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蔬菜的起源

中国蔬菜的起源

中国古代蔬菜来自野生植物的采集,以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蔬菜栽培逐步兴起,野生蔬菜逐步向栽培种变化,种类不断增加。同时,随着内外交往的增多,也促进了蔬菜的引入,中国最早比较详细记载蔬菜的数据是在2500年前的《诗经》中,列出的蔬菜种类有蒲、荇菜、芹(水芹)、芣苢(车前草)、卷耳、蘩(白蒿)、蕨、薇、苹(田字草)、藻、瓠(葫芦)、葑(芜菁等)、菲(萝卜)、荼(苦菜类)、荠、荷(莲藕)、蒿、瓜(甜瓜、菜瓜)、苹(扫帚草)、杞(枸杞)、莱(藜)、菽(豆类)或荏菽(大豆)、莪(抱娘蒿)、堇、笋(竹笋)、茆(莼菜)、葵(冬寒菜)、谖(金针菜)、韭、蓼等。此后的古籍如:《山海经》(战国时期)、《论语》(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吕氏春秋》(公元前3世纪)、《尔雅》(公元前2世纪)等记载,先秦时期的蔬菜还有芥、葱、薤、小蒜(泽蒜)、芸、芗(苏、荏)、芋、薯蓣(山药)、姜、芝栭(食用菌)、苴(蘘荷)、蘧蔬(茭白)、凫茈(荸荠)、苋、芡等15种。以上蔬菜大多处于野生状态,栽培的蔬菜仅有韭菜、冬寒菜、瓠、瓜、大豆等几种;其他如葑、菲、莲藕、水芹、竹笋等可能还处于半野生状态;有些蔬菜如荠菜、莼菜等直到现在也只有局部地区有少量栽培;有些则一直处于野生状态。记载华南蔬菜植物较为详尽的文献是《南方草木状》(晋代嵇含撰,314年),此书记载当地栽培的蔬菜种类有赤小豆、刀豆、越瓜、冬寒菜、白菜、芥菜、芜菁、荠菜、苋菜、蕹菜、茼蒿、紫苏、甘露子、芋、蘘荷、薯蓣、姜、萱草、百合、黄花菜、丝葱、韭菜、薤、莼菜、菱、莲藕、慈姑、荸荠、水芹、茭白、竹笋、食用菌等,这些蔬菜多属于中国原产。

除先秦时期栽培的少量蔬菜品种外,在秦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增加的栽培蔬菜有蓼、薤、芥(芥子类和叶用芥类)、苏、大小蒜、胡葱(丝葱)、芜菁、碑豆(豌豆)、胡豆(豇豆)、苜蓿(紫花苜蓿)、蘘荷。其他地区栽培的蔬菜有菱、莲藕、冬瓜、茄子。秦汉时期,由中亚细亚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蔬菜有大蒜、芫荽、黄瓜(胡瓜)、苜蓿、甜瓜、豌豆、蚕豆等。由东南亚经陆路或经海路传入中国的蔬菜,从汉晋至明清先后有茄子、丝瓜、冬瓜、苦瓜、矮生豇豆、扁豆、小豆、绿豆、饭豆、龙爪豆等。其中茄子来自越南、泰国,我国南方栽培较早,宋代后已成为南北方重要的蔬菜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在前一时期栽培蔬菜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越瓜、胡瓜(黄瓜)、芦菔(萝卜)、菘(白菜)、芸薹、胡荽(芫荽)、兰香(罗勒)、芹、蘧、堇、胡葸、芡、纯菜。长江下游太湖地区增加的有苋和茭白,西北一带则有蓝菜(甘蓝的原生种)。至此,栽培的蔬菜达40余种。分别原属现在农业生物学分类法的12类,只有食用菌类尚未见人工栽培的记载。北魏时期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533~544年)中,记述了1500年前在黄河流域栽培的蔬菜只有32种,包括种及变种,有瓜(甜瓜)、冬瓜、越瓜、胡瓜、茄子、瓠、芋、蔓菁、菘、芦菔、泽蒜、薤、葱、韭、蜀芥、芸薹、芥子、胡荽、兰香(罗勒)、荏、蓼、蘘荷、芹、白蘧、马芹、姜、堇、胡葸子(即枲耳)、苜蓿、葵、蒜及大豆等。至隋唐时期,茼蒿、菾 菜、茴香、莴苣、菠菜、百合、枸杞、蓣、构菌、术、黄精、决明、朱膝、牛蒡、西瓜等是这一时期首次见诸史籍记载的栽培蔬菜。至此,现在农业生物学分类法的13大类蔬菜都已有了栽培,总数达50余种。此后,中国经丝绸之路沟通了与阿富汗、伊朗及非洲和欧洲的交往,从而使中亚细亚、地中海东部沿岸一带、埃塞俄比亚和地中海4个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的蔬菜传入中国。继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于汉、晋、唐、宋各代,又先后开辟了与越南、缅甸、泰国、印度等国家的海路及陆路交通,从而使印度、缅甸、马来西亚中心起源的蔬菜传入中国。美洲大陆被发现后(1492年),通过海路又间接地经欧洲引入了北美中心和中、南美洲中心起源的蔬菜。因此,从汉代以来,中国蔬菜的来源越来越丰富。

