,勿用手揉擦眼睛。术后3个月内视力不稳定,一般3个月后做屈光力检查,必要时配镜,调整看远或看近的视力,以达到最佳的效果。部分继发、后发白内障的病人,需做激光治疗。行白内障手术未植入人工晶体的幼儿,需及时配镜及作弱视训练,定期复查,根据病情确定行二期人工晶体的时间。
(4)手术后病人由于应用透明的人工晶体替换了混浊的晶状体,在术后很快就能重新获得较好的视力。但病人在手术后1个月内应注意用眼卫生,看电视、电脑及阅读时间不宜过长,注意休息,并坚持滴抗生素眼液。
(二)对症护理
白内障的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视力下降,视力下降的程度与晶状体混浊的程度和部位有关,一般出现视物模糊或感到眼前有黑影。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摘除混浊的晶状体,替换透明的人工晶体来使病人重新获得视力。植入人工晶状体后的护理有:
1.思想上要重视,不要认为手术后就万事大吉,应注意术眼有无疼痛,人工晶状体位置有无偏斜或脱位,眼前节有无炎症渗出,虹膜及瞳孔是否发生粘连等现象。
2.术后每周去医院检查1次,包括视力、人工晶状体及眼底情况。1个月后遵医嘱,定期复查。
3.术后3个月应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是低头动作,避免过度劳累,防止感冒。
4.术后1个月内遵医嘱使用激素及抗生素眼药,并且滴作用较弱的扩瞳眼药,以防止瞳孔粘连。对长期滴用激素类眼药者,应注意眼压情况,避免产生激素性青光眼。
5.保持大便通畅,少吃刺激性食物,忌烟酒,多吃水果及蔬菜。
6.术后3个月应到医院常规检查,并做屈光检查,有屈光变化者可验光配镜加以矫正。一般1个月后可正常工作和学习。
症状勤观察
病人学会自己检测视力,观察自己的病情,一旦出现下面的情况应及时到医院进行处理。
1.一般病情观察
病人在感觉自己视力下降或模糊时,自己对着镜子或请亲人帮助观察瞳孔区是否发白,发现问题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
2.手术后病情观察
(1)视力由好变差,或术后视力模糊,表示出现角膜上皮水肿。
(2)正常情况下,眼结膜的充血3—5天可自行消失,如眼部红肿、眼结膜充血加重,并伴眼部疼痛,视力急剧下降,可能为眼内的感染。
(3)出现视力突然下降,伴复视或视野受限,要警惕是否发生了人工晶体脱位。
及时到医院检查
(4)如出现手术眼疼痛、眼胀,伴同侧头痛,应考虑是否出现了高眼压。
用药小锦囊
1.非手术病人用药护理
一般滴用谷胱甘肽、吡诺克辛(白内停和卡林—U)。
(1)谷胱甘肽:能激活和保护各种酶,从而促进糖类、脂肪及蛋白质代谢,也能影响细胞的代谢过程,促进眼组织的新陈代谢,可抑制晶体蛋白质羟基的不稳定,防止白内障及视网膜疾病的发展。用于初期老年性白内障。局部点眼勿与磺胺类和四环素类药物合用。滴眼液颗粒溶解后要在1个月内使用。少数病人眼部有刺痛感、痒感、结膜充血等现象,如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停用。
(2)吡诺克辛(白内停、卡林—U):局部应用有吡诺克辛(白内停、卡林—U)眼液。能抑制芳香氨基酸的异常代谢生成的醌类物质,防止晶状体内不溶性蛋白质的形成,抑制白内障病情的发展。用于老年性、外伤性、先天性及糖尿病性白内障。本品水溶液不稳定,宜新鲜配制。出现过敏反应及其他不适,应立即停药。
(3)利眼明:是一种营养药剂,是由碘化钾、碘化钠、抗坏血酸、维生素B1等组成的复方制剂,用于早期老年性白内障的辅助治疗。
2.手术病人的用药护理
常用药物有托吡卡胺(托品酰胺)苯福林、点必舒(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
(1)托吡卡胺(托品酰胺)苯福林:为抗胆碱药。临床上用于滴眼散瞳和调节麻痹。白内障病人用于手术前半小时扩瞳,将需要手术的眼瞳孔充分扩大在6毫米以上,以保证手术视野。为避免药物经鼻黏膜吸收,滴眼后应压迫泪囊部2—3分钟。如出现口干、颜面潮红等阿托品样毒性反应应立即停用,必要时给予拟胆碱类药物解毒。闭角型青光眼者禁用,婴幼儿有脑损伤、痉挛性麻痹及唐氏综合征者反应强烈应禁用。考虑到残余调节力的存在,小儿使用时应该按压泪囊区3—5分钟,以减少药物的吸收。
