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动力学农业
近年来,化学农业产生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它污染我们的饮用水,毒害野生动植物,甚至牲畜和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石油资源日渐枯竭的当代,化学农业快到尽头了,不以消耗大量能源和伤害环境为代价并产出健康食物滋养人类的有机生态农业才是未来。
生物动力学农业因此渐渐浮出水面,它是鲁道夫·斯坦纳在19世纪初为治疗和保护土地提供的一剂良方,它被视为有机农业中最科学、最系统的农业耕种方法。生物动力学农业又可称为生物动力平衡农业、自然活力农耕、活力有机、生命动力农业、生命能量农业等,是有机农业中的更高层次。生物动力学农业是种植业与饲养业结合的自给自足农业。
生物动力学农业技术来自于长期农业实践总结和生物动力理论演绎出来的应用。包括土壤管理、作物管理、动物管理、轮作、固氮、绿肥、病虫防控、动物福利等技术。
核心技术主要是生物动力调控素生产和应用技术、土壤健康和营养管理技术、适时农事技术、生物多样化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控技术)、动物营养和健康管理技术、土壤和产品品质生物动力检测技术。
中国的古人认为,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吕氏春秋》记载:“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杂阴阳书》曰:“禾生于寅,壮于丁午,长于丙,老于戌,死于申,恶于壬癸,忌于乙丑。凡种五谷,以生、长、壮日种者多实,老、恶、死日种者收薄,以忌日种者败伤。又用成、收、满、平、定日为佳。”《氾胜之书》曰:“小豆忌卯,稻、麻忌辰,禾忌丙,黍忌丑,秫忌寅、未,小麦忌戌,大麦忌子,大豆忌申、卯。凡九谷有忌日,种之不避其忌则多伤败,此非虚语也。”农历作为中国的传统历法,沿用了几千年,它结合了阳历和阴历,反映了朔望月和太阳的周年运动周期。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二十四节气反映了一年中季节的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指导着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和二十四节气一样,七十二候(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一月六候,三候为一节气,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共七十二候)的依次变化,也是反映一年的节奏和韵律。对于一天的节奏和韵律,农民都知道上午播种好,移植宜在下午,上午可助其生发,下午可助其先收藏。古人发现了昼夜的阴阳消长,每日的十二个时辰与人体的十二条经脉对应,由此产生了十二时辰养生法,这是对一日之节奏和韵律的精彩运用。至于一个月内的节奏和韵律在当今农业和养生方面却得到较少关注和运用。《齐民要术》和《王祯农书》均有载:“凡五谷,大判上旬种者全收,中旬中收,下旬下收。”《四时纂要》亦记载:“月半前种,实多而成;月半后,少子而多秕。”即种谷、瓜、豆等作物都宜在上旬或中旬种植。
在鲁道夫·斯坦纳思想的启迪下,许多生物动力农业研究员对日月星辰的运转及其对地球生命的影响做了大量研究,不仅研究月球的朔望圆缺,还研究月球的升降,离地球的远近,及其穿过黄道面或在不同星座前对地球生命产生的不同影响;不仅研究离地球最近的月球,还研究太阳系其他天体运行所产生的影响,并编制出供农民参考的农事日历,对适宜播种、移植、修剪、施肥、防虫等农事的时间给出实际建议。研究员发现来自宇宙的土、水、风、火能量流分别有助于植物的根、叶、花、果的生长,这与清代农学家杨屾提出的“四精”说不谋而合:“四精(天、地、水、火)合一气,五行流动而不息,气为四精之会,统合阴阳之半,居中相联和则著体成形。”阴阳五行说是中国古代农业哲学的基础,在杨屾撰写的《知本提纲》一书中指出:“天主行施,地主含化,惟凭水火之调燮;损其有余,益其不足,更需人道以裁成。”生物动力农业也讲阴阳、讲两极、讲气和生命力,从事生物动力的农场要求在月亮处于下降期间的傍晚给土地喷撒由牛粪制成的启动剂给土地滋阴,还需在月亮处于上升期间的清晨喷施由水晶粉末制成的启动剂给植物补阳,以调节水肥土壤因子和光热等宇宙因子,使其协调发展。