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耵聍栓塞

21.耵聍栓塞

耵聍俗称“耳屎”,系外耳道软骨膜部皮肤耵聍腺的分泌物,有杀菌、抑制真菌生长、保护外耳道皮肤及粘附灰尘或异物等作用。如耵聍聚集过多,形成团块,阻塞外耳道,称耵聍栓塞,可引起耳鸣、耳痛、耳闭胀不适、听力下降等一系列症状,重者可造成眩晕,治疗的唯一方法是将耵聍取出。

护理小贴士

(一)日常照护

1.饮食

多吃粗粮,借咀嚼、张口等排出外耳道皮肤表面附的薄耵聍。

2.环境

在粉尘较多的环境中工作,使外耳道皮肤常受刺激,致耵聍分泌过多,所以尽量不要到粉尘多的地方去。

3.自身卫生

注意保持外耳道干燥,避免耵聍栓塞,引起局部感染。

(二)对症护理

1.耳痛耳鸣的护理

(1)挖取底部耳垢应先软化湿润后再挖,避免损坏鼓膜。

(2)出现耳痛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应马上到医院就诊。

(3)禁烟,香烟中的尼古丁可使血管收缩,微循环不畅,从而加重听神经缺氧,使耳鸣加剧。忌辛辣刺激之物如辣椒、韭菜、芥末等,久食可伤及肝、肾精血,在外感温热之时,则使热盛而加重病情,使耳鸣加剧。

2.眩晕的护理

(1)注意卧床休息。

(2)积极治疗鼻咽部疾病,以免病菌进入中耳,引发炎症。

症状勤观察

1.全身症状

患者可出现听力减退、耳鸣、耳痛症状,甚至眩晕,也可因刺激外耳道迷走神经耳支引起反射性咳嗽。遇水后耵聍膨胀,完全阻塞外耳道,使听力减退,还可刺激外耳道引起外耳道炎。

2.局部检查

可见棕黑色或黄褐色块状物堵塞外耳道内。耵聍团块质地不等,有的松软如泥,有的坚硬如石。

用药小锦囊

1.常用的局部药物

3%—5%碳酸氢钠溶液或植物油,抗生素滴耳液如氯霉素氢化可的松滴耳液和氧氟沙星滴耳液等。

2.药物的副作用

(1)婴幼儿慎用或尽量不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滴耳液,因为这类药物作用于中耳局部,可引起内耳中毒,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2)滴氧氟沙星滴耳液偶有中耳痛及瘙痒感。

3.耳道内滴药的注意事项

(1)滴药时侧卧于床上,使患耳外耳道口朝上,用手牵拉耳廓(成人向后上方牵拉,小儿向后下方牵拉)后滴药。

(2)滴耳液的温度不宜过低,以免刺激内耳前庭器官,引起眩晕、恶心等反应。冬天可把药瓶放在手掌中握一会儿,使药液温度尽量与体温相接近。

(3)滴药的剂量与次数应遵医嘱,一般每次滴2—3滴,每日3次。滴药后应保持侧卧位5—7分钟,并用手指轻轻压耳屏数次,使药液沿外耳道壁充分流入耳内。外伤性鼓膜穿孔急性期患者禁止使用任何水样液体滴耳,以免影响鼓膜创口的愈合。

(4)不要在患者饥饿、精神过度紧张、劳累时取耵聍,以防晕厥;心脏病、高血压者慎取。

心情巧放松

由于患者因耵聍栓塞后引起耳痛、耳闭塞感、听力下降等,又对治疗方法不了解,常常会有恐惧、焦虑和紧张情绪,因此照护者必须耐心听取和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结合实物讲解软化耵聍及冲洗治疗的目的,减轻乃至消除其紧张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就诊有诀窍

1.日常生活中,发现较小的耵聍可直接用镊子、勺子取出,若大而坚硬难取者,可先用3%—5%碳酸氢钠溶液或1%—3%的酚甘油滴耳,待耵聍软化后再用吸引器吸出。

2.合并外耳道炎者,应先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抗炎治疗,必要时内服抗生素,3—4日后再取耵聍。

img21

取出耵聍

预防早知道

1.保持外耳道清洁是防止耵聍栓塞的首要条件。如果有耵聍屑,感觉外耳道发痒,可用棉签蘸医用酒精轻轻擦拭,这样不但止痒而且有消毒防止感染的作用。

2.游泳之前最好由医生检查一下,先把耵聍屑取出,以防进水后形成栓塞。

3.游泳或洗澡导致耳中进水后,侧头单脚跳动,让耳内的水流出,最好用棉签吸干水分。一旦耵聍诱发了炎症,应先积极消炎,并尽快取出栓塞,以防引流不畅,致使炎症向内扩散。患慢性中耳炎者不宜游泳。

4.有外耳道炎症时应积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