(2)点必舒:本品中妥布霉素主要对革兰阴性菌作用强,对革兰阳性菌也有作用,用于术后预防、治疗感染与炎症的反应,眼局部用一般为点必舒眼液及眼膏。少数病人偶有发痒、红肿、结膜红斑现象发生。对本品成分过敏者禁用。
心情巧放松
1.老年性白内障病人,由于年老、身体各器官功能的衰退,不能及时准确地接受外界的信息,由于视力与听力的下降,造成老人敏感多疑。家人应注意观察,耐心、细致地与老人沟通。交谈时放慢语速,注意控制音量的大小。通过增加沟通次数来了解老人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心理上的疏导与帮助。协助评估病人对手术的耐受力,帮助病人顺利通过手术的治疗来重新获得视力。
2.先天性白内障病人的最佳治疗时间为6个月以内,因为婴幼儿时期是视觉系统发育的关键期,白内障的病儿因光线不能透过混浊的晶状体对视网膜进行正常的刺激,影响了视觉系统的正常发育,会造成儿童的失明或弱视。但由于小孩年幼,大多数家人对孩子是否能耐受手术存在顾虑,往往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造成遗憾。因而先天性白内障的病儿的家长应了解相关的科普知识。
3.10岁以下的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必须进行弱视的治疗。家长不能认为做完手术就意味着成功,白内障的手术只是给病儿提供一个视力训练的机会,视力的好坏取决于弱视治疗的结果,因此家长必须带孩子接受弱视治疗。
4.并发性白内障合并有糖尿病的病人,由于手术后容易发生出血、感染和伤口愈合延迟。手术前应控制血糖在8.0毫摩尔/升。家人应向病人做好心理疏导,并帮助病人制订好饮食计划,定时检测血糖,避免病人误会家人不给予他及时的手术治疗,以免影响睡眠及情绪,造成血糖的波动。
就诊有诀窍
1.初诊
发现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瞳孔区发白,应去医院进行眼部的相关检查。
2.复诊
一般出院后1周到医院复诊,检查眼部恢复情况。
3.急诊
白内障病人术后如出现视力下降,手术眼红、肿、痛等现象,怀疑为眼内感染,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预防早知道
1.外伤性白内障的的预防
应积极预防眼外伤的发生,在进行一些容易造成眼外伤的工作时注意进行自我保护。在采石场时戴防护眼罩,避免眼穿透伤的发生;小孩不玩尖锐的玩具,避免刺伤眼睛;实验室工作人员工作时应注意勿将化学物质溅入眼内,引起外伤性白内障的发生。
2.辐射性白内障的预防
进入光线强的地方或接触紫外线、红外线及微波等操作时,注意做好眼部的防护,避免辐射性白内障的发生。
3.代谢性白内障的预防
积极防治内科疾病,如糖尿病病人应积极控制血糖,同时定期做好眼部检查,防止代谢性白内障的发生。
4.并发性白内障的预防
积极防治眼部的炎症,如角膜溃疡、高度近视和青光眼等,减少并发性白内障的发生。
5.中毒性白内障的预防
长期使用或接触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时,应警惕中毒性白内障的发生。
6.平时注意生活规律,注意用眼卫生。平时不用手揉眼,不用不洁手帕、毛巾擦眼、洗眼。用眼后应适当放松,久坐工作者应间隔1—2小时起身活动10—15分钟,举目远眺,或做眼保健操。要有充足的睡眠,及时恢复疲劳。
7.戒烟限酒,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保证补充足够的维生素C及维生素E,注意身体对微量元素的需求,尤其是钙、钾。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对减少白内障的发生、延缓白内障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