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中耳炎
22.化脓性中耳炎
化脓性中耳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好发于小儿,冬春季多见。病变主要位于鼓室,但也常累及中耳各部。早期鼓膜、中耳黏膜充血,鼓室内炎性渗出物聚集,逐渐变为黏液脓性或脓性。随着积脓增多,鼓室内压力增加,鼓膜受压而缺血、局部坏死并穿孔,导致耳朵流脓。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多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获及时、有效、彻底的治疗而迁延为慢性。
护理小贴士
(一)日常照护
1.衣着护理: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勤换上衣。中耳分泌物污染衣领应及时更换。
2.饮食护理:给予患者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清淡饮食。
3.休息与体位:注意休息,取患侧卧位。
(二)对症护理
1.耳部护理
(1)鼓膜穿孔前耳部护理:可用2%酚甘油滴耳,消炎止痛。年长儿童可同时用0.5%麻黄素滴鼻,年幼儿童可用3%的高渗盐水滴鼻,以利咽鼓管通畅引流。
(2)鼓膜穿孔后耳部护理:先用3%过氧化氢彻底清洗外耳道脓液并拭干。局部选用抗生素水溶液滴耳,如0.3%氧氟沙星滴耳液(泰利必妥)、复方利福平滴耳液等。炎症逐渐消退后、脓液减少时,可用甘油或酒精制剂滴耳,如3%硼酸甘油、3%硼酸酒精、5%氯霉素甘油等,以利于局部干燥。
2.耳痛的护理
(1)当孩子感冒时发现其烦躁、哭闹、夜眠不安、摇头或用手揉耳等现象,应及时就诊耳鼻喉科。
(2)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用缩血管剂滴鼻。
3.外耳道分泌物过多的护理
(1)先用3%双氧水清洁,然后用消毒棉签擦干后再滴药。
(2)禁止游泳,防止污水进入外耳道。
(3)严禁用棉球或耳塞塞外耳道,以防脓液流入颅内。
(4)及时更换被分泌物污染的衣物。
症状勤观察
1.观察病人有无耳流脓、耳深部搏动性跳痛或刺痛现象,听力是否减退,有无耳鸣。外耳流脓后是否体温下降、耳痛顿减、听力改善等。小儿是否有哭闹、抓耳等表现。
2.观察病人有无畏寒、发热、怠倦、食欲减退现象。小儿有无高热、惊厥、呕吐、腹泻等症状。
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人有无长期或间隙性耳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下降等症状。
用药小锦囊
1.常用药物:抗生素、滴耳剂、滴鼻剂。
2.常用药物的副作用:出现过敏反应、眩晕等症状。
3.使用药物的注意事项
(1)使用抗生素注意病人有无药物过敏史。遵医嘱尽早全身应用足量抗生素或其他抗菌药物控制感染,一般可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药物。抗生素需使用10天左右,以彻底治愈。
(2)掌握正确的滴耳药方法:①方法:病人取坐位或卧位,患耳朝上,照护者将病人耳廓向后上方轻轻牵拉,向外耳道内滴入药液3—5滴。然后用手指轻轻按压耳屏数次,促使药液通过鼓膜穿孔处流入中耳。②注意事项:A.滴药后5—10分钟后方可变换体位;B.药液应尽可能与体温接近,以免引起眩晕;C.滴药后,病人外耳道有分泌物或药物流出应及时清洁擦干。
心情巧放松
有的病人认为中耳流脓并不妨碍工作和生活,更不知其严重后果;也有的病人由于长期耳流脓,并有臭味,加之听力下降,故焦急不安。对不在意的病人,应劝其重视,早日就诊,对太过担心的病人,应给予安慰。
就诊有诀窍
1.初诊
出现耳朵流脓、耳深部搏动性跳痛或刺痛时应及时就医。
2.复诊
单纯型化脓性中耳炎者,若中耳炎症控制,耳流脓停止1—3个月,穿孔不愈者应及时行鼓室成形术,以根治中耳慢性病变,改善听力。定期门诊复诊,进行术腔清理。
3.急诊
病人出现高热、听力减退、腹泻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预防早知道
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常见病及传染性疾病。广泛宣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对人体的危害。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如发生上呼吸道感染、鼻窦炎应积极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预防外耳道进水,如洗澡、游泳、洗头时防止水流入耳内。
3.让群众知晓化脓性中耳炎颅内、外并发症的严重性,使病人能在中耳炎早期获得积极的治疗。
4.病人如有鼓膜穿孔时不宜游泳,在沐浴或洗头时可用干棉球堵塞外耳道口,以免造成中耳感染。
预防外耳道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