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 菜
菠菜属苋科藜亚科菠菜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株高可达1米,根圆锥状,带红色,较少为白色,叶戟形至卵形,鲜绿色,全缘或有少数牙齿状裂片。菠菜的种类很多,按种子形态可分为有刺与无刺两个变种。以绿叶为主要产品器官,为日常主要绿叶菜之一。
菠菜原产地为伊朗(以往称波斯)、印度及尼泊尔,有原始型菠菜。汉时传入中国,《嘉裕录》(621~649年)中曾记载菠菜由西国(波斯,今伊朗)传入中国。《唐会要》记载:唐太宗贞观二年(647年)尼婆罗(今尼泊尔)国献菠薐草。宋代刘子翚有《咏菠薐》诗曰:“金簇因形制,临畦发咏叹,时危思撷佩,楚客莫纫兰。”
现有史料比较多地记述菠菜是在贞观时期。有一说是唐太宗派李义出使印度,路经尼泊尔,接受了国王赠送的菠菜、酥菜、葱等蔬菜种,引入我国(也有的说是尼泊尔派来朝贺唐太宗登基的使者带来的)。《旧唐书》(成书于940~945年)和《唐会要》(宋初王溥撰)都记有:“唐太宗时,尼婆罗献波棱菜,叶类红蓝,实如蒺藜,火熟之能益食味。”唐代《西域传》载:“正(贞)观十一年(637年)尼婆罗遣使入献波棱菜。”

相传一清代皇帝在江南微服出游时,在百姓家中吃到一道可口的菜,回宫后皇帝要御厨如法炮制,菜名为“金镶白玉板,红嘴绿鹦哥”,这其实就是菠菜烧豆腐的美名。鲁迅先生在《华盖集续编·谈皇帝》中,记述了他家老仆妇讲的一个对付皇帝的办法,皇帝是喜怒无常的,他要吃的东西不能随便给,否则吃了又要,办不到就要杀人。菠菜一年四季都有,就天天给他吃菠菜,毫不为难。但是倘说是菠菜,他又要生气的,因为这是便宜货,所以大家对它就不称为菠菜,另外起个名字,叫作红嘴绿鹦哥。这个名字本有所据,大概源于《授时通考》的“鹦鹉菜”。《闽产录异》上也有:“福州、福宁以其叶绿根红,正月一日必以全根沃汤供之,名曰红嘴绿鹦哥。”袁枚的《随园食单》上说:“菠菜肥嫩,加酱水、豆腐煮之,杭人名‘金镶白玉板’是也。”
1.营养成分
菠菜营养丰富,中医认为菠菜含胡萝卜素、维生素C、蛋白质、糖类、钙、磷、叶酸、草酸等,能帮助消化,止渴润肠,常食菠菜可以帮助人体维护正常视力和上皮细胞的健康,防止夜盲,增强抵抗传染病的能力及促进儿童生长发育等;对预防口角溃疡、唇炎、舌炎、皮炎、阴囊炎也有效果;具有补血止血,利五脏,通血脉,止渴润肠,滋阴平肝,助消化的功效。菠菜籽又叫刺蒺藜(《滇南本草》),菠菜的果实,含蔗糖、棉籽糖和水苏糖。性微温,味微辛甜。入脾、肺二经。具有祛风明目,开通关窍,利肠胃的作用。
2.食用方法
菠菜的吃法很多,由于它叶薄易熟的特点,炒时先在滚油中下盐(有的加点姜末),后下菜;汁滚立即起锅,这样熟而不烂,而且色泽青翠,清甜可口。这是一道很平常的家常菜了,古代阿拉伯君主却将之作为宴会菜之一,因为那时只有这些君主的庭园中才种有菠菜。
炒菠菜有时用作荤炒菜的衬底,也有的将菠菜根带半寸茎切下,作为荤炒菜的配料。它还能做包子、饺子馅,荤素皆宜。《梦粱录》记有南宋都城杭州市上有“菠菜果子馒头”,大概就是菠菜馅包子。
菠菜做汤,宜汆不宜煮,否则维生素损失太多,菜也容易变黄变烂,失去鲜艳的色泽。只有老菠菜才需要略煮一会。
北京康乐南菜馆的“翡翠羹”就是筵上名菜之一。这原是闽菜,用菠菜剁泥加调料做成绿稠羹,倒在盘子的半边,再用鸡脯肉泥做成白稠羹倒在另半边,绿白相间,爽口利目,在开饭时入席,解腻清神。
滇菜中的“菠菜丸子”有青、红、黄、黑、白五色,柔嫩香醇,鲜美不腻。做法是将菠菜叶、玉兰片、冬菇、熟火腿、熟鸡肉都切成3厘米长细丝,拌匀摊开,将挤出的小肉丸滚上细丝,剩下的丝垫在碗底,丸子扣在碗中,旺火蒸一刻钟,复入盘中,浇上特制的汁与麻油。
川菜中的菠饺则别有特色。方法是用菠菜绿汁调面,成皮,包肉馅饺子,煮熟后倒在特制的鲜汤内就可供品尝了。北方和西北常将菠菜叶揉入面中做成绿色的面条、面片等,也是民间的一个特殊风味。
“椒盐菠菜心”是湘菜中的美肴,属于挂糊菜。先将海米、火腿切成碎末,加入盐、味精、面粉、芡粉、鸡蛋搅成糊,再将菠菜心挂糊油炸,起锅后撒上花椒粉与麻油,蘸番茄酱吃,有红有绿,焦香微脆,酸甜适口。这与“软炸菠菜”相似,用肥硕的菠菜叶挂糊油炸,可以蘸花椒盐吃,也可以蘸其他调料。
但菠菜不能与黄瓜同吃,因为黄瓜含有维生素C分解酶,而菠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所以二者不宜同食;菠菜也不宜与牛奶、豆腐等钙质含量高的食物同食,因为菠菜含有大量的草酸,而牛奶、豆腐中的钙离子一旦与菠菜中的草酸结合,就会形成草酸钙,影响钙的吸收。菠菜还不宜炒猪肝,因为猪肝中含有丰富的铜、铁等金属元素物质,一旦与菠菜中的维生素C结合,金属离子很容易使维生素C氧化而失去营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