由中亚细亚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蔬菜,在秦汉时期有大蒜、芫荽、黄瓜、苜蓿、甜瓜、豌豆、蚕豆;菠菜于唐代传入。莴苣在唐代以前无文献记载,宋(960~1297年)时始见于《东京梦华录》(南宋孟元撰)和《梦粱录》(吴自牧撰),两书记述当时河南开封及浙江杭州市场中已有莴苣出售;由《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代绍兴年间校订)的名录推断,胡萝卜传入年代应在宋代或宋代以前。

由东南亚经陆路或海路传入中国的蔬菜,从汉晋至明清前后有茄子、丝瓜、冬瓜、苦瓜、矮生菜豆、扁豆、小豆、绿豆、饭豆、龙爪豆等。宋元时期新增加的栽培蔬菜有芥蓝、丝瓜、胡萝卜、豆芽菜、荸荠、慈姑、甘露子(草石蚕)、魔芋(蒟蒻)、蒲(香蒲)、香菇、香芋(菜用土圞儿)等。其中培育方面有突出成就的有白菜、萝卜和莴苣。茄子在北魏(386~534年)之前,则不具重要地位。如在《齐民要术》中,种茄子无专篇而附于《种瓜》篇之后。晋代嵇含撰《南方草木状》提到:“茄树。交、广草木,经冬不衰,故蔬圃之中种茄”;唐代段成式撰《酉阳杂俎》(803~863年)记载:“有新罗种者,色稍白,形如鸡卵”“只有西明寺僧造玄中,有其种。”说明茄子来自越南、泰国,南方栽培较早而普遍。但到了宋代,已成为南北重要蔬菜。扁豆始见于梁代(502~551年)陶弘景著《名医别录》写作藊豆,其传入当更早。丝瓜的传入在南宋之前,陆游著《老学庵笔记》(1125~1210年)提到丝瓜瓤“涤砚磨洗,余渍皆尽,而不损砚”。明清两代(1368~1911年)由海路传入的蔬菜很多,计有菜豆、红花菜豆、西葫芦、南瓜、笋瓜、佛手瓜、豆薯、辣椒、番茄、菊芋、甘薯、马铃薯、结球甘蓝、芜菁甘蓝、香芹、豆瓣菜、四季萝卜、菜蓟、洋葱、根菾菜、芦笋等。20世纪以来又传入了结球莴苣、花椰菜、青花菜、球茎甘蓝、菜用豌豆、软荚豌豆、莱豆、甜玉米、西芹、蛇丝瓜、硬皮甜瓜、甜椒、韭葱、黄秋葵、草莓、双孢蘑菇、番杏(洋菠菜)等许多新品种蔬菜。

自汉唐至宋元时期经丝绸之路从国外引进的蔬菜,其名称一般都冠以“胡”字,如胡萝卜、胡豆(蚕豆)、胡瓜(黄瓜)、胡荽(芫荽)等;明清以后,除少数从陆路引进的,绝大多数从海上传入,其名称大多冠以“番”字、“洋”字或“倭”字,如番椒(辣椒)、倭瓜(南瓜)、洋芋(马铃薯)、洋葱、洋白菜(结球甘蓝)等。

