荠 菜
荠菜为十字花科一二年生草本植物,中国长江流域及世界上其他温暖地区都有野生的。荠菜的根入土浅,须根不发达。成株高5厘米,株幅15厘米,短缩茎。叶塌地丛生,叶缘羽状深裂或浅裂,披针形,绿或浅绿色,低温时带紫色,表面略被茸毛。荠菜叶嫩可食,初春季节它是野菜中的上品。
荠菜原产于中国,遍布世界温带地区,长于田野、路边、沟边等。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采集荠菜作为蔬菜食用的习惯,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诗经·北风·谷风篇》载,“谁谓萘苦,其甘如荠”。《春秋·繁露·天地之行篇》(公元前1世纪)载:“荠冬生而夏死,其味甘。”《尔雅》中也有:“荠菜甘,人取其叶作菹及羹亦佳”的说明。郑櫵《通志》:“其甘如荠,谓此菜之美也。”王世懋《瓜蔬疏》:“百草中可食者最多,荠菜、枸杞苗、五加芽,草中之美品。”宋代苏东坡十分推崇吃荠菜,曾作诗赞美过“肘绕麦田求野菜,强为僧舍煮山羹”。传说宋人苏易简曾向宋太宗推荐荠菜,夸赞道:“残雪中覆一荠,连茹数根,臣此谓上界仙厨,鸾脯凤胎,殆不及。”宋朝苏东坡自烹荠菜粥,食后对友人说:“君若知此味,则海陆八珍可厌也。”继而陆游仿效之:“食荠槎甚美,盖蜀之所谓东坡羹也。”明代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里说:“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
1.营养成分

荠菜的营养丰富,尤其是维生素A、维生素C含量多。荠菜具清香,味鲜美,历来为中国人所喜食,宋代著名诗人陆游诗云:“残雪初消荠满园,糁羹珍羹胜羔豚。”宋著名文学家苏轼致朋友的信中说荠菜是“天然之珍,虽小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对荠菜的风味做了高度评价。荠菜性平,味甘淡;入心、脾、肾经。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的作用。
荠菜含草酸、酒石酸、苹果酸、丙酮酸、对氨基苯磺酸及延胡索酸等有机酸,蔗糖、山梨糖、乳糖、氨基葡萄糖、山梨糖醇、甘露糖醇、侧金盏花醇等糖分和多种氨基酸。无机物中钾占34.39%,钙15.09%,钠13.44%,铁10.24%,氯3.70%,磷3.63%,锰0.2405%。还含有胆碱、乙酰胆碱、酪胺、马钱子碱、皂苷、多种黄酮类、黑芥子苷、n-廿九烷和谷甾醇。
2.食用方法
荠菜在我国有多种吃法,可炒、煮、炖和做馅。清初柴桑的《燕云杂记》中记载:“荠菜遍生于野外,穷民采之,清晨载以小筐,鬻于市上,味甚甘脆。”荠菜不仅是普通百姓的桌上佳蔬,也是皇家贵族的美食。唐代的“春盘”,宋代的“春饼”主要成分就是荠菜,“春日春盘细生菜”“盘装荠菜迎春饼”,表明了荠菜在古人眼里的身份。南宋大诗人陆游也对它情有独钟,曾写道:“今日食荠极美,虽小甘于五味,有味外之美。”并写:“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美忽忘归”“手烹墙阴荠,美若乳下豚”“唯荠天所寿,青青被陵冈”“残雪初消荠满园,糁羹珍美胜羔豚”等诗句来赞美荠菜。
荠菜作为美味佳肴,还可以做多种菜点。淮扬菜中有著名的“荠菜冬笋山鸡片”,上海菜中有“荠菜鸭丝”、山东菜中有“荠菜鱼卷”、安徽菜中有“荠菜丸子”、浙江菜中有“荠菜雉鸡片”等,鲜美诱人,风味独特,是春宴上的应时珍馐。家常菜中的“荠菜炒肉丝”“荠菜豆腐羹”等,操作简便,滋味独特,更是令人百吃不厌。此外,用荠菜做馅,可包饺子、包子、馄饨、汤圆、春卷等。
用荠菜做的风味名点中有浙江的“荠菜春卷”、淮扬的“荠菜包子”、安徽的“荠菜汤圆”等,都令人喜食。荠菜还可以煮粥,《素食说略》中对荠菜粥评价很高:“荠菜为野菜之上品,煮粥作斋,特为清永,以油炒之,颇腴,再加水煨尤佳。”苏轼对荠菜粥评价也很高,给朋友的信中说:“君若知其味,则陆八珍皆可鄙厌也。”据说其烹调的方法是将上等白米洗净加适量水煮至八成熟,然后下洗净的荠菜,再加一点点盐,再将粥熬熟。苏轼经常“时绕麦田求野荠”,足见荠菜粥的风味有多美了。怪不得江南人常说:宁吃荠菜鲜,不吃白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