中国复杂的气候和自然条件导致了蔬菜种质资源的繁衍和变异,逐渐形成了蔬菜植物种类和类型的多样性。如葱分化出了分蘖性强的分葱,以及分蘖性弱、葱白发达的大葱。原产地中海地区的莴笋子在中国演变成茎部肥大的莴笋。另外,还有茄子、萝卜、黄瓜、冬瓜、大蒜、长豇豆等蔬菜,在中国自然环境和栽培条件的影响下,发生各种相应变化,形成了适应于不同地区和季节生长的各种生态环境类型和品种。

参照蔬菜的植物学分类和按食用器官分类,根据各种蔬菜的主要生物学特性、食用器官的不同,并结合其栽培技术特点,将藻类和蕨类植物以外的蔬菜共分为以下15类。

第一类,根菜类。包括萝卜、胡萝卜等蔬菜,以膨大肉质直根为食用器官,其生长后期膨大时,要求冷凉的气候条件和疏松的土壤。

第二类,白菜类。包括大白菜、白菜等,以柔软的叶丛、叶球、花球或花薹为食用器官。

第三类,甘蓝类。包括结球甘蓝、花椰菜、球茎甘蓝、抱子甘蓝、青花菜、芥蓝等。以柔嫩的叶丛、叶球、侧芽形成的小叶球、膨大的肉质茎、花球或花茎为食用器官。要求温和湿润的气候,适应性强。

第四类,芥菜类。有根芥菜、叶芥菜、茎芥菜、薹芥菜等。以膨大的肉质根、嫩茎、花茎、侧芽、柔嫩的叶丛、叶球等为食用器官。这类蔬菜具有含硫的葡萄糖苷,经水解后产生有挥发性的芥子油,具有特殊的辛辣味。

第五类,绿叶菜类。包括要求冷凉气候的菠菜、芹菜、莴苣、芫荽、茴香、茼蒿等和要求温暖气候的苋菜、蕹菜、落葵等。以嫩叶、叶柄和嫩茎为食用器官。

第六类,葱蒜类。包括洋葱、大蒜、大葱、韭菜等。以鳞茎或假茎、叶为食用器官,耐寒性、适应性强。用种子或鳞茎繁殖。

第七类,茄果类。包括番茄、茄子、辣椒等,均为茄科,以果实为食用器官。

第八类,瓜类。包括黄瓜、南瓜、冬瓜、瓠瓜、西瓜、甜瓜、丝瓜、苦瓜等,茎蔓生,雌雄同株异花,均为葫芦科,以果实为食用器官。

第九类,豆类。包括菜豆、豇豆、豌豆、刀豆、菜用大豆等,均为豆科,以荚果或种子为食用器官。

第十类,薯芋类。包括马铃薯、山药、芋、豆薯、姜、葛等,以肉质地下茎(或根)为食用器官。

第十一类,水生蔬菜。包括莲藕、茭白、慈姑、荸荠、菱、芡等。要求在浅水中生长和温暖的气候,多采用营养繁殖。

第十二类,多年生与杂类蔬菜。包括香椿、笋用竹、黄花菜、芦笋、草莓、食用大黄以及黄秋葵等。

第十三类,芽苗类蔬菜。包括黄豆芽、绿豆芽、黑豆芽、蚕豆芽,豌豆苗、萝卜苗、荞麦苗以及香椿芽、花椒芽等,以幼芽或幼苗供食。

第十四类,食用蕈菌。包括双孢蘑菇、草菇、香菇、木耳等人工栽培的44种,还有大量的野生种。

第十五类,野生蔬菜。包括蕨菜、薇菜、野苋菜、马齿苋、地肤、芝麻菜、蔊菜、沙芥、诸葛菜、费菜、土人参、藤三七、菊芹、少花龙葵、酸模叶蓼等野生或半野生(开始少量人工栽培)状